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相融,言意齐飞
2021-09-30李瑜
李瑜
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史上的瑰宝,咏物诗作为其中的一个类别,因物兴怀,寄情于物,抒怀言志。如何在课堂上紧扣“托物言志”的特质,引领学生深入感悟诗歌意象和表达密码呢?笔者以《石灰吟》和《竹石》为例,对小学高年级咏物诗的教学路径进行探究,谈谈自己的认知。
一、巧解诗题,聚焦物象
(一)紧扣字眼
有的诗词物象明显,我们可以紧扣诗题明确物象。如教学《石灰吟》时,教师以“吟”字的解读入手,设疑导入:“同学们,‘吟是吟诵之意,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那么诗中石灰的哪些品质值得诗人赞颂呢?让我们一起走入本诗。”以一字明确描写对象,并引领学生带着疑问走入文本。
(二)结合情境
有的诗词物象看似清晰,实则需要仔细斟酌,此时就需要结合诗句展现的具体情境加以辨识。如诗题《竹石》看似为咏叹对象,但其中却包含了“竹”“石”两个物象,该怎样辨别呢?此时可以让学生关注诗句,从“咬定青山”“立根破岩”等提示中确定物象是“竹”而非“石”。通过对诗题的进一步明确,扎根破岩中的竹子物象便跃然纸上。借助诗词题目,紧扣关键字,结合具体情境准确聚焦作者塑造的事物,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事物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析物挈神,物我相融
“物以情兴,情以物观。”咏物诗以物寄托情志,教师需从语言出发,帮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探求物与人的契合点,带领学生更好地感悟咏物诗的内在意蕴。
(一)推敲勾连,感知本性
本性即事物特性。咏物诗中咏叹对象特性明晰,教学时教师应从诗词的语言出发,引领学生了解事物本性,为深入感知咏物诗的表达内涵打下基础。
1.诵读释意,感知环境。咏物诗中物性的展现大多从诗人构建的环境中得以凸显,因此,教师可以从诗词营造的大环境入手,为深入挖掘咏叹对象的特性铺设桥梁。教学中,教师聚“物”设疑:“石灰和岩竹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诵读交流,通过石灰和岩竹的图片展示、诗句品悟了解石灰锤击开凿、高温煅烧的开采经历和岩竹立根石缝、狂风侵袭的恶劣环境。经过诵读理解、图文对照,所咏之物所处的环境背景在学生的脑海中扎根,事物在环境中展现的独特个性也呼之欲出。
2.推敲字眼,明确特性。要想准确深入地把握事物特性,学生在了解吟咏对象所处环境背景的同时,还需要在字词的深入推敲中对事物特性进行二次凝练和概括。在《石灰吟》《竹石》的教学中,教师围绕“作者咏叹的对象有哪些特性,你觉得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以寻找事物特性为中心话题,让学生二读诗词,咀嚼字眼,品味事物隐藏的特性。学生紧扣“清白”“还坚劲”知晓石灰最突出的特征是洁白,岩竹最主要的特征是根深抗风、生命力顽强。抓住事物最主要的特性,这为后续理解全诗作好了铺垫。
(二)寻根求源,品悟本色
“本色”是事物原有的性质与品质。受社会环境、个人境遇、情感态度等影响,不同诗人通过同一物象所呈现的感情色彩也各不相同。我们要引领学生分析诗中吟咏对象的本色,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诗人的内在情感。
在《石灰吟》和《竹石》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石灰和岩竹的本色,理解诗人赋予的意志品质,教师设计了两个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思辨中达成共识。
活动一:石灰和岩竹是没有思想的静态之物,但我们在诵读中却感觉它们有血有肉,具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活动二:这两首诗体现了石灰和岩竹怎样的本色?
在交流中,学生紧扣关键词,从“若等闲”“全不怕”等词感受石灰经历磨难后坦然处之的态度;从“咬定”“立根”等动词入手认识岩竹面对狂风侵袭时宁折不弯的品格。
在交流活动中,学生斟酌字词感悟事物本色,这为学生深入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内涵架设了桥梁。
(三)归整对比,明晰本心
“诗言志,歌咏言”,咏物诗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教师只有紧扣诗词的核心内容,引领学生找准“物”与“人”的内在关联,才能正确解构咏物诗的精神内涵。
1.统整资料,聚事象观生平。了解诗人生平,有助于学生融通物与人的内在关联,进一步感悟诗人的意志品质。鉴于此,教师以预习单的形式让学生课前收集两位诗人的生平资料,并在课上进行“诗人生平我来讲”交流活动。以《石灰吟》教学片段为例。学生交流了于谦“两袖清风”“保卫京师”“家无余财”等事件,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还形成了于谦生平的资料链接。随后教师引领学生展开讨论:从于谦的生平经历来看,他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在交流中形成了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全面认知。聚焦具体事例,回顾人物生平,这为最后“人”与“物”的交融作好了铺垫。
2.对比融通,借物性品人性。咏物诗中对事物特性的描摹最终指向的是生命个体,我们要找准“物”向“人”过渡的思维切入点,为学生体悟诗人的情志提供快速通道。仍以《石灰吟》教学片段为例。学生在交流于谦的生平资料后,教师提问:“在于谦的一生中有石灰的影子吗?”学生通过资料的对比阅读,发现于谦的“挑灯夜读”“频遭陷害”“慷慨就义”分别对应石灰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精神永存”则是“要留清白”的真实写照。统整资料,对比融通,学生抓住“物”与“人”的高度契合点,找到了咏物诗表达的内在本质。
从本性到本色再到本心,学生在由表及里的深入学习中,逐步形成由事物提炼到人性感知的有机思维整体。
三、对比拓展,迁移学法
围绕咏物诗的表达特质,学生初步窥探到单首诗“物”与“人”的内在联系。教学中我们不能止步于此,而要在群文对比中引领学生全面把握咏物诗“托物言志”的表达密码,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一)对比异同,感悟表达
高年级的古诗词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同一类古诗的典型表达策略。教学中,教師提出问题:“《石灰吟》借助石灰品质委婉表达了诗人的人格志向,同为咏物诗的《竹石》是否也如此呢?”随后教师出示松、竹、梅等相关的咏物诗,让学生在诵读品悟中一步步感知诗词中的意象表达。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关注到了咏物诗描写和表达中的共同点,此时教师顺势引出“托物言志”,深化“人即是物,物即是人”的内在特征便水到渠成了。
(二)拓展迁移,指向运用
作为一种表达技巧,咏物诗以多种修辞手法塑造了亦物亦我的意象空间。在小学阶段,包含类似表达技巧的文体很多,古诗如唐寅的《画鸡》、王安石的《梅花》、罗隐的《蜂》等,散文如《白杨》《广玉兰》《夹竹桃》等。有了长时间“量”的积累,课上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尝试创造性运用,鼓励学生挖掘身边熟悉的动植物的特征,感悟精神,并以文字加以描写和赞颂。以“托物言志”为主线,将诗词阅读与写作指导有效衔接,是引领学生进入深层学习的有效路径。
总而言之,咏物诗的基本规律在于托物言志,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文本特点的同时,还应紧扣咏物诗物我相融的脉络,带领学生深入品悟,习得方法,拓展运用,真正迈向“言与意齐飞,涵泳共读写一色”的美好境界!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