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五个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盈江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主要经验
2021-09-30云南省民族宗教委督查处毕迎春盈江县创建办
文 / 云南省民族宗教委督查处 毕迎春 图 / 盈江县创建办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地处祖国西南部、中缅边境地区,国土面积4316.97平方公里,辖7乡8镇1农场、109个村(居)委会、1153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32.57万人,居住着汉、傣、景颇、阿昌、傈僳、德昂等26个民族。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交融,凸显了该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特殊性。2020年盈江县被命名为云南省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一、加强党的领导,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
盈江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的民族政策,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自觉履行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主体责任,在大局中高站位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创建工作,引领全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是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任常务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是突出“主题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总要求,全面深入持久开展创建工作。
三是注重制度设计和系统谋划。制定出台一系列制度设计文件,明确了创建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推进方案,强化了创建工作的平台支撑和政策保障。
四是强化纪律约束和督查问效。建立履职问责追责制、进度督查督导制、日常监督监管制、综合考评考核制等,确保创建工作落地见效。
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全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观念,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构筑起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是坚持思想引领,深化思想教育。长期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不忘初心忠于党、牢记使命兴边疆”教育,激发各族干部群众“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精气神;拓展广度深度维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体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国旗意识、国防意识、国门意识。
二是坚持典型引路,深化典型示范。全县创建全国文明单位3个,省、州文明单位89个;2个乡镇和1名个人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244个单位被命名为省、州、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三是坚持文化引领,深化文化认同。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牢“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悖”理念,克服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把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等同于传承中华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等错误思想;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推动爱我中华的种子深深扎根于各族群众的心灵深处;注重将节庆日、民间民俗活动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平台,大力打造民族文化节庆品牌、艺术精品、符号名片。近年来,盈江县被命名为“云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6个非遗项目分别入选国家、省、州级非遗项目目录,52人被列为非遗项目传承人;创建省、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34个,文物点76处;“万人嘎伴光舞”创世界纪录,泼水节、目瑙纵歌节、阔时节、阿露窝罗节等民族传统节庆成为各族群众大联欢、大聚会、大交流、大团结的盛会。
三、着力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盈江县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全县民族工作领域的突出问题,坚持用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一是着力聚焦脱贫攻坚首要任务。累计投入资金16.07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565个;11280户45182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4个贫困村、2个贫困乡镇全部出列,4个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全部整族脱贫,困扰盈江县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二是着力聚焦改善民生福祉。全县农业生产灌溉总面积保持在70.8万亩以上,灌溉率保持在70%以上。腾陇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盈江县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全县109个行政村(居委会)公路通畅、通班车、通邮政的比例达到100%,卫星广播电视、手机移动4G网络覆盖率100%,1153个村民小组通宽带网络覆盖率97%,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巩固率97.46%。所有建制村均建有达标卫生院。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8.28万人,失业保险1万余人、工伤保险1.9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0.84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完成7132户“4类重点对象”和“非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群众住房安全得到保障。
三是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落实落地。云南盈江国家湿地自然公园挂牌成立。完成异地造林面积7340.502亩,全民义务植树135万株。县内共有高等植物333科1628属4951种,国家级珍稀濒危和重点保护植物64种;兽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昆虫类动物31目161科848种,列入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89种;已发现鸟类710种,分别占全国、云南省已发现鸟类的51%和72%;被誉为“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中国鸟类资源第一县”“活着的鸟类博物馆”。共创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13个,州级生态文明村99个,“绿色学校”17所(省级1所、州级16所),县级“绿色单位”9个。瑞丽江—大盈江风景名胜区荣获“全国美丽生态景区”称号。
四是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制定出台盈江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农村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0—2035年)》等文件,加大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资金保障力度,促进公共服务资金在城乡、区域之间均衡配置,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城镇化率从2015年底的17.33%提升到2020年的19.57%。
五是着力加快经济发展。盈江县2018年人均GDP增长8.3%,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2019年增长9.3%,高于全国3.6个百分点;2020年增长6.8%,高于全国4.8个百分点。2018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0.5%,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2019年增长8.7%,高于全州1.2个百分点;2020年增长5.9%,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增强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9年全县居民满意度为94.99%、2020年为96.51%。
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全县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坚持把交流平台建在社区、交往活动集中在社区、交融之路始于社区,形成困难解决在社区、纠纷调处在社区、权益维护在社区、政策宣传在社区、服务提供在社区,把社区作为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增进一体的要求,推动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抓住美丽县城、易地扶贫搬迁等契机,盈江县积极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居住环境,全县各族群众在抗洪、抗震、抗疫过程中,肩并肩、手挽手,共同面对灾难、共同捍卫边境、共同建设家园,共同熔铸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平原镇临江家园4个民族的群众和谐共居、亲如一家,县民族完全中学16个民族的学子同班共校、同学共进,成为盈江县各民族共居共乐、共事共荣、互学互帮、亲如一家的真实缩影。旧城镇五和家园社区5个民族的群众来自不同村寨,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等方式汇聚在一起,通过发展产业共同致富在一起,通过践行民族团结公约团结在一起,齐唱民族歌、共跳民族舞、同过民族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大交融格局。
同时,全县积极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国家三类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创建工作顺利通过评估。盈江还充分利用地缘相近、民族同宗、文化同源的优势,采取以“会”聚侨、以“文”聚侨、以“节”聚侨、以“慈善”聚侨等方式方法,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与华人华侨的联谊工作,绘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同心圆。
五、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盈江县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民族工作,注重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调整和规范民族关系。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定不移用法律保障和巩固民族团结。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强化宗教事务管理。深入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着力加强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社会化、专业化、智能化。建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研大研判大调解工作机制,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2018年以来,全县未发生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矛盾纠纷和重大网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