APP下载

那一袭白衣的美丽

2021-09-30王行云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21年9期
关键词:隔离病房病房武汉

王行云

2021年2月9日这一天上午,我终于见到了汪学丽。她穿着一袭白衣,从浙江省安吉县妇幼保健院门诊大楼四楼西边的楼梯口闪现在我眼前。

是她,就是她,我一眼认出来了。因为,我记住了汪学丽出征武汉和凯旋归来的新闻照片中的那双眼睛。

我是党员,让我去!

时间还原到2020年1月23日,这是除夕的前日,上午10时的“武汉封城”新闻震惊正准备举家团圆、欢度春节的全国人民。

1月24日,汪学丽所在的安吉县人民医院被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安吉县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和疑似病例医疗观察点,并启动24小时发热门诊值班制度。汪学丽作为医院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和专家组成员,即刻投入防疫战时状态,门诊预检分诊、发热门诊、急诊预检分诊、隔离病房,这些几乎都是她首先要去蹲点和统筹事项的地方。

医院的年味,是医护人员的节日坚守。从除夕到正月初一,汪学丽都在医院值班,并从新闻获知湖州首批两名医护人员已于除夕夜紧急驰援武汉。

大年初一傍晚6点,汪学丽突然接到家人电话,95岁外公过世。大年初三傍晚6时,刚操办完外公丧事,正在家吃晚饭的汪学丽接到医院领导电话,根据县卫健局紧急通知,要求县人民医院选派重症护理和院感科各一名医务人员,赴武汉支援抗疫救治工作。汪学丽第一时间在护理部微信群里发布了消息,并主动请缨把自己名字写上接龙……报名者20多个。

半小时后,医院领导向其确认报名信息时,汪学丽说:“我有重症护理的工作经验,再说我是一名党员,让我去!”

战疫日记,52天

2020年1月28日,逆行武汉第一天,汪学丽写道:

23:50,终于可与家人报平安。此刻的安吉,儿子已入睡,老公把电话送到儿子房间,视频里看到他一骨碌起来的身影,看着他从迷糊的表情到激动得喊着“妈妈”,这是我今天最后一次热泪盈眶。

2020年2月8日,元宵节,明月依旧,江寒夜冷,回到驻地的汪学丽仍然血热心红,无比感慨地记录下发生在白天老人的故事:

早上接班后,老人病情急转而下,咯血、呼吸困难、氧合下降……经过医生和护士们的全力抢救,老人终于缓过来了。当他能开口说话时,首先要求医生转告他的女儿“我在这很好,等你老妈也好了,咱一家人就能团圆了”。是啊,团圆,元宵节里最简单而美好的愿望。感谢这位勇敢的老人,让团圆有希望,让生命有希望。

2020年2月12日,隔离六病区20床的老人情绪很激动,不听劝阻,冲到护士站,一定让医护人员当着他的面打电话,询问重症监护病房的老伴儿是否有危险。佝偻的身影,凌乱的头发,情绪激动后的老人脸色涨红,气都喘不过来。汪学丽见状后,凭借自己个儿高的优势一把抱住老人,劝其回病房休息,以稳定老人情绪。后来,工作人员发现汪学丽防护服的左肩与袖连接处裂开了,很可能是在劝阻老人时被抓破的。紧张和恐惧瞬间袭来。大家马上劝汪学丽出病房全身消毒,重换防护服,还要做核酸检测。深夜,汪学丽写道:

这对老夫妇一起入院,没有子女,2天前,老伴儿病情加重转至重症监护病房后,老人每天都会打听老伴儿的消息。其实,早上重症监护病房传来消息,他的老伴儿已去世。也许是冥冥之中的预感,使得老人不相信医生敷衍他的“现在还在抢救”。新冠肺炎,它就像一双残忍的双手,在“撕碎亲人的心,一分一秒地撕,用日渐衰弱的呼吸撕,用忍不住的呻吟和盼望活下去的目光撕,最后再用别人已经康复的事实给他们永久的折磨,谁经得住这样的折磨?是母亲还是父亲?是儿子还是女儿?”还是这个可怜的老人……

2020年2月15日,极速的降温给武汉带来了一场大雪,给汪学丽的隔离病房带来了欣喜。她在日记中这样描述:

今天的隔离病房内,医生护士的语调是上扬的,脚步是轻快的,因为,有4名患者将从这里治愈出院。这是我们医疗队接管病区后,首批治愈出院的患者,明天,后天……还会陆续有人病愈出院,在这个不一样的春天,他们虽经历风雨,但终将迎来彩虹。

2020年2月17日,汪学丽在武汉第一次看到瑰丽如画的夕阳,这让汪学丽特别想家。尽管武汉人民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武汉人民知道他们为了谁。汪学丽在日记中写道:

今天,隔离六病区37床奶奶出院,我把她的药送到床头,交代她回去怎么服用时,老人拉住我手说,“姑娘,住院的时候麻烦你们了,你们穿着防护服,看上去都长得一模一样,我也叫不上名字,但以后你们要有机会来武汉,只要说是浙江医疗队的,我一定好好招待……”

2020年2月20日,汪学丽看到一则视频: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感染新冠肺炎不幸牺牲,亲人追随驶离灵车的画面,在汪学丽脑海里,挥之不去。黑色的灵车,蹒跚的亲人,声嘶的哀号……这样的他们,一个个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每天上演着抑或落幕。汪学丽感慨万分:

其实,20多年临床工作,主要集中在急诊和重症,生离死别,我已看得太多太多。但没有一次像这样难过。没有告别,没有送行,甚至没能最后看一眼。这样的永别,会是怎样的痛。我仿佛看见,刘院长爱人伸向灵车的双手,被刘智明院长轻轻握住,反复叮咛“守护武汉,守护武汉!”会的,您的心愿,我们一定帮您完成。“守护武汉!”

2020年2月22日,上班刚一个多小时,隔离病房微信群上传一条消息,名叫晶晶的小护士突然感觉很恶心,想吐,头也晕,需要外面老师代班。汪学丽马上回复,她进去,讓护士出来休息。汪学丽是护理人员的主心骨,更是大家的救火队员和内心依靠:

我来不及细想,放下手头活儿,就去穿防护服。全副武装妥当后,缓冲间出来一名护士,露在口罩帽子外的脸色苍白,湿漉漉的头发贴在额前。“是晶晶吗?”我迎上前问。“是的,您是汪老师吗?”“是的,我是。你赶紧休息,舒服些了再回驻地。”“我本来想忍着的,但实在是忍不住!”眼泪从晶晶的眼眶涌出,沾湿了她长长的睫毛。

2020年3月19日,汪学丽虽然作好了随时撤离武汉的准备,但知道确切返航消息后,反而不知所措。驻地门前也集结了很多专程赶来送行的人,有驻地工作人员、志愿者、天佑医院同事、武昌区领导。握手、拥抱、留影、话别……

52天,他们和这座城市同在,他们对武汉说不出再见。归来心路:

安吉大道,灯光璀璨,亲人和朋友那么鲜活地出现在我面前,温暖的怀抱。52天,我曾经离开,又从未离开。

疫情期间,安吉人民把目光全部聚集于汪学丽日记,其出征日记阅读量一时突破十多万,留下了多条赞美的留言。

敬仰之情

最熟悉汪学丽的同事莫过于戴美琴,两人在护理行业一起工作有十多年,且一直以来还是上下级关系。

当知晓我来意并聊起汪学丽人生形象时,戴美琴不假思索地说:“其实,在早年,就很容易看得到,她和别人不一样。譬如,急诊室护士长岗位特殊,即使休息不当班,汪学丽也严阵以待,只要急诊室有重大或多发事件时,她总是随时准备着被叫来值班或顶班,并且第一时间到岗,身先士卒,统筹兼顾,哪怕逢年过节也不例外。”

一般医院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当过急诊室护士长的,都会被安排到其他合理岗位,唯有汪学丽在急诊室待了10年,又被安排到重症监护室当了5年护士长。汪学丽曾到县卫健局办公室挂职半年,但因需要,又被安排到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担任护士部主任。这种调度是很少的,但戴美琴说,汪学丽总是乐于接受,她每次都说:“只要岗位需要,我服从领导分配。”

2020年3月11日,汪学丽母亲的眼睛因翼状胬肉切除术,住进了医院眼科病房。戴美琴满眼泪光地说:“汪学丽在武汉抗疫从不提困难,她母亲住院的事,还是她从武汉归来后我才知道的。我事后曾问汪学丽,为何不告诉我?‘万一我回不来了呢?我要让他们慢慢适应我不在的时候,让他们自己如何去应对这些。”

我有意数了《2020年优秀共产党员推荐人选基本情况表》上汪学丽的各种获奖荣誉共达30多个。在武汉的52天援汉期间,汪学丽还担任中共浙江省抗击新冠肺炎紧急医疗队临时党委第7支部书记。

因为她知道,那一袭白衣,是患者们最大的希望和温暖,如春风拂去患者疾苦,点燃患者生命之光。

猜你喜欢

隔离病房病房武汉
广州两名隔离病房高考生双双上线
正念减压与心理健康教育对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心理干预效果的比较
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内医务人员应激(压力)反应与心理韧性现状及相关性研究
更正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快速组建老干部发热隔离病房的探索与体会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