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文异图:人教版与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插图对比研究

2021-09-29刘雍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篇目人教版高中语文

刘雍

辞海中对插图的定义是:“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方式,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1]插图作为语文教材的第二语言,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插图的作用如同鸡肋。许多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都是直接略过插图,仿佛置若无物,学生也是将插图作为随手涂鸦,二次创作的对象,没有充分认识到插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所承担的角色与作用,这无疑是对语文教材插图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糟蹋。身处于后读图时代的我们,有了多媒体课件的加持,渴望着更快捷、更生动、更直观的方式为我们展示图景,获取信息铺平道路。在读屏与读图的分岔路口,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应该正视教材插图的作用,活用教材插图的功能,厘清插图对于语文学习的指导意义。

一、人教版与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相同篇目插图的概况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相对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来说,是更为贴合时代发展要求与语文核心素养的产物,它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做了大幅度的删减与修改,当然统编版教材也继承与保留了部分人教版教材篇目。文本与插图是一脉相承的,选文的变动自然也带来了插图的改变。如此大规模的插图更新自然不是教材改革的心血来潮,其中暗含的是统编版教材与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插图将突破课文附属角色的局限性,给予学生更多审美鉴赏价值与教育文化意义。

(一)相同篇目课文的分类统计

经过统计发现,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的基础上,选入相同篇目共计46篇。在46篇选文中,由于《拿来主义》《大堰河,我的保姆》以及《氓》在统编版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均没有课文插图,因此,这三篇课文不计入本文的分析之中。其余的43篇相同选文篇目的课文插图配置状况主要有以下三种:统编版与人教版教材均有插图,统编版教材有插图而人教版教材无插图,统编版教材无插图而人教版教材有插图。具体插图配置情况表1:

(二)相同篇目插图的分类分析

人教版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皆有插图的篇目共计33篇,其中这33篇共有插图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两个版本插图完全一样,两个版本插图略有不同,两个版本的插图完全不一样。

两个版本插图完全一样是指统编版教材直接挪用人教版教材的插图,将其原版插图还原到了统编版的课文之中。这样的篇目不算太多,总共只有《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装在套子里的人》《苏武传》《师说》《离骚》以及《兰亭集序》六篇课文。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兰亭集序》中的《兰亭修禊图》,无论是内容还是色彩,都没做任何改变。此图为明朝的才子文徵明所作,画中描绘的是在会稽山下茂林修竹的围绕之中,众人曲水流觞的游戏画面。该图所承载的内容非常充实,将崇山峻岭之境,林中品类之盛,人物姿态之异全面地展现了出来,插图所描绘的场景对学生理解王羲之笔下兰亭集会的盛况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更容易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意旨与主题。统编版教材继续沿用这篇插图既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赓续,也包含了对学生学习力的思忖。

两个版本插图略有不同是指统编版教材在借鉴人教版教材的插图时又重新做了补丁式修改,在人教版插图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增删与补充,以及考虑到文章布局而进行的插图版面調整。这类篇目同样数量不大,一共只有8篇。大多数插图只是进行了微调,插图内容本身并无太大的变化。如统编版教材中的《过秦论》选用的插图与人教版教材的插图内容上没有实质性的出入,都采用的是一幅秦灭六国示意图。但是统编版教材的这幅插图比人教版教材的插图涵盖的地图范围更广,图例的标注也更为清晰细致,详细地标注出了秦国吞并六国的时间与路线,毫无疑问这为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梳理文章大意提供了更精确的指向,这也是统编版教材插图在人教版教材插图基础上的一大完善。

两个版本的插图完全不一样是指统编版教材完全摒弃了人教版教材原有的插图,并在此基础上换用了全新的插图或在人教版教材没有插图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插图。这类完全更新插图的课文数量比较多,一共有16篇。例如统编版教材中《老人与海》的课文插图就是一次彻底的更换。在人教版教材《老人与海》一课附上的插图是一幅海明威像与一张海明威纪念邮票。这两幅插图所起的作用在一定程度是重复的,而且这两幅插图与课文内容联系并不是很紧密。海明威笔下所描绘的硬汉形象是课文所要讲授的重点,但是连续使用两张海明威本体的插图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无太大助益。相反,统编版教材秉持着不破不立的态度,一次性更换了两幅插图,且两幅新插图所表现的内容与形式都与该篇课文紧紧相关。第一幅插图所描绘的内容是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老人在船上正与尖齿鲨搏斗的画面,该图出现的位置恰到好处,课文的内容介绍的正是鲨鱼袭击老人所捕的大马林鱼这一片段,插图与文段语句相映生辉。第二幅图出现在文章的结尾,老人扛着桅杆失落地往回走,身后是一具巨大的被鲨鱼吃完了鱼肉的鱼骨,插图的位置与内容同样与课文的行文内容十分契合。而且这两幅插图都是抽象性的木刻画,能很好地锻炼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审美鉴赏能力,这也是统编版教材插图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等成长因素进行充分思考后所做的选择。可以看出统编版插图的改编是更符合当下新课标要求的文化选择,也是更贴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有力转型。

二、人教版与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相同篇目插图的差异

虽然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插图完全一样的篇目只有六篇,但我们可以看到两版教材插图之间一脉相承之处还是不少的。比如两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插图都注重文本信息的传递,都强调图像美学的鉴赏以及都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过二者在继承与选取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求小同存大异。最为明显的是两版教材相同篇目插图在数量、类型、篇幅以及功能上的差异。

(一)数量差异

根据统计,两版教材所具有的相同篇目是46篇,人教版有图的篇目高达43篇,几乎每篇课文都有插图,而统编版经过删减之后,只剩32篇课文有插图,且大部分插图集中于必修的上下两册。虽然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在这些相同篇目中删除了一定数量的插图,但采用的仍是以改编为主,以剔除为辅的原则,况且它删除大多数是人教版相同篇目中一些比较单调平庸,没有实际教育意义的插图。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包身工》一课的插图为例,在这幅插图中,作者仅用一些粗糙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大致轮廓,无法准确清晰地表现出在那种非人的工作环境下包身工的身体状态以及人物特点,且图中人物的身形明显是与受苦受累,饱尝艰辛的包身工们是不符的。通过观察与想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图中的三位女性是在用桶倒粥,但这幅图出现的位置与旁文中描述的情节并不契合,这也是该幅插图的另一个不妥之处。因此,统编版教材的《包身工》一课选择删掉这幅插图并不是贸然行事,而是经过周密的思虑与考量的。其他相同篇目课文的插图被删除也是出于类似的原因,毕竟插图的最基本作用是表现课文的思想内容,传情达意,如果有些插图未能达到这个标准,那么统编版教材应该断然舍弃。

当然,数量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插图的总量上,在单篇课文的插图数量上也有不同。数量效应指同一篇文章中插图的数量对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2]同一篇选文的插图数量有一幅与多幅的区别,当选文只有一幅插图时,它更着重于表现该文章最为核心的故事情节,要求该幅插图能体现出文章主要人物的形象、情节的高潮以及相关的背景。当选文穿插了多幅插图时,插图所能表现与承载的内容就更多样。它能从作者生平、故事背景、情节内容、文章意境以及拓展知识等多个方面来帮助学生全方位地理解该篇课文,不仅能洞悉作者的生平背景,文章内容的中心意旨,而且也能利用插图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开拓课外练习。在一文多图方面,两版教材也有较大差异。在相同篇目中,人教版教材单篇课文包含的插图数量是比统编版多的。最为明显的一点是,人教版教材的课文通常能配上一幅作者的小肖像,而在统编版教材中这一系列作家的肖像全被删去了,这一定程度上给学生了解作家造成了隔阂,也是统编版教材在插图革新方面应该反思的一点。

(二)内容差异

在统编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的相同篇目中,完全替换插图的选文多达16篇,造成此次替换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人教版这类选文的插图内容不符合文章主题,缺少文化内涵,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插图的作用其实类似于“用件类选文”。王荣生教授认为“用件”的实质是“提供信息、介绍资料、使学生获知所讲的事物(东西)”[3],这同样是插图应该达到的目标。如果把语文科比作一个庞大的运行机器,那么插图作为里面的“学件”之一,它也是具有易替换性的。为了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紧跟社会发展,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统编版教材的插图做出了大刀阔斧的革新。最为典型的是《故都的秋》这一课的插图。在人教版教材中,《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的插图一共有两幅,一幅是作者郁达夫的画像,另一幅插图的内容是秋日里一个老北京庭院的大门景象。而在统编版教材中,这两幅插图均被舍弃,采用了一幅与课文内容更为相符的插图,该插图主要突出的是老北京庭院的屋顶伸展着光秃秃的枝条,一排排飞鸽在秋日的晴空之下自由地飞翔。这幅插图与课文语句“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里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文画相生,意境相融,活脱脱地一幅北国小院秋景图。可以看出,新换的插图是更贴合课文主题,也更利于帮助学生走入课文内容的。

与此同时,统编版教材的插图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方面也更细节化与精致化。以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的三首古诗词为例,《琵琶行并序》、《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声声慢》三篇课文都进行了插图的替换。这三篇插图分别为清代改琦所作的《琵琶行》、傅抱石所作的《赤壁图》以及郑慕康所作的《李清照像》。统编版教材选用三位国画大师的画作作为课文插图,一方面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诗词的意境,理解诗与画的关系,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诗词内容与主题,另一方面,采用大师之作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与此同时,有能力的老师还可以为学生普及一些艺术史与文化史的知识,这对学生人文素养的促进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功能差异

插图作为高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当着课本的第二语言的角色,对文本信息起着补充说明的作用。在插图的帮助下,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文本阅读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简而概之,插图具有唤醒兴趣、指导阅读、提升审美、发挥想象、教育熏陶以及传承文化等多重功能。插图的功能是多样的,要使一幅插图同时具有这些泛化的教育功能也不切实际,所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在选取插图时,对其功能的表现方面就有了不同的侧重之处。

以高中语文教材的名篇《祝福》为例,人教版教材选取的插图是范曾所绘的两幅漫画。第一幅漫画描绘的是祥林嫂在儿子阿毛被狼叼走之后陷入精神迷茫状态,逢人便诉说自己所遭遇的这段不幸的情景。第二幅漫画描绘的是祥林嫂在捐了门槛之后以为自己洗刷了过去的罪名,于是在冬季祭祖时节去拿酒杯和筷子却不料被四婶制止的场面。这两幅漫画刻画得十分传神生动,将文中人物的特点与形象在画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例如众人围观祥林嫂讲故事时的鄙薄冷漠、祥林嫂被四婶制止后的局促忸怩、四叔四婶对祥林嫂的提防厌弃等等,这些人物特点在画中一览无余。这两幅漫画能顺畅地帮助学生了解人物形象,代入文章故事情节,其功能定位于唤醒兴趣与指导阅读。按理来说,人教版教材的这两幅插图跟《祝福》这篇课文契合度是较为适配的,但是统编版教材走出了更具有创造性的一步,选择放弃人教版教材原有的插图,采用了一幅赵延年先生所作的祥林嫂木刻版画。木刻版画的插图在之前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是从未出现的,这是本次统编版教材在选择课本插图方面的大胆创新。

赵延年不仅是我国黑白木刻版画的一面旗帜,更是鲁迅作品插图创作的专家,如《阿Q正传》《孔乙己》《狂人日记》《药》《祝福》等等鲁迅作品的人物插画皆为他所创作,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阿Q正傳》和《狂人日记》的作品插图。选取这样一位鲁迅作品插图制作大家的木刻版画作为课文插图,我们可以看出统编版教材在插图选取方面的深思熟虑。因为赵延年的插图创作不单单关注的是作品内容,它更强调在文字描述的基础传递思想与情感,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与艺术魅力。统编版教材的这幅插图描绘的是祥林嫂被四叔四婶赶出家门之后四处乞讨的悲惨画面,画中祥林嫂衣衫褴褛、面容枯槁,拄着竹竿,提着空篮子在寒风中踽踽独行,前方等待她的只有死亡。这幅插图描绘的场景突出表现的是祥林嫂悲惨的人物结局,与文中的主要情节关联不大,但之所以选择这篇插图,统编版教材更加看重的是其审美鉴赏、发挥想象与教育熏陶的功能。在这幅插图中,祥林嫂凄惨的人物形象在黑白背景的衬托下,给予了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巨大的想象空间,对学生体悟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人物命运,拓展自己的想象空间以及提升自己对文与画的鉴赏能力都是有直接助益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统编版教材在插图的功能方面不再只是局限于文本内容的补充与修饰,更多的开始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高中语文教材插图的前景展望

(一)培根铸魂:丰富课文插图的文化内涵

通常来说,语文教材是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媒介,学生通过阅读、欣赏、咀嚼以文本形式呈现的言语成品实现民族文化的代际传递与民族精神的内化吸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课程目标也提及到学生应该通过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以及在学习语言文字作品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借鉴不同民族的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一般而言,大多数人认为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集中于语言文字与文本作品,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插图的文化传递是被忽视的。事实上,插图作为教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应同样具有传递文化的功能,况且插图本身也可视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材的插图应该被更多地赋予文化内涵。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编选者特意插入了一些具有古典文化意蕴的插图。以《说“木叶”》一课为例,在这篇文学随笔中林庚先生通过引证一系列古诗词,从古代诗词创作和鉴赏注重“暗示”这一角度去阐释,对“木叶”“树叶”“落叶”“落木”这一系列意象所承载的不同意蕴进行了区分,论证了“木叶”这一意象在众多诗人笔下的不同艺术特征。但意象所生成的诗学意境单靠文字的通读是很难感同身受的,因此这篇课文适时地插入一幅清代画家王时敏的《落木寒泉图》。古人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幅富有古典文学色彩的传统画作不仅很好地展现了“木叶”这一意象在诗学方面的文化内涵,更让学生意识到了中国古典绘画作品也是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的。因此,在语文教材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教材中的插图应更多地去丰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之根,铸就学生的民族之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启智增慧:培养学生的插图审美意识

长期以来,在功利化语文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偏向于言语技能的训练和文本内涵的剖析,忽视了语文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目的,那就是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语文教材里面的文化元素。

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到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更迭中,我们看到了语文教材正在有意地注入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尤其在插图这一部分,更是让人在以文本为主体的语文教材中顿感“无边光景一时新”。毫无疑问,插图的存在为语文教材营造了浓厚的美学意境,积淀了丰厚的美学内涵。但可惜的是,这一存在往往不被教师和学生所重视。插图,作为审美品鉴的客体,它自身是“美”的寄托,但在接受美学的过程中,它需要审美主体的欣赏,没有审美主体的审美观点、审美态度与审美精神,审美客体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审美价值。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插图种类很多,有大气磅礴、俊朗飘逸的书法作品;有黑白为美、抽象大胆的木刻版画;有恣意泼洒、妙趣横生的传统国画;也有追求真实、精准投影的老旧照片。这一幅幅插图是人文的汇集,是情感的积累、是审美的凭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充分唤醒学生的审美心理,让学生认识到插图的鉴赏是与个人的人文情怀、文化视野、审美意识息息相关的。在语文教材插图的世界里,他们可以展现他们丰富的想象力,非凡的创造力,独特的审美力。通过品鉴插图来领略其中所隐含的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灿烂辉煌的文化,从而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启迪自己的智慧之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身的审美意识,领略中华文化的精髓。

(三)守正创新:为教材插图注入时代元素

在过去的传统语文教材中,插图位于选文的从属地位,功能与样式比较单一,变化不足,模式刻板。在视觉文化主导的时代,图像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我们的语文教材有必要进一步提高插图的地位,对插图的功能与样式做一些探索性的创新。例如,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雷雨》与《哈姆莱特》这两篇课文就主动寻求变化,以剧照形式代替以往的插画,为教材插图本身注入了更加新鲜的时代元素。舞台剧的真实剧照极大地拉近了学生们与这些殿堂级剧本的距离,他们在进入文本的同时也更容易将自己代入角色当中。剧照中演员的面部神色与肢体动作的每个细节在插图中一览无余,充分展现了“鲁大海与周朴园冲突”这一情节中每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与心理活动。即使没有多媒体课件的助力,这种更新颖,更具时代性的图像文本也能很好地引发学生阅读心理与阅读方式的巨大转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高中语文教材在插图板块应寻求的另一个创新点就是样式的改变。过去我们总把插图样式定位在精美的插画,其实不然,插图的样式也可以是表格、卡片、流程图等等。例如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单元研习任务这一板块,采用表格来介绍文章中复杂的任务关系,采用语法卡片来学习文言诗词、采用流程圖来示范议论文的论证过程,这一系列插图新模式的运用将课堂上难以厘清的问题以图像形式清晰地呈现在了学生面前,不仅蕴含着内在的逻辑结构,且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这是语文教材中文本与图像的大融合,也是今后我们语文教材插图的创新导向与重构路径。

随着语文教材的不断革新,插图也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断转换着自己的身份。由无到有,由黑白到彩色,由单一到多变,插图在语文教材中所扮演的角色还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由此可以想见,图像文本正在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入驻我们的语文教材,后插图时代正在到来。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617.

[2]刘淼,罗方,彭涛.语文教材插图效应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建设,2005(11):14-16.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37.

猜你喜欢

篇目人教版高中语文
议题确认 过程组织 篇目对比——基于群文阅读模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也说方志的体例与篇目(设计)及二者的关系(随笔)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八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