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亮“让骨病患者真正站起来”

2021-09-29程风敏

大众健康 2021年10期
关键词:陈亮脊柱肿瘤

程风敏

陈亮,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主任。首批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后备人才,第三批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骨外科学)。擅长脊柱外科,尤其是微创脊柱外科、转移性脊柱肿瘤、脊柱创伤、椎间盘疾病及退行性脊柱疾病的诊治。

不断锤炼,练就精湛的医术,为广大人民群众带去健康。这是从医24年的陈亮一直坚守的信念。如今,已是脊柱外科,尤其是微创脊柱外科、转移性脊柱肿瘤、脊柱创伤、椎问盘疾病及退行性脊柱疾病等领域诊治专家的他,深受患者信赖与认可。陈亮说,外科医生必须深耕临床、教学、科研,并不断积累沉淀,厚积薄发,才能救治更多患者,才能得到患者的肯定。

从小立志成为医生 选择有挑战性的骨科

“陈主任,我终于找到你了。”71岁的蒋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门诊。见到陈亮,蒋先生像是见到了自己的亲人。

“蒋爷爷,您哪里不舒服呢?”看到之前的老病人这样热切地跟他打招呼,陈亮也感到十分欣慰,心里想着赶紧帮老人解决问题。

“这段时间,我的腰背部总是痛啊,贴了很多膏药也不管用,不知道怎么回事。之前你帮我看过腰椎间盘突出,这次就专程来找你了。”蒋先生说。

“您出现疼痛症状前,有没有摔倒或是做过某种剧烈运动?”陈亮边问边起身,给老人做了检查。得知蒋先生前几天在锻炼时扭到腰背了,陈亮怀疑老人是骨质疏松引起的脊柱压缩性骨折。等到检查结果出来,果然跟陈亮的诊断一样。蒋先生需要立即住院,接受微创手术治疗。因为对陈亮已经非常了解和信任,他们一家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非常配合。

每周三上午是陈亮的出诊时间,像蒋爷爷这样前来找陈亮诊治的老病人不在少数。除了脊柱创伤、椎间盘疾病及退行性脊柱疾病,还有许多因转移性脊柱肿瘤来就诊的患者。每每碰到这样的患者,陈亮的心情就变得沉重起来。

肿瘤带给人的痛彻心扉,陈亮是有体会的。少年时代,他亲历亲人罹患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不幸,切身体会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再加上他从小对科学性和技术性强的事物感兴趣,少年时代便立志成为一名医者,为包括自己亲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带去健康。

“当时的想法就是,哪一个外科专业最有挑战性,我就想自己去挑战一下。最后,我选择了骨科这个专业。”陈亮说。

改良镜下融合新技术造福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

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从临床医学专业过渡到医学科学研究,全面掌握科学研究的思考方法和研究方法,是每一位研究者必须经历的蜕变过程。“科研思维、思考方法及各类实验研究方法的掌握,对医学科研有很大帮助。”陈亮说。

陈亮回忆,他刚进入临床那段时间,会利用各种学习机会,通过参加会议、学习班、培训课程和教学医院的各种临床教学等方式,学习和锻炼自己的临床能力。为提高业务能力和诊疗水平,陈亮于2011年、2013年,分别前往美国亚特兰大脊柱中心(Atlantic Spine Center)和德国奥伯林豪斯(Oberlinhaus)骨科医院訪问进修,潜心探究专业领域的新技术。

前段时间到骨与软组织肿瘤科复查的张奶奶,就是陈亮的老病人。接受手术后这一年,张奶奶没有再出现腰腿痛。去年,张奶奶的腰部和左边小腿出现剧烈疼痛,小腿疼起来根本无法伸直,以至于行走困难。到医院检查后,因年龄较大,病症复杂,她无法接受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成为一大难题。随着张奶奶的症状越来越严重,他们一家人辗转各地就医始终无果,直到找到陈亮。

通过仔细的检查和评估,陈亮建议张奶奶做改良后的全内镜辅助下后外侧入路下腰椎减压融合术(FE-PTLIF)。这种手术方式创伤小,风险低。术后,张奶奶很快就感觉左下肢疼痛较之前明显好转,腰腿活动也自如起来。

陈亮介绍说,FE-PTLIF是近年来逐渐运用到临床的一种新的手术方式,既解决了患者神经受压问题,又解决了融合固定问题,但仍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对神经和组织结构的损伤。为此,陈亮和团队攻克技术难关,对新技术进行了改良,发明了一个内镜手术专用可视工作通道外套筒。

新术式很能考验手术医生的水平,不仅要求医生在内镜操作上造诣深厚,还要有丰富的手术经验积累,对各种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方法也要掌握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这样的医生在全国屈指可数,而陈亮就是其中一位。

“双管齐下”打击骨转移癌帮助病人向病魔还手

今年4月初,陈亮收治了一名乳腺癌转移患者。3年前,张女士接受了乳腺癌根治术,对治疗效果还比较满意。但是到2021年春节后,张女士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腰痛。“总是感觉腰部胀痛,我还以为是腰肌劳损,但很快就痛得无法起床了。”

联系到张女士之前的病情,陈亮觉得这不是简单的“腰痛”。经过详细检查,张女士的诊断明确了:骨转移癌。患者一听,不禁心灰意冷,感觉生活没了希望。

陈亮介绍,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在脊柱、髋部等身体承重部位,一旦发生“骨事件”,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受到很大影响。针对张女士的病情,陈亮为她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术由陈亮主刀。

这种术式一方面能利用射頻电极针产生的高温作用,使肿瘤组织脱水、干燥,继而产生凝固性坏死,达到灭活肿瘤组织的目的。另一方面,椎体内注入骨水泥,能增加椎体的强度,避免发生病理性骨折。如此“双管齐下”,让肿瘤无处遁形,这两种手术联合用于治疗转移性骨肿瘤效果明确,疗效更好,维持时间更长。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术式创伤小,采用的是局部麻醉,很多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身体都能承受。

手术很成功!张女士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陈亮也非常高兴。他说:“医生是与死神赛跑的人,是与命运搏斗的人,是帮助病人一起向疾病还手的人。”陈亮明白,还有很多患者需要他,他必须持续努力。

带领团队顺利闯关 信任是冒险的勇气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有了有效诊治手段。但每次与复杂疑难疾病狭路相逢,医疗技术基本功与冒险精神兼备,仍是优秀医生必不可少的素质。

今年1月初,43岁的王先生因颈背部长出一个“篮球大”的肿瘤,导致剧烈疼痛,左侧手臂无法活动,到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医。“看到他的脑袋被肿瘤禁锢着,不能动弹的痛苦样子,我都震惊了。”陈亮回忆说。

王先生患的是纤维肉瘤。这种软组织肿瘤恶性程度较高,术后复发率高达50%以上。此前,王先生先后到多家医院做过6次肿瘤切除手术。但每次术后不久,包块都会肆意疯长。

“手术切除依然是最好的办法。”陈亮向患者表明了观点。但检查发现,肿瘤已经严重侵犯脊柱,如果手术,医生就犹如在钢丝上跳舞,必须攻克几道难关:一是出血关。肿瘤巨大,周围的血管丰富且缠绕,术中可能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二是神经关。肿瘤已经破坏椎板并将椎管紧紧包裹,导致脊椎和神经受压,稍有不慎就可能伤害到神经,引起相应的功能障碍甚至偏瘫。三是缝合关。肿瘤切除后,巨大的“窟窿”怎么填补,创面如何修复?

但如果不手术,任由肿瘤挤压神经和呼吸道,患者将面临高位截瘫,甚至发生呼吸困难致死的局面。一想到王先生强烈的手术意愿,和他眼神中流露出来的信任和依赖,陈亮决定要冒险完成手术!

陈亮带领团队与麻醉科、输血科、血管与介入科、重症监护室等进行了多学科联合会诊,并制定出详细的手术方案。术前,血管与介入科医生先进行预防性动脉栓塞;术中,陈亮带领团队切除肿瘤,再在患者背部仔细游离皮瓣,转移到“窟窿”处进行创面修复……这场手术持续了13小时,虽然每一步都很凶险,但这个团队和患者顺利闯关!

半年过去了,目前王先生病情稳定,肿瘤没有复发。“医患是生命共同体,惟有信任,才能共赢。”陈亮认为,在医疗决策中,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心灵默契。如果患者对他多一份信任,他必然会增加十倍的勇气。

治病不能“一刀切”“让骨病患者真正站起来”

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丰富,陈亮的医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即便如此,他也深知,患者个体差异大,再高明的医生,也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不能“一刀切”。

半年前,黔江12岁的玲玲因左腿疼痛影响行走,被当地医院怀疑得了骨肉瘤。为进一步确诊,玲玲的父母带着她来到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检查结果显示,玲玲的左侧股骨远端骨质改变,伴软组织肿块形成。陈亮非常心痛地告诉玲玲的父母,孩子被确诊为骨肉瘤,需要马上住院治疗。

不论是门诊还是病房,陈亮最不愿看到的就是10多岁的骨肉瘤患者。这种恶性肿瘤的恶性程度非常高,而青少年骨肉瘤患者的预后,往往比成人患者更差,随时都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危及生命。“看到这样的患者,我的心就揪了起来!”陈亮说。

以往治疗骨肉瘤的标准方式是根治性截肢手术,但现在医学界对此存有争议。不少专家认为,部分患者采用保肢治疗方案,比如用人工关节替代切除掉的部分,也可能获得截肢手术的效果。而且,对于心理上难以承受截肢的青少年及其家长来说,保肢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综合评估玲玲的病情,排除手术禁忌证后,陈亮和团队为她制定了术前新辅助化疗方案。待手术时机成熟,再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目前,顺利接受手术后的玲玲恢复良好,病情稳定,接下来准备接受术后辅助化疗。

“我们一定要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陈亮认为,骨科医生不能只想着解除患者身体上的疾病,还要从长远的角度为他们考虑,关注他们的心理需要,“让骨病患者真正站起来”。

高标准、严要求 身体力行只因医者仁心

现在,陈亮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即便工作非常忙碌,他也保持着自己的生活节奏和标准。6:50左右到达医院,处理行政工作;7:50,检查前一天的交班情况并进行当天手术审核;8:00交班,并进行手术讨论;8:30查房;9:00开始连台手术,大多数时候要到晚上20:00左右才能结束工作。

此外,每周一进行“沙磁早间课”,组织全科室学习;周三、周四组织科室质控会及科务会;周三召集研究生进行学习,开展实验室学术例会;每天晚上回家后,他还要挤出时间来阅读最新文献、撰写论文……

医教研“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同时,陈亮还担任骨与软组织肿瘤科党支部书记,非常注重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陈亮看来,医生职业的特殊性,让他经常跟与死神较量的人打交道,就像是把退潮时搁浅在沙滩上的小鱼放回大海,他始终保持“多救一个是一个”的心态。

“而要帮助更多患者挣脱苦难,助推医学事业的发展,医生就必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陈亮说,“做医生这行,就是要身体力行做到这四个字:医者仁心。我这一生要是能把这四个字做到位,就无怨无悔了。”

猜你喜欢

陈亮脊柱肿瘤
主动自锁托槽在一例上中线偏斜病例中的应用
孩子身姿不挺拔 原是脊柱侧弯
中小学生脊柱侧弯人数超五百万
同学,你的脊柱还好吗?
致命肿瘤忽然消失
肿瘤标志物的认识误区
陈亮:惹祸不由己
“饿死”肿瘤的纳米机器人
高原美景
这个状元命太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