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科技期刊与短视频的融合发展

2021-09-29刘洁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传统出版科技期刊短视频

摘 要:“互联网+”时代,新兴技术突飞猛进,科技期刊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常态下媒体融合发展之路,通过文献调研分析了科技期刊媒体融合新常态,阐述了科技期刊短视频的内涵、发展现状,提出了新常态下短视频是科技期刊提高传播力的有效途径,基于工作实际和政策导向,分析了新常态下科技期刊与短视频融合的驱动因素与契合点;最后,提出科技期刊应利用专业优势、出版优势、人才优势,从精准目标定位、树立创新思维,强化品牌特色,有效整合资源等几个方面入手,加速科技期刊与短视频的深度融合,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与影响力。

关键词: 科技期刊;传统出版;短视频;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 G 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21)05-0601-06

The Convergent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Journals

and Short Video Under the New Normal

LIU Jie

(Academic Journal Center,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4, China)

Abstract:In the “Internet+” era, emerging technology has developed by leaps and bounds. Scientific journals must keep pace with the era, and actively explores the path of media convergence in the new normal situation. Based on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short video about  scientific journals, and pointed out that short video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power of scientific journals under the new normal; Based on the actual work and policy orientation, the paper analyzed the driving factors and convergence points about the convergence of scientific journals and short videos under the new normal;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d that scientific journals should make use of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publishing advantages, and talent advantages, start with precise target positioning, establish innovative thinking, strengthen brand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ively integrate resources, so as to accelerate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journals and short videos, and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influence of journals.

Key words:scientific journal;traditional publishing;short video;media convergence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受众阅读方式的改变,数字出版、HTML阅读、开放获取出版等出版模式陆续推广应用,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构建学术传播

和知识服务的现代出版传播体系已是大势所趋,对科技期刊而言这既是艰巨挑战,也是重大机遇[1]。科技期刊工作者针对媒体深度融合从不同层面、角度进行了廣泛探索,中国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有着自身的特色,早期以期刊网站、“两微一端”为主要形式,随着短视频热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高校意识到短视频新媒体的传播力量和作用,积极探索短视频和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模式,早在2011年读者通过扫描《细胞》封面二维码,就可以查看当期封面的动画版,观看疟原虫感染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等过程[2],2012年美国著名出版集团Harper Collins在YouTube等社交网站开展短视频运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2013年美国《消化道内镜检查百科全书暨视频期刊》将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带入了一个新篇章,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视频学术期刊”[4]。2019年5G 技术为短视频平台提供了优质的发展条件,推动视频传播产生质的飞跃。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更推动了以抖音、快手、秒拍等为代表的短视频迅速爆发,受众形成了对短视频的使用习惯,短视频平台将会发挥更大的传播作用,对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

1 科技期刊媒体融合新常态

媒体融合是一个随着数字技术发展而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将人工智能、物联网、云服务、虚拟现实、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融入到出版的各个环节,通过建立媒介立体化的关联链接,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效结合,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传播给受众。21世纪以来,科技期刊出版生态格局体现“三新”,出版政策新要求、出版市场新格局以及出版技术新变革。随着出版技术的不断创新升级,新媒体融合理念深入人心,科技期刊传播内容、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传播效果等呈现出新特点,不仅注重“内容为王”,更关注用户需求的多元化、传播渠道的创新以及传播效益的最大化,逐步经历了刊网互动,刊网融合2个阶段,2014年移动终端智能化发展开启了“媒体融合”的新里程[6],被称为“媒体融合元年”,随后推动了科技期刊跨界融合的进程,融合范围不仅体现在平台技术融合、信息内容融合、还延伸到管理服务融合、产品业态融合以及资源资本融合等方面。2019年5G时代强化了以智能手机为终端的新媒体的主导地位,给媒体深度融合带来了新发展机遇,加快了技术驱动下的出版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推动传播理念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转变,科技期刊跨界融合呈现常态化,以全景显示、三维立体影像、虚拟现实等为特征的超媒体融合时代将会到来,为受众提供更加高效的信息获取平台,更加多样化的内容选择,使用户个性化、定制化的应用成为常态,新常态下媒体融合相关理论与实践对期刊发展路径、人员素质、市场运营、效益发挥等方面会产生革命性影响,研究广度和深度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值得深入探析并积极推动。

目前我国正在向出版强国迈进,出版业处于深刻变革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遵循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这为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总之,科技期刊媒体融合是国际传媒大整合之下的作业模式,是中央决策、总局部署、行业共识、民众所需,已成为科技期刊出版行业的新常态。科技期刊对优秀短视频运营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出版优势、专业优势、人才优势等,以“音、画、字”多媒体模式,将短视频制作要素与学术论文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术与科普,研究与交流之间的融合,顺应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常态,可极大地提升期刊品牌效应与国际竞争力。

2 科技期刊短视频的发展概况

2.1 科技期刊短视频的内涵

科技期刊短视频就是将期刊知识服务体系的一部分经过加工处理,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和社交平台分享的信息传播新渠道,具有时效性强,推送频率高、检索便捷、内容短小精悍、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主要面向专业领域科研人员、相关行业从业者、高校师生以及少数普通大众,涉及内容包括项目申请、科研进展、学科热点、实验过程、写作指南、选题方向、数据分析、观点提炼、事迹宣传、短评论、网络沙龙、学术社交等。科技期刊利用短视频这一新媒体进行传播,不仅迎合了新常态下的受众需求,打破了固有的知识壁垒,让内容立体化地传播拓展到更广阔的维度,更重塑了用户的主体地位,为普通大众赋能赋权,促进科研成果的全民共享与社会正能量的传播。

2.2 科技期刊短视频的发展现状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新常态下,短视频不仅是一个新的内容传播渠道,还是一个高效的导流渠,《2019抖音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月5日,抖音日活跃用户数已突破4亿,中国短视频用户累计超过10亿,单日使用频次和使用时长屡创新高,受众的广泛性和传播的高效性远超过其他媒体,短视频行业的异军突起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根据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科技期刊结合自身特点,利用短视频探索新的传播路径,期刊界呈现出媒体传播新局面[7]。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有5 000多种,在视频发布方面,出版论文相关流媒体文件(音频、视频等)的科技期刊仅占12.3%,多数期刊视频传播缺乏整体规划,不能实现常态化的内容更新,没有形成持续性用户关注;在理论研究方面,陈莉等对可视化内容的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优化策略[8],鲁翠涛、赵应征等对可视化内容的制作规范与技术指标进行了研究[9];在传播效果方面,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计划”资助期刊《航空知识》《知识就是力量》《中国国家地理》《金属加工》《纳米研究》等少数期刊短视频运营取得了良好成效,值得期刊编辑同仁借鉴,多数期刊短视频平台的运营能力还亟需加强,媒体融合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高校学报的短视频传播能力与高校学科发展、科研实力、人才规模等不相适应,如何把具有强大优势的短视频和传统纸质期刊相结合,将期刊内容高效地传播出去,提升期刊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是广大期刊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3 期刊与短视频融合的驱动因素

3.1 相关政策优势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国家新闻出版总局提出“要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提出“利用新兴数字技术手段,推动内容采编与传播的革新”[10-11]。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关于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利用新兴技术,不断推进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实现出版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2018年國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起的“OSID 开放科学计划”以全媒体思维,再造出版流程,推动期刊融合创新发展[12];《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重点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进程,2020年“陕西三秦卓越科技期刊发展计划”助推了区域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提出“丰富5G 技术应用场景、持续加大5G 技术研发力度”等方面的措施,5G凭借传输速度快、效果清晰、容量大等优势,

发展前景广阔,2021年终端用户已突破4亿,

这为短视频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13]。短视频在出版行业中的应用正是与政策导向相契合,与技术升级相适应,在多重因素的驱动下,科技期刊应该更加积极努力地探索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模式,对短视频的跨界尝试是当下很好的契机与切入点。

3.2 专业内容优势

作为弘扬科研精神、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科技期刊覆盖理、工、农、医及交叉学科等各个领域,学术内容的“专、新、尖”是核心优势,无论传播工具如何演变,期刊出版始终抓住学术质量,把推出精品内容作为期刊的核心使命,对于高质量期刊来说,多年来沉淀的内容优势,栏目特色、作者的权威性、论点的前瞻性、论证的充分性、实验的严谨性以及对问题精辟的阐述等这些都是期刊内容质量的保证,专业内容优势为“出版+短视频”奠定了良好基础,不同领域的科技期刊长期以来,以权威的内容资源为核心,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拥有大批忠实的粉丝,新常态下继续发挥纸媒的深度阅读优势,围绕优质内容精心策划视频宣传主题,将视频内容作为增强出版材料,使论文的影响力得到更好的延伸,同时也塑造了良好的期刊学术声誉和传播形象,推动不同领域科技创新、服务“科教兴国”和经济社会发展。例如,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2006年创立的全球第一本实验性视频期刊JoVE已经发表上万篇论文视频[14],2016年中国农业大学刘星月教授以“论文+视频”的方式展现了在白垩纪缅甸琥珀中发现的一个脉翅目新种“食蛛长足蛉”,研究过程和成果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15]。

3.3 学科团队优势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往往是科技期刊扎根和发展的沃土,具有区域特色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长江学者、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在国际上有较强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学科团队学历层次高、研究视野开放性强,在教学科研、项目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些学科团队是科技期刊作者群的核心力量,从源头上保障了学术论文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凭借在传统纸媒、“两微一端”,OSID等媒介中积累的影响力,科技期刊在与短视频平台的融合中,将核心聚焦在受众对学科团队信任和认可程度上,精心发布学科热点,专业特色,团队优势与最新研究成果等,建立和谐的学术期刊与短视频平台融合的生态圈。目前有一些期刊举办一流国际学术会议,凭借权威的学科团队,特有的区域优势、高人气作者群,强大的品牌影响力等多方面优势,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扩大作者群和读者群,形成高水平学术思想的策源地,实现了编委、审稿专家、编辑、作者、读者以及短视频平台的多方共赢。

3.4 编辑出版优势

科技期刊是引领学术创新、推动科研发展,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阵地,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此为期刊社工作之根本,也是编辑出版人员发力短视频的前提与基础。科技期刊主管与主办单位具备完整的期刊管理条例与制度,有充足的人财物等资源保障,凭借期刊在业界以及受众心中良好的口碑,长期以来形成了良好的期刊文化,期刊编委会具有一些有国际知名度的外籍编委,资深审稿专家队伍,可以确保学术论文的高质量同行评议结果,有一支高水平的编辑队伍,每年接受国家新闻出版总局至少90学时业务培训,具备良好的编辑业务技能和新媒体知识储备,是出版的策划者、实施者,也是期刊质量的保证;系列化、品牌化的期刊学术会议引领出版行业创新发展,开展热点课题研究,激励引导人才发展,促进各类科技期刊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国家出版重点实验室集中了媒体融合出版研究的优势力量,瞄准出版关键问题,实施重大专项,为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提供了重大支撑[16-18]。

4 科技期刊与短视频融合的契合点

4.1 创新性

科技期刊短视频是一个开放和共享的新媒体生态,创新是贯穿于融合全流程的逻辑主线,不仅体现在媒介、技术和内容创新,更加需要制度创新来进行引导和保障,给期刊工作者思维方式和编辑理念赋予新的内涵,充分发挥出5G时代各种资源优势的最大潜能。期刊工作者应主动出击,精细服务、深度挖掘短视频的巨大潜质,充分体现期刊定位与品牌内涵,重视读者作者需求,创新主题设置,增加期刊亮点,聚焦前沿热点,邀请作者、编委深度参与视频创作,配以精美的图片、背景音乐、字幕、三维动画等,实现科学知识场景化,人物形象生动化,促进线下纸媒深阅读与短视频传播的高效联动,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创新期刊传播阵地[19-20]。

4.2 用户黏性

强大的用户黏性是科技期刊媒体深度融合的“强引擎”,短视频超越了以往那些刻板的信息编排与传播模式,凭借强大的硬件支撑、相对较低的制作成本,降低了受众操作难度,扩大了受众覆盖面,受众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筛选信息,关注度与喜爱度极高。

受众拥有极大的自主权,

普通用户便可以根据社会大众快餐式、跳跃式的阅读习惯,将学术论文进行结构化处理,传播内容在专业性基础上兼顾故事性和新闻性,将动态的视觉与听觉融为一体,增强期刊内容的感染力,极富创意和观赏性。目前,短视频被认为是历史上媒介内容最接地气的一次变革,以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领跑传媒市场,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市场需求,既便于普通用户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观看和分享,又能使读者对期刊的品牌形象、科研成果、社会影响有更形象的认知,高质量可视化的内容表达和文章被引频次之间存在相关性,能极大地提高期刊文章的他引率,高效的跨界关联让科技期刊不仅仅是停留在固定的学者圈,而是进入更多普通大众的视野惠及更多领域的人,促进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极大地扩大了期刊的社会影响力。

4.3 社交属性

社交属性是科技期刊和短视频融合发展的共同基础,这是因为短视频是学术社交纽带,而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反馈源”,三种角色之间可自由切换,基于受众本位观念及多样性选择形成不同的学术互动群,进而产生代表不同领域的“圈层文化”,社群化的短视频促进科技期刊引导学术互动,拓宽了情感交流与信息传播的受众范围,吸引了大批潜在作者,极大地提升了受众群体的社会认同感和成就感[21]。基于社交属性,创作者可以在制作短视频时将互动话题嵌入到短视频作品中,可以邀请期刊编委、团队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走进录制现场,开展学术争鸣并设置留言版块,还可以利用交互技术制作专门的互动短视频,针对受众群体的不同特点进行差异化、对象化传播,推动科研发展,促进学术繁荣[22]。例如,《纳米研究》在2021年1月发布“电动汽车快速储锂材料”短视频,在学术圈引起极大的关注,被业界迅速转载点评,仅两周内阅读量近5 000次[23] 。

5 融合機制与策略

5.1 把握市场需求,精准目标定位

在媒体改革与创新持续深化的新时代,根据融媒体市场“受众需求广泛化,阅读模式智能化,传播模式多元化”的特点,科技期刊必须主动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根据区域特点,依托学科优势,精准“平台+服务”定位是极其重要的一环,选择与专业平台合作,不仅仅要开通短视频平台,还要进行官方的机构认证,短视频头像采用杂志封面或者专业LOGO,同时通过绑定邮箱、微信、手机号等方式加强账号安全性,运营者通过用户及社会需求追踪,提高目标定位的精准度,用户高频次的转发与评论可增强各类群体的关注度和黏性,产生“裂变式”传播效果,更好地引领学科发展方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例如,《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可瞄准2021年矿业领域重大热点事件“山东笏山金矿爆炸事故救援”“新疆昌吉丰源煤矿透水事故救援”,借助此类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对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及时策划热点视频,迅速聚焦短视频用户的注意力,宣传救援队伍中期刊编委、作者及其研究成果等,引发粉丝及普通民众大规模的点赞转发,迅速产生“刷屏效应”,提升期刊的美誉度[24]。

5.2 树立创新思维,强化品牌特色

科技期刊是国家重要的战略信息资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助推力量,“十四五”时期期刊发展面临着新形势,必须要以开放的态度和创新务实的方法去迎接挑战,坚持以内容创新为引领,以质量建设为保障,构建起受众需求层次的创新机制,以融合创新发展为路径,在巩固“线下”阵地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线上”模式的多元化、新颖性,避免重复纸媒内容,凸显原创,塑料一个个性鲜明,与众不同的短视频“小品牌”形象,有利于提升期刊大品牌的影响力。在标题制作上力求简洁新颖,代入感强;在选题上,结合热点话题,充分发挥理论前沿与应用技术的创新优势,利用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来引导争鸣,例如,新冠疫情期间,很多高校学报传播以“疫情防控”、“应急救援”为主题的学术观点与对策建议,为科学精准抗疫贡献学术力量;引进特色视频专题预告片,丰富主题设置,例如“知名作者观点阅读”系列、“封面故事”系列、“编辑说书”系列、“金粉讲堂”“科研人物故事”系列等;还可以培养资深“网红”编辑,知名“科技人才”为期刊代言,借助其所在领域高度的凝聚力与影响力,全方位打造期刊的品牌效应,实现重大发展时期的创新跨越。

5.3 有效整合资源,谋求卓越发展

新常态下科技期刊贯彻国家政策要求,狠抓内容生产体系,生态运营体系、版权保护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等体系建设,在内容集成模式、出版发行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实施多平台内容分发和多渠道合作推广的模式,朝着集约化、资源共享以及资源整合的方向推进,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学科领域相近的期刊可以建立集约化期刊群,发挥集约化新媒体运营团队的优势,通过创建一个APP或者将短视频嵌入到微信公众号、微博甚至其他新媒体中,形成“移动端讲快、PC 端讲全、纸质版讲深”的既融合又错位全媒体矩阵,全方位扩大科技期刊的受众群体,强化受众的主体性,同时赋予用户内容“传播者”“创作者”等多重角色,让受众出镜,让受众发声,强大的受众群体以及多平台互渗模式的加速会带来“粉丝效应”,进而拉动“粉丝经济”,为政府、企业、相关机构提供期刊征订、知识付费等增值服务,期刊通过编辑人员与社会多层面的齐心协力,实现优质资源获取效能的最大化,推动信息、技术、内容、平台、人才等资源的有效整合,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与影响力。如《金属加工》博采众长,借助短视频拉动了强大的“粉丝效应”,利180万粉丝群体为企业提供品牌营销和产品推广方案,通过创建“金粉商城”,极大地提高了期刊的传播力与影响力[25]。

6 结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短视频为科技知识传播与互通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为科技期刊扩大学术影响力和提升服务功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大大促进了期刊传播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强国的建设离不开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支撑,中国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是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新常态下期刊出版业应抓住媒体融合的重大机遇,从制度体系对接、运营市场监管、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优化科技期刊新媒体行业生态,让新媒体成为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力量,使科技期刊更好地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参考文献:

[1] 舒畅.新媒体环境下“抖音”短视频的传播内容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20(12):38-40.

[2]SPARKS G G.Media effects research:A basic overview[M].Boston:Cengage Learning,2016.

[3]杜焱,蒋伟,季淑娟,等.中国高水平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及提升策略[J].编辑学报,2020,32(02):204-208.

[4]陈矩弘.美国图书出版业短视频营销探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9(02):46-50

[5]郑雯,李良荣,许愿.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我国传媒业新生态[J].青年记者,2021(05):65-67.

[6]李小燕,郑军卫,田欣,等.我国科技期刊跨界融合现状及构建设想[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02):135-140.

[7]路小靜,胡慧河,姚永春.“使用与满足”理论下学术期刊应用短视频的策略分析[J].科技与出版,2020(10):35-36.

[8]陈莉.中国科技期刊视听化状况及其提升路径[J].编辑学报,2019,31(03):308-312.

[9]鲁翠涛,赵应征.国际科技期刊视频摘要发展概况及其启示[J].编辑学报,2018,30(01):25-28.

[10]宋启凡.学术期刊抖音短视频平台的发展与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2(03):365-371.

[11]匡文波.5G将彻底颠覆主流媒体的概念[J].编辑之友,2019(07):11-16.

[12]刘洁.开放科学视角下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0,41(01):102-106.

[13]王孜.5G时代学术期刊短视频平台的发展现状与融合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20(02):61-66.

[14]李小燕,郑军卫,田欣,等.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01):34-39.

[15]刘德存.图书直播营销现状和前景分析[J].出版广角,2020(12):68-93.

[16]朱剑.被遗忘的尴尬角色:“双一流”建设中的高校学术期刊[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1-16,201.

[17]张磊.新媒体技术下科技期刊的变化与发展[J].新闻传播,2020(22):72-73.

[18]刘志强,王婧,张芳英,等.建设中国高校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展展望:基于《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年度观察报告(2018)[J].科技与出版,2019(01):13-19.

[19]樊洁如.5G时代下传统媒体的融合与发展[J].传媒论坛,2021,4(06):32-33.

[20]CANET F.Changing times for scholarly communication:The case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video and the online video journal[J].El Profesional De La Informacion,2019,28(04):45-61.

[21]LI X G,ZENG L.Technology attributes,perceived value of information,and social utility: predicting podcast adoption and use[J].Southwestern Mass Communication Journal,2011,27(01):69-83.

[22]庄杰,梁燕.融媒体时代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融合[J].新阅读,2020(10):52-53.

[23]任锦.以短视频运营促进科技期刊与学术社区互动[J].出版广角,2021(06):17-19.

[24]赵洪杰,赵丰,单青.融媒时代突发事件报道转型的探索与思考——以山东栖霞笏山金矿爆炸事故救援报道为例[J].青年记者,2021(05):32-34.

[25]游小秀.5G时代科技期刊视频直播内容建设研究——以《金属加工》微信直播平台为例[J].中国传媒科技,2020(12):114-116.

(责任编辑:张 江)

猜你喜欢

传统出版科技期刊短视频
培育世界一流背景下普通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
第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评优结果揭晓《西北园艺》荣获特色科技期刊奖
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的机遇和挑战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推进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
“互联网+出版”的融合发展路径探讨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