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设计专业调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以青岛理工大学为例

2021-09-29郭亚成仝业辉

重庆建筑 2021年9期
关键词:调研环节课堂教学

郭亚成,仝业辉

(青岛理工大学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山东青岛 266033)

1 研究背景

“调研”是调查研究的简称,在建筑设计中是指在设计前对所属用地环境进行多方位考察、记录和研究。然而建筑设计“调研”并不仅仅是对场地的外部客观信息的收集,其中“通过各种调查方式系统客观地收集信息并研究分析”同样符合建筑设计专业课堂教学里对于调研概念的认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纸质、电子文献,实地走访勘察、测量、拍照,整理分析数据等方式进行设计任务的前期调研,该环节课堂教学不限于教室任务讲解,也涵盖文献查阅与调研现场实践教学。

国内外建筑院校虽普遍在课堂教学里设置有调研环节,且都具有案例实地调研、任务实地调研与文献查阅调研这几类板块,但国外建筑院校因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及培养体系等方面与国内建筑院校有所不同,因此从相关性与参考性而言,国内建筑院校的调研教改更值得学习研究。然而,国内针对调研教改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深度与广度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焦雷、邢燕[1]提出通过向在校生发放调查表,调查学生对建筑设计调研教学的评价和建议,同时把实践性与综合性较强的建筑设计任务调研板块分成多个子课题,逐一进行讲解的方式,结合师生互动式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细化、现状动态评价的教学革新目标。张广平、徐茹[2]从建筑理论课增加工程实践知识,设计课注重前期调研和模拟工程实践进程等方面进行分析,强调建筑学专业必须不断吸收新的设计理念,掌握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理论知识,实现“产学研”结合,将实践教学与建筑实习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隗剑秋等[3]以学生调研报告为审视角度,发现报告中存在选题缺乏新意,调查方法单一,调研结论缺乏足够支撑和说服力,报告形式重复,内容单调呆板等问题。继而针对上述问题展开分析,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教师需加强专业素养,引导学生进行充足的文献查阅与分析,让选题更加科学;补充更新已有知识,鼓励使用多种方法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互为补充,构建并得到多维度的完整调研结论[4]。

可以看出,这些代表性研究虽有一定的参照性,但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其仍局限于固有的教学课时板块,并未对调研阶段进行更加深入地剖析。根据教学实践经验,调研的学习与实践其实可以贯穿于设计的多阶段,而非仅限于设计任务之初。笔者认为时空、知行的交替行进才能使设计方案趋于成熟与完善,这也是目前国内关于调研教学研究普遍缺乏的关注点。如何使时空、知行如同DNA双螺旋结构植入专业教学体系中,正是本教学研究的重点。

本文以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调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为例,强化调研数据的客观精准度,让学生意识到方案设计多阶段、多维度调研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促进学生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与设计能力的全面提升,也促进院校间教学的交流与合作。

2 问题分析

在近几年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调研环节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生获得感和成就感不高

目前学院里建筑学专业开展的实地调研技术手段相对较为落后,调研对象分析不够深入且重点不突出,致使学生在后期方案设计环节难以感受到调研在其中的指导作用,甚至产生实地调研与课程设计“脱节”的现象,导致实地调研失去其存在的作用与意义。

(2)调研数据处理成果的整合度差

时间、位置、受访对象特征等多种类型调研信息缺乏先进高效的整合平台,冗杂数据呈散乱状态,致使寻找过程效率低下,也往往导致难以进行数字可视化处理并嵌入调研成果表达出来。

(3)调研信息样本受限

未能使用城市POI、Python等数据爬取技术手段,弥补实地取样调研方法因样本数量少而存在的局限性,且线上有一定的城市信息数据平台可供下载使用却鲜有尝试应用。

(4)调研问卷相关度差

调研问卷问题的设置流于套路且常脱离设计主旨,也往往缺乏相关结果预设,缺少针对项目特征量体裁衣式的专属调研问卷,对方案设计的指导参考价值不高。

(5)教师参与度不高

教师在布置任务和讲解调研要点后,有时并非全过程参与实地调研环节,易导致调研教学的低水平重复且养成一定的教学惰性,教学效果难以突破与提高。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研究依据既往调研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结合现有师资条件与技术条件,通过对学科教育培养方式、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实践三个关键环节的分析,提出调研教学改革建议(图1)[5]。

图1 调研教学改革思路示意图(作者自绘)

(1)设计新型调研教学方案

通过对既往调研与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许多高校存在建筑教育教学方式老旧、固守程序的问题。因此,对建筑设计调研环节的革新首先应从教学的“根基”——学校的教学方案着手,将实地调研阶段教学任务细化,做好调研工作与后期设计的有效衔接。与此同时,教学方案的架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阶段性实施过程中允许同时具备一定的弹性,在过程演变中总结和优化。

(2)开设调研技术专题讲座

学校的调研技术手段不应仅仅限于固有的现场实地调研,应与发展迅猛的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应组建擅长ArcGIS空间数据分析、OSM开源地图数据爬取、LANDSAT遥感影像等调研技术的团队,组织教学团队开设调研技术专题讲座,演示与讲解相关技术在调研环节中的运用。

(3)多学科体系化协作调研

建筑学专业的素质培养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发展,现今建筑学已经与经济学、生物学、景观学、地理遥感等多个专业实现交互研究,因此在建筑设计教育中不应将视野仅局限于建筑学学科之内,应引导学生树立跨学科的整体思维意识,多角度研究问题,将建筑学与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进行多样化组合,让学生通过多学科协作来加深对调研的认知及对后续设计思路的拓展[6]。

(4)培养优秀调研代表传帮带

应提高学生对设计调研的重视程度,使其正视调研并不是学校组织的闲游活动,而是设计的关键环节。可在学生的教育培养中评选优秀调研“标兵”个人或示范小组,在院部或系部进行推广、示范并形成传帮带,让更多学生明白调研的实质意义与应用价值,形成以点带面的“涟漪效应”。

(5)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在建筑教育与建筑行业衔接方面,许多高校已经采用校企合作培养的新模式。毕业设计题目从企业需求出发,指导教师采用双导师制,由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校外企业导师共同辅导学生,使学生将校内学习与校外行业认识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授课,同时也了解企业文化、行业政策法规,使其拥有执行实际项目所需要的实践能力[7]。这种形式大大缩短了高校毕业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可有效助力“产学研”平台建设[8]。

(6)非线性教学推进知行耦合

将调研教学环节进行一定拆分,基于不同的时空、认知阶段进行再调研,查漏补缺后“反哺”方案设计,打破原有设计全周期的简单线性过程,使理论认知与调研实践交替演进,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不断相互作用。

(7)以赛促练提升调研成效

基于“倒U型心理唤醒理论”所提出的中等焦虑水平利于技能的掌握和成绩的提高的观点,对于设计教学理念,应在硬性教育培养大纲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针对大学生的科研课题及学术论文竞赛,通过参赛的制约与激励,促使学生自发运用新型调研技术手段提升调研成效[9]。

4 相关策略与实践措施

针对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既往课堂教学中调研环节出现的主要问题,结合上述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提出如下针对性的策略措施:

(1)针对既往课堂调研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例如学生参与较为被动,修改往年调研结构(通常为PPT格式)提交,调研软硬件设备落后等,教师间商议制定新型整体性与阶段性调研教学方案,构建初步的调研教学框架。

(2)组织教学团队进行调研专题讲座与培训,将CiteSpace论文样本关键词分析、SPSS数理统计、GIS空间分析、OSM开源地图数据爬取、LANDSAT遥感影像等技术在调研环节如何运用进行演示与讲解,让大多数学生的认知层面从“调研是个体力活儿”上升到“其实是个技术活儿”,使其意识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观念的重要性。

(3)协同周边院校、设计单位与相关专业人员各方共同制定综合调研教学方案,基于各院校相同或相近具体设计作业任务及其调研环节的时间周期等条件,大致分以下三种情况实施:

①具备联合调研条件时,制定联合调研教学计划,进行调研任务拆解与分工。各院校依托地缘优势对附近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度专项调研,对于同一任务地点可据条件组织现场联合调研。调研成果可通过腾讯会议等线上平台共同汇报,使学生代表个人、调研团队与学校面对更多受众展示调研成果。

②不具备联合调研条件时,制定针对本校本组学生的调研教学计划,侧重理论指导与实践认知的结合与交互。邀请与调研内容有项目相关性的设计院等工作人员、高年级学长代表,以及感兴趣的其他同学参与汇报,还可以发布校内海报召开讲座的方式实现调研过程与成果的优化[10]。

③根据各学校相关专业各自的调研课题条件与特点,将城乡规划、景观设计、环境工程、交通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相关专业师生引入建筑学专业调研或进行灵活多样化组合,拓宽学生多角度、跨学科研究问题的视角,引导学生融会贯通。

(4)嵌入调研提高训练环节,融入教师科研课题及与用人单位合作制定研究选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科研课题与工程实践,了解相关教学科研人员与设计单位是如何展开调研及汇报的,丰富学生专业经历,并进一步尝试推动搭建“产学研”平台。

(5)根据方案任务特点与复杂程度,将调研环节进行适当拆分,前期调研适当缩紧,加入前期概念方案的学习与表达,然后增加方案阶段的再调研,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弥补之前调研的不足。设计任务难以囊括所有问题,设计过程非简单线性,到某阶段出现阶段性问题时需将不同时空融合,实现知行互促。同时研究相应调研成绩考核制度,激发调研小组间的竞争与学习动力[11]。

(6)关注适合大学生的科研课题及学术论文竞赛等学习锻炼机会,组织学生充分准备进行选题研究与申报撰写,例如每年面向高校本硕博学生的《中国建筑教育》“清润杯”全国大学生论文竞赛,纳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评价指标体系竞赛名单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以及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调研山东”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市级、高校主办的学术科技创新孵化等活动,例如青岛市“双百调研工程”年度调研课题、青岛理工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以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教学为例,课题团队教师曾在以往某教学任务中,组织学生对青岛市内部分公交站台进行实地调研、案例研究、绘图设计等,取得了一定教学成果(图2—图4)。

图2 台东某站台调研(作者自摄)

图3 站台设计作业(网络)

图4 青岛理工大学公交站台设计作品(获得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

(7)调研是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的重要环节,课题组成员组织硕士研究生参与本科生调研教学与研究活动,形成团队化调研成果,将其作为本科生阶段性学术成果与硕士研究生论文的数据支撑与实践来源。

(8)相对于课堂任务的精准式调研,尝试将泛化调研渗入教学全过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更新后的调研技术时,将调研思维、意识、方法等运用到课堂内外,贯穿于学期与假期之中,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知行互促互补呈螺旋式上升,实现“时空融合”与“知行耦合”。

为了让上述针对调研进行的改革方案更具可操作性,可将其按照时间周期归类分为初始准备与设计阶段、项目具体实施阶段以及阶段调整与结项这三个阶段(图5)。同时,在操作环节应具备一定的弹性,侧重教学环境的可适应性与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益于改革方案的阶段性优化。

图5 调研改革方案设计与阶段计划示意图(作者自绘)

5 结论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新型调研课堂教学方案的实施运用,初步改变了既往调研环节中的松散、被动等负面现象,使学生感受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亲力亲为进行实践调研的作用,同时也使其深刻理解设计不仅仅是作图,还要解决实际问题。借助基于理性分析的深度多维调研,学生进入设计阶段能够有章可循并主动发现问题,以往在方案初期的不知所措、方案成果如无源之水的空洞感也会有所改善,同时这有利于进一步挖掘调研成果价值,择时形成提高专业课堂教学效率且教学相长的调研课堂教学教案及教学示范样本。

通过调研选题可选范围的拓展,与高校间开展联合调研教学,整合资源,打通多院校、多年级、多专业、多任务等软硬件壁垒,打破原有设计课堂教学的线性周期,将调研环节拆分重组融入方案设计的不同阶段,建立既有统一性又非标准化的调研教学框架,形成良性调研教学合作与调研成果竞争氛围,同时优势互补构建调研数据源[12]。此外,调整成绩评定细则,逐步优化与改进调研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调研环节前期精准诊断问题,后续进行细微调整,益于学生综合学习实践能力的提升。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团队应通过多业介入、时空融合、泛化渗入、以赛促练、知行耦合等一系列调研教学方案的实施与改进,使学生在掌握实用调研技术的同时,更加深刻感受到调研对设计的指导作用,促进学生方案设计能力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调研环节课堂教学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