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不能抛弃同胞
2021-09-29
正视历史,没有一场战争可以披上“正义”的外衣
不同于美国多数战争影片,《黑鹰坠落》讲述了一场“美式正义”失败的战争。1992年,连年的部落战争令东非国家索马里山河破败,民不聊生,由此引发的大饥荒造成了三十万人死亡。掌控首都摩加迪沙的独裁者默罕默德·法拉·艾迪德抢走国际组织的救援物资,此举引起世人公愤。丧心病狂的艾迪德向国际维和组织宣战,美国自诩“正义之师”派出特种部队前往摩加迪沙暴力推翻艾迪德政权。
这群满腔热血的美国大兵信心十足,却因情报收集不足而使战事陷入胶着状态。在一次追捕艾迪德政权两大高官的行动中,特种部队受到索马里民兵的顽强抵抗。双方在市中心展开激烈对峙,美军一架黑鹰直升机遭受攻击坠落市区,机组人员危在旦夕。为营救同伴,一小队特种部队士兵深入虎穴。在接下来的15小时里,他们经历了人间难以想象的修罗场。
两架黑鹰直达战区,不幸先后坠落,机上士兵身负重伤。被隔绝在市井街头的美军一方面焦急地等待救援部队,一方面又要想方设法解救黑鹰上的战友。黑夜渐渐降临,在充满敌意的城市中,这一小队美军仿佛像大海中风雨飘摇的一叶孤舟,随时会遭遇灭顶之灾。数量已不足百人的美军突击队必须对抗5000名以上索马里军民的猛烈攻击。激战下,美军19人阵亡、73人受伤,而索马里方上百人阵亡,堆积的弹壳洒落在城市各处。这是电影的结局,绝不是战争的结局。
正如影片开头展示的一幕,美军长官和人质交流,人质不以为然地说了一句:“这是内战,这是我们的战争,你们不该来这儿!”或许这是导演正视历史后对战争的一种反思——插手别国政治,做世界警察没有意义。战争结束后,迫于国际舆论压力美军从索马里撤军,美式民主在索马里宣告破产。残酷的战争没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索马里的内战仍在持续,灾民每日面对的依然是饥饿与恐慌。
遍地的鲜血、破败的黑鹰直升机,始终盘旋在观众的脑海。这场战争的意义是什么?美国在索马里的作战到底为了什么?这个问题留给观众的是深思,是喟叹,是无奈。
“绝对不能抛弃同胞”是信仰,也是政治
影片伴随舒服而带有节奏的背景音乐开篇,士兵们的随性打闹、俏皮话,战争状态下的狩猎、观光,休息时分的唱、跳、篮球……这些象征光明与希望的片段与影片后期形成了鲜明而富有讽刺意味的对比。激战暂歇,被炸弹炸得四分五裂的士兵,从高空坠落的直升机内卡在座位上无法动弹而缓缓死亡的飞行员,伤兵没有麻药不得已撑开伤口时撕心裂肺的吼叫……电影后半段始终充斥着一种四面楚歌感觉被抛弃的绝望。
所幸影片貫彻始终为我们展现的是一种“绝不能抛弃同胞”的信仰。影片中,无论身处何种险境,只要有一线生机,所有美国大兵想的都是怎样拼尽全力解救同胞、救治伤员。
感动之余,我们也需清醒地认识到,营救伤兵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政治,意味宣扬战争中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士兵。就任务的战略意义而言,营救比营救成功重要。即使只带回了一具尸体,美国军方也可以这样回复一个母亲:“您的儿子不愿离开战场,他英勇无畏,坚守至最后一刻。很遗憾我们不能将他带回您的身边,但他永远与我们同在……”
“不抛弃不放弃”是超脱国籍的军人们的执着追求,也是对身边生死与共战友的承诺,对整个军人生涯的承诺。影片最后,一名士兵缓缓地说出:“我回到家乡,认识我的人问我你跑去当兵?是当兵上瘾吗?他们永远不能理解,我们是为了同胞而出生入死。”在生与死的一线之间,军人的眼中没有官僚政治的条条框框,只剩下原始的生死和道德,这也许就是军人的天职、正义的底线。
看过网络上流传的一个回帖,至今记忆犹新:
“为什么到处军人优先?”
“因为上战场,同样也是军人优先。”
希望每一个英勇的战士面对的都是一场场“正义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