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2021-09-30郭青
郭青
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其中10岁以下、10至19岁网民占网民总数分别为3.1%、13.5%,约1.66亿。人、物、城市、产品通过互联网的视觉化传播“一夜走红”屡见不鲜,形成了新媒体时代独有的“网红现象”,这种裹挟着高度的视觉化、娱乐化、消费化的文化借助互联网扁平化传播充斥着当下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应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与警惕。
一、“网红”的内涵
“网红”现象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出现,“文字时代”论坛、贴吧版主因大批粉丝的喜爱而成为中国第一代“网红”,图像时代催生了第二代“网红”;2015年,随着网速的提升和硬件终端的升级,高清影像、直播、短视频催生了第三代“网红”形态。各方学界认为当下的“网红”是视像时代、粉丝时代、自媒体时代、狂欢时代、话语时代、商业时代合力造就和共生衍创的产物。[1]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是“需求”的人,而且“需求”是有特定性的,这些需求反映特定的社会和心理起源;受众基于特定的需求而接触和使用媒介从而满足自身需求。网红文化恰好满足了当代人自我表达、自由互动、全民参与、集体狂欢和娱乐至上的心理需求。
二、网红文化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互联网扁平化的传播方式使得青少年可以轻易获取信息,追寻自己喜爱的人和事物,表达真实的自我,打破时空限制与有相同志趣的人进行交流,张扬自我个性。网红文化中也不乏充满正能量的人和事物,从弘扬中国传统乡村美食文化的李子柒、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到故宫博物院的网红文创、革命历史题材《觉醒年代》“网红剧”,这些正能量的网红文化所输出的知识、理念、价值观给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带来积极的影响,引领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丰富了青少年的文化生活。
三、网红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网红是一个新经济物种,是当代资本生态的样本,亦可能是未来商业模式的切换,亦可能是核心价值观消解的涤荡剂。《2018中国网红经济发展报告》显示,粉丝规模在10万人以上的网络红人数量持续增长,其中粉丝规模超过100万人的头部网红增长达到了23%。利益驱动下的网红致力于将粉丝关注的流量通过电商、广告、直播带货等方式变现。网红们抓住青少年的猎奇心理和对时尚潮流的追捧,言语低俗、举止轻浮,通过光鲜亮丽、虚伪谄媚的表演,捏造“珠光宝气、香车豪宅、前呼后拥”的生活假象,将消费至上、娱乐至死的扭曲价值观灌输给青少年,极易诱导青少年形成消费无度、贪图享乐、不劳而获的价值取向。
网红极具情绪煽动力的主观表达迎合了青少年受众的情绪需求。
部分网红为博眼球不惜扭曲是非曲直。某未成年网红在直播中宣传当未成年妈妈的感受,备受青少年的关注。青少年若长时间沉浸于没有底线的内容和虚幻的猎奇当中,为满足自身的审丑、刺激、偷窥、臆想的心理需求,极易丧失辨别是非的能力,动摇理想信念,淡薄社会意识。
青少年容易盲从和模仿他人。徐州某公园里几名少年因模仿网红短视頻里的“晃船”桥段而全部落水,其中一名14岁少年因抢救无效死亡,诸如此类青少年模仿搞怪搞笑、惊险刺激的网红视频内容而造成伤亡的案例屡见不鲜,为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四、对策建议
1.价值监管,善用技术
政府和监管部门对平台的监管要完善立法,做到有法可依,严禁传播暴力、色情、刺激等内容,着力推进对账号进行分级分类管理。网络平台是内容监管的第一主体责任人,自身也要进行价值评估和价值反思,自觉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的平台推荐算法机制,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平台内容进行研判和筛选,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2.文化引领,有机融合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为网红文化的生长提供了养分。近年来在青年群体中兴起了“博物馆热”,通过网红短视频的传播,让各地博物馆成为了“网红打卡”的热门地点,也带火了文创产品的销售;汉服文化也通过网红视频的传播激发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了审美素养,支撑起了汉服文化背后的产业链。优质文化与网红商业逻辑应进行主动地有机融合,引领当代青少年认同和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3.家校共育,互联互通
学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体,将思政融入课堂,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课内外活动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父母不应只关注分数,而应多关注孩子的生活与思想动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沟通;父母自身也应远离不良的网红文化,多陪伴孩子欣赏和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家庭与学校之间要建立起互联互通的长效机制,随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
少年强则中国强,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网红时代青少年的价值观的构建与引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1]敖成兵.多元时代共生衍创背景下的“网红”现象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16(11):5.
(本文是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网红城市的形象构建和传播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9C0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