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的思想渊源与实践探索

2021-09-29

共产党员·上 2021年9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邓小平思想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所追求的美好理想,也是人类社会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马克思、恩格斯在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中,提出了“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第一次把实现共同富裕从“空想”变为“科学”。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以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为指导,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道路。所有这一切,都为未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和伟大实践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同富裕思想

中国历史上共同富裕思想源远流长。“大同”思想是春秋、秦汉时期,人们根据有关原始社会传说而虚构的太平盛世,是古代人们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最早在《礼记·礼运》中就有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显然,我国古代“大同”思想中包含着“共同富裕”思想的内容,突出体现在它所提倡的天下为公、人人为公及各得其所的社会保障思想等。应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共同富裕思想,特别是社会保障思想,在当时是极具前瞻性的。

中国古代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尽管在那个年代是无法实现的空想,但它对历代中国人的影响极为深远。进入近代以来,太平天国曾经设想把“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大同”思想付诸实践。太平天国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这里提出的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分配土地办法,反映了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对土地迫切要求的愿望,描绘出一幅世代农民所期望的美好生活场景。

19世纪末,近代中国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糅合了“公羊三世”、《礼记·礼运》中的“大同”“小康”思想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议会制学说,在其所著的《大同书》中设计了一个观众苦、合大地、平民族、同人类、保独立、为天民、公生业、治太平、爱众生、至极乐的大同社会。康有为的“大同”设想是建立一个“无阶级、无压迫、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社会,他还设计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他设想的“大同”社会的政治制度是从“破国界去国义”,始设公议政府,然后经过数十年努力,形成各国联邦政府,即公政府,全地皆为公政府,有行政官行政,有议员议政,而无有国界。他设想的“大同”社会的经济制度是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通过计划指导,按计划有比例进行分配,杜绝两极分化的产生,从而实现“人人极乐,愿求皆获”。他设想的“大同”社会的社会制度是废除家庭,婴儿生下来就为世界公民,由公政府设立的“婴院”来公养,使人民从孩子时期就为公政府所有,为世界所有,而不是父母的家庭私事;孩子长大后,为社会服务,老年或不幸残废,则有社会“养老院”“养病院”来公恤。

从《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大同”社会的设想,再到近代中国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从来就没有放弃对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理想的期盼与追求。在中国大地上,人们不停地追寻共同富裕理想的实现,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均贫富”思想以及“民本”思想有着深刻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富裕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蕴含着共同富裕的内容,他们认为共同富裕应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之上,由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保障,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随后,列宁在建设俄国的过程中,对共同富裕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理念。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因而,在生产力低下、生产资料为占总人口中的极少数剥削阶级所占有的情况下,富裕也只可能是对大多数人进行剥削的少数人的富裕,绝大多数人只能是贫穷或不富裕,全民族的共同富裕更多的只可能是一种“空想”的愿望,这种美好的愿望不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得以实现。

随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建立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才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提出“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但在他们的著作中,能够找到关于共同富裕思想的相关论述。在《共产党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毫无疑问,在这个“自由人的联合体”里,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达到了高度而完美的结合。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就预言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奴役性的分工消失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消失之后,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会就会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从而人人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

那么,究竟该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呢?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出,因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最后导致生产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明确指出:“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以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也就是说,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实现所有人共同富裕和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要消除贫困和阶级差别必然要使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满足全社会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程度,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必须尊重社会生产力条件,不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的核心,必须要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保障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因此,无产阶级必须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掌握政权,进而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将一切社会财富都掌握在无产阶级劳动者手中,是实现每个社会成员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描绘了一个初步轮廓,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只是在理论上经过了辩证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论证,只能把它作为实践上的原则指导。因此,各社会主义国家在共同富裕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各国自身具体实际进行探索。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列宁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也对共同富裕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十月革命后,列宁就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人都能在决不掠夺他人劳动的情况下完全达到和保证达到富足的程度”。除了这些具体的论述之外,列宁还对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制度设计,他在1902年就指出:“工人阶级要获得解放,必须进行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组织由整个社会承担的社会主义的产品生产代替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列宁过早离世,其继任者在共同富裕内涵和实现手段上偏离了列宁最初的设想,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僵化的体制模式,没有实现苏联人民生活的富裕和幸福,使人民产生不满,多因素叠加,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和实践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更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初衷。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不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还深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同富裕的论述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成为共产党人探讨的重要问题。为使全体人民早日实现共同富裕,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伟大的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的人民政权日益稳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并提出“共同富裕”理念。1953年12月,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就提到了“共同富裕”,强调要“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955年7月,毛泽东提出: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实现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可以看出,毛泽东希望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毛泽东还认为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工业化道路,但一定要防止和警惕两极分化现象。此后不久,党的八大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生产力和进行经济建设上来,这对于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党的八大正确的政治路线没有得到坚持,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挫折,偏离了最初的共同富裕之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从此之后,共同富裕不仅在理论上得以丰富,而且在实践中迈出了历史性步伐。这一时期,邓小平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吸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得失成败的基础上,对共同富裕思想进行了更加切合实际、更加深入的探索,逐步丰富了共同富裕的思想。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多次在重要的公开场合论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1985年3月,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他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同年9月,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邓小平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之一。他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1990年12月,邓小平再次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论述了共同富裕,他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992年初,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对社会主义本质新的论断中可以看出,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共同富裕。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呢?对此,邓小平提出了相应的战略与策略安排。一是要有制度保障,邓小平指出: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二是要有正确的发展步骤,邓小平为实现共同富裕指明了具体路径,即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是要不断缩小发展差距,为防止出现两极分化现象,邓小平提出了对策。他指出,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同时,发达地区还可以通过技术转让的方式支持不发达地区;对先富起来的人征收所得税加以一些限制;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钱出来办教育、修路等等。

由此可见,邓小平所设想的共同富裕不是要求大家“齐步走”,也不鼓励吃“大锅饭”,而是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因而,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邓小平允许在社会主义制度范围内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但对于贫富差距的问题,他认为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安排上,他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由解决温饱走向小康再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邓小平在讲共同富裕时,始终强调共同富裕必须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的基础之上,建立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前提之上,离开了这个基础和前提,就有可能会走上“邪路”,社会主义中国也就不可能真正发展起来。

总之,邓小平揭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准确把握了科学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质,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新境界,并为共同富裕思想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转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提供了实践和理论支持。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出现相对快速发展的势头。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主义如果不能够体现出与资本主义的相对比较优势,社会主义很可能就会陷入更深的低谷甚至被颠覆,共同富裕也就会失去制度根基。

面对新的考验,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对共同富裕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探索与创新。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以邓小平关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思想来统一全党的认识。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質特征,绝不能动摇。随后,江泽民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再次强调,要以邓小平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来统一全党的认识,避免收入差距扩大以造成严重后果。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中国朝着共同富裕方向迈进。实施有效政策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进行扶持,强调国家要加大扶贫投入,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攻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东部地区的资金和技术输出,增强西部地区造血能力,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进入新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群众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003年,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不仅在理论上对共同富裕思想有所发展,在实现手段上也提供了根本方法。此后,党中央又把社会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提出来,凸显了党中央对共同富裕与社会和谐的辩证认识,也是对共同富裕思想的大胆探索与创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实施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改善农村生存环境,缩小城乡差距,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迈出重要一步。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邓小平思想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绵薄之力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