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30年,中国与东盟如何提升合作水平
2021-09-30张洁沈铭辉
张洁?沈铭辉
纪念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既要总结历史经驗,更要展望未来,特别是在世界正经历前所未有之百年大变局、国际关系与格局处于重大调整期之时。迈向新的30年,中国与东盟作为非西方国家群体性崛起主要力量,彼此关系发展更具世界意义,同时也面临更多外部压力和挑战,双方需要不断更新思维,拓展视野,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上开展合作。
携手应对新挑战
国际关系与格局在亚太地区的重大调整突出表现为中国力量的显著提升以及美国的“回归”。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亚太地区一度依靠盟友日本实施“离岸平衡”,现已转变为“撸起袖子自己干”,先后实施“亚太再平衡”和“印太战略”。这两个战略均针对中国——从对话、竞争两手抓到撕破脸全面遏制。美国地区战略的调整基于其国内共识,短期内不会因政府更迭而发生根本变化,这导致了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基本“生态环境”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不得不在相当长时间内面对来自美国的分化压力。
在“印太战略”框架下,美国试图拉拢东盟整体性倒向自己,同时着手在双边层面加强或恢复与新加坡、菲律宾等国的盟友伙伴关系,妄图构建“统一战线”。尽管美国及其盟友多次重申支持东盟的“中心地位”,但东盟还是更多地感到了战略焦虑,因为:“美日印澳四边机制”作为“印太战略”的支柱,大有替代东盟主导下的一系列地区机制之势;“四边机制”谋求成员“扩容”并拉拢越南等国加入,对东盟的对外政策一致性形成分裂压力。不过,最令东盟感到焦虑的还是,“印太战略”的遏华实质将其推入“选边站队”的困境,这种选择即便暂时可以避免在战略层面进行,也很难在具体议题上绕开。这严重压缩了东盟实施“大国平衡”战略的空间,更使其无法继续分享大国合作红利。
美国地区战略的调整同样恶化了中国的外部环境,中国将不得不在安全、经济、社会、人文等领域面对美国的全方位竞争,其中就包括美国对东盟组织和东南亚国家的争夺。尤其是美国持续介入和煽动南海问题,使得一些相关国家在领海主权与海洋权益声索方面立场更加顽固、行动更具挑衅性。
未来,中国—东盟关系发展还面临来自内部的挑战。短期内主要是新冠疫情及疫后复苏。过去一年,中国和东盟守望相助,在地区和国家层面采取了重要措施,降低了疫情的负面影响。但由于疫情的反复及对地区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巨大冲击,中国和东盟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面临加强公共卫生健康和社会治理合作的要务,议程重点发生了改变。同时,全球经济低迷以及产业链供应链重组也将使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社会复苏面临严峻考验。
合作构建新型地区秩序
未来,亚太地区是要合作共赢还是零和博弈,是要建设共同体还是走向分裂,美国的战略布局固然影响很大,但归根结底取决于中国、东盟等地区力量的自主选择。中国与东盟应共同努力构建新型地区秩序,做坚持“亲诚惠容”外交理念、践行多边主义、引领地区与全球治理的“航标灯”。
2019年9月,第34届东盟峰会发布《东盟印太展望》,这是东盟重构“中心地位”、维护自身一致性的外交尝试。《展望》指出,东盟愿充当“诚实的中间人”(honest broker),将不同的合作机制与地区方案对接,既包括以东盟牵头的地区合作方案,也包括“一带一路”倡议与各种“印太”方案的对接;愿为大国提供对话平台以保持必要的政治沟通和危机管理,从而体现东盟不可替代的作用。《东盟印太展望》具有合作、开放、包容的特征,与中国倡导和支持的地区秩序有很大共识。中国已多次重申支持东盟在地区架构中的“中心地位”。这就为中国和东盟提供了共同构建新型地区秩序的基本条件,而这种开放、包容、合作的新兴地区秩序则是双方将来继续践行对话模式所需要的地区大环境。
为此,双方需要坚持对话交流,努力维护政治与安全互信。习近平主席在谈及中国与东盟关系时指出,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越是在地区形势复杂的情况下,越要创造条件保持对话,以真诚沟通促进理解信任,以求同存异妥处分歧争议,守护地区和平稳定,确保双边和区域合作的正确方向。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与东盟国家要迎难而上,坚持“双轨思路”。我们通过外交宣介和行动实践,使周边国家相信中国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决心。在全面有效完整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的同时,与东盟国家推进“南海行为准则”(COC)磋商,力争早日达成有效、富有实质内容、符合包括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的准则。进而,本着合作与谅解的精神,开展包括海上防灾救灾、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在内的交流合作,使南海海域成为中国与近邻国家共同构建“蓝色经济伙伴关系”的“试验田”。
双方需要以共赢为目标推进地区可持续性发展合作。利用好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和东盟10+1、10+3合作的机制优势,继续扩大区域合作的国际影响力和潮流引导力。中国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东南亚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包括东南亚国家在内的周边地区得益于中国发展,也使中国从共同发展中获得助力。
未来一段时期,中国与东盟切实可行的经济合作首先是继续推动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的对接,从而全面推进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创新、物流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夯实全区域整合的软硬件连接。近期,中国与东盟国家应携手重点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落实工作,为后疫情时期区域经济合作提供动力。同时,争取东南亚国家支持,适时落实和推进习近平主席做出的中方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表态。
2017年10月31日,中国—东盟国家海上联合搜救实船演练在广东湛江海域举行,这是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合作项目。
中国与东盟还应进一步加强投资合作,积极谋划产业链供应链互联互通,推动产业链价值链相互融合,共同维护其安全稳定;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在数字经济领域积极展开合作,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2020年是“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双方正以此为起点加快制定数字经济合作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合作。
对多边主义的共同支持和守护是中国与东盟对话合作的重要基础。中国与东盟多次在共同声明中重申,将致力于以《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国际法为基础的多边主义,维护开放包容的区域合作框架,共同应对地区和全球挑战。这是中国与东盟面对逆全球化和区域合作式微做出的回应,不仅对于确保双方共同经济和安全利益至关重要,也将有力对冲美国的单边主义和伪多边主义,并且填补因全球治理不足而出现的“合作赤字”。长远来讲,世界究竟是走向开放还是封闭,是以合作还是竞争为主流,中国与东盟对话合作关系的成功实践将为处于“十字路口”的不同国家提供信心和引导。
2020年11月,第23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发表了《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2021-2025)》。“行动计划”罗列了双方未来合作的完整方案,包括政治与安全合作、经济合作、社会人文合作、互联互通、智慧城市合作、可持续发展合作、东盟一体化倡议与缩小发展差距、东亚合作、次区域合作、跨区域及联合国事务合作共十个方面,涵盖了不同领域的议题与多层次的机制。这些新共识建立在过去30年互信合作的深厚基础之上,展示了双方继续进行持久而广泛合作的信念和决心。行稳致远,未来可期。面对国际地区形势发展的不确定性,只要中国与东盟脚踏实地做好每个“五年行动计划”的落实工作,双方关系发展就将不断书写新的成功故事,成就一个又一个30年辉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航标和典范。
(作者均为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本文为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广西社科院联合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