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中心区地下商业街休憩空间设计研究

2021-09-29陶国林丁志斌

重庆建筑 2021年9期
关键词:商业街行人广场

陶国林,丁志斌

(陆军工程大学 国防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07)

0 引言

商业休憩空间是城市商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行人和消费者提供休息、娱乐和交流的空间场所和物质载体,主要布置在商业区内部或周边。商业休憩空间与公共休憩空间的区别在于,公共休憩空间主要注重人们的休息需求,即社会属性;商业休憩空间不但要满足其社会属性,还要体现出商业属性,间接服务于商业活动。优质的商业休憩空间不仅能缓解人们短暂的疲劳,更能带来身心愉悦的体验,增加购物乐趣,带来经济效益。

地下商业街(地下街)最初在日本是因为与地上商业街相似而得名,在地下街发展初期,其主要形态为在一条供步行使用的地下连接通道两侧开设一些商店。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地下街已从单纯具备商业性质的空间演变为包括多种城市功能在内的,由交通、商业及其他功能共同组成并相互依存的地下综合体[1]。地下商业街在满足人防工程功能的基础上,也满足了通行功能、商业功能和经济效益,但地下商业街休憩空间的建设一直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本文以城市中心区(示例:南京新街口)的地下商业街休憩空间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当前现状、布局设计和服务功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此为相关的研究和建设活动提供参考。

1 城市地下空间现状分析

城市中心区地下商业街主要集中在商业空间和行人通道的建设上,对于配套的休憩空间关注较少,有的甚至被完全忽略。在南京新街口地下商业街中,德基(二期)、金轮新天地、大洋百货等地设置了公共休息座椅,但尚不能构成休憩空间;国际金融中心虽设有母婴室,但位置偏僻,缺少引导标志(图1)。研究者马璇所做的问卷调查表明:在南京新街口,30%的受调查者在地下空间中以购物和休闲为主,而其中有45%的人反映找不到地方休息,92%的人反映地下空间缺少座椅和厕所[2]。研究者王雅妮调查对比发现:地铁新街口站近90%的使用者表达了对座椅区的迫切需求,远高于上海人民广场站[3]。行人在地下商业街逛街购物出现疲惫时,更多选择重回地面寻找休憩场所(图2)。此外,地下商业街空间相对封闭、环境相对嘈杂,更加剧了人们的购物疲惫感,使其无法获得良好的购物乐趣。

图1 新街口地下商业街公共休息设施配置图

图2 新街口地面休憩场所

2 “点、线、面”的空间布局与设计

地下商业街休憩空间的布局强调以人的生理行为与心理活动为出发点,同时也要兼顾商业效益。如果休憩空间布局规模和密度过大,则会减少商业区域面积,抢占商家的人流,影响经济效益;如果过小,则不能有效缓解人们的购物疲劳,也会间接影响经济效益。从购物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看,国外相关研究表明,持物者步行200~300m便有休息的欲望[4]。然而,购物活动并不是两点之间的直线连接,因此休憩空间间隔的设置在此基础上略有缩小。结合采样数据,休憩空间可采用休憩点(任意距离间隔)、休憩区(线)(约50m间隔)、休憩广场(约150m间隔)的布局设计。

根据日本建筑师卢原义信的“外部模数理论”,每20~25m通过重复节奏感、材质和高差变化可以打破大空间中的单调。而休憩空间的规模大小除了考虑场地过大产生的单调之外,还应适当缩减对商业面积的“侵占”。规划容纳人数参照国家1m2/人的人防工程面积要求,合理增加人均休憩面积,提高休憩空间的舒适度。休憩线规模长度可设计为15~20m,休憩区规模大小可为30~40m2,规划容纳人数约15人。休憩点设计应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其规模大小可遵循“小散多”的布局原则,不应超过休憩区(线)规模的1/2,规划容纳人数应小于5人。休憩广场的规模应根据所处地域面积、人流量和需求度等因素综合判断,面积下限宜在150m2左右,规划容纳人数应大于50人。

2.1 休憩点

休憩点的设计应丰富多变、因地制宜,充分挖掘不影响商业活动前提下的剩余空间,可不必局限于放置座椅等传统的方式。设计手法上可以紧扣城市特色、传统文化和服务风格等主题,或前卫新颖、造型时尚,或经典复古、诗情画意。在满足基本的休息需求下,可以增加信息导览、餐饮、阅读等功能。例如:在墙上安装倚靠物供行人倚靠,充分利用饮品店和餐馆的外置休闲座椅,放置厢式K歌房,将部分通道台阶改造成座台等。在休憩点附近,建议设置附近的商家指南和线路规划图,展示各类商业的业态功能信息,保证人们在休息过程中也能随时寻找商家和制定攻略,既满足了休息功能,也弥补了手机导航在地下定位精度不高的缺陷,同时还间接增加了人们进行消费的几率。

2.2 休憩区(线)

由于休憩空间的功能属性对空间的规整度、完整性没有太多要求,因此适当利用通道的不规则空间来设计休憩空间,可以最大程度利用好有限空间,还可增强空间的动感,使其产生趣味性吸引消费者,提升休憩空间的使用率[5]。休憩区(线)的布局形式应充分参照地下商业街通道的宽度:对于通道宽度足够的商业区,可将休憩区设置在通道中央,但应尽量避免行人无法通视而失去方向感的问题;对于宽度较窄的商业区可采用单侧开间的布局,把部分单侧商铺改造成休憩区;对于非商业区的通道可将其设计为“单侧型”或“两侧型”的线性布局(即休憩线)。

休憩区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形态:开放式休憩区只需满足人们最基本的休息需求即可,建设投入成本低,但环境相对一般;封闭式休憩区(图3)除了保证人们最基本的休息需求外,还创造办公、学习、交谈、娱乐和人性化服务(为特殊人群服务)等条件,同时,其考虑到了人的空间私密性与领域性需求,能保证在空间内不被外界环境打扰。休憩线即线性休憩区,通常为开放式,根据人行通道走向进行布置,其侧面墙可采用丰富的色彩绘画或玻璃橱窗发挥宣传展示的功能,同时添加导航指示标志,增加其引导和分流人群的作用。

图3 封闭式休憩区效果图

休憩区(线)相较于休憩点来说,除了规模较大之外,其景观环境氛围营造更好、服务功能更完备,适合行人长时间休息调整、交谈娱乐等。而休憩点的优势在于布置较多且简单方便,适合行人随时随地短暂“歇脚”。

2.3 休憩广场

下沉式广场是地下商业街常用的出入口方式,可以打破地下空间的封闭感,将地下、地面空间巧妙地联系在一起[6],既能满足行人出入和消防疏散的需要,又能实现通风采光,稍加设计改造就能成为休息娱乐的主要场所。休憩广场是对下沉式广场进行设计改造而成的休憩区域,集休憩、交往、观赏和市民活动等功能于一体,通常设置在地下商业街的节点空间,根据是否安装顶棚可分为露天式和遮蔽式。为了满足行人对休憩广场的间隔需求,休憩广场可适当设置在人流量较大的出入口或不同建筑区域的连接处。休憩场所主要围绕广场中心环绕设置,可设置阶梯看台供行人休息和观赏节目,广场中心则是提供商业宣传和文娱、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但应避免过多的广告牌和对周边环境不友好的商贩活动等降低商业街档次,给人们带来心理反感和视觉疲劳。

地下商业街采用休憩点、休憩区(线)和休憩广场3种布局设计形式,共同构成“点、线(区)、面”的设计形态。这种形态能够保证行人在点(休憩点)随时随地休息,到线(休憩区)调整心情、解决特殊需求,找面(休憩广场)休闲娱乐、参观打卡。三者的设计布局有机结合、整体协调,能最大程度满足行人对休憩的需求,增加地下商业街的魅力和吸引力,提高其商业效益。

3 舒适温馨的“人性化”服务功能

地下商业街休憩空间的服务功能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主要消除地下封闭空间对人的心理影响和购物产生的疲劳,使人们能够适时适地休息调整。舒适宜人的休憩环境可减少心理上的步行距离和劳累,休憩空间的服务功能应兼顾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特殊需求人群的需要,要求配套服务设施着重体现人性化特点。

3.1 隔音降噪

地下商业街具有人流量大、声音嘈杂的特点,而封闭性使得内部产生的噪音难以扩散,极易让行人产生烦躁情绪,听觉长时间无法调整不仅加剧购物疲劳和情绪烦躁,也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休憩点和休憩区采用隔绝和吸收噪音的设计方式,外部使用玻璃或绿色植被进行声音隔绝,内部使用吸声材料进行噪音吸收,同时配合优美舒缓的音乐烘托环境气氛,创造舒适的听觉环境;休憩广场采用消散噪音的方式,利用与外界环境连接的有利条件,减少阻挡声音传播的设施和建筑,使声音充分分散,同时创造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供行人享受,例如法国巴黎Les Halles广场(图4)。

图4 法国巴黎Les Halles广场

3.2 创造环境生态生机

地下商业街用于创造富有生态生机环境的空间相对较少,休憩空间则是最适合的地方,在提升休息环境质量的同时也可提升地下商业街的整体品质。休憩点和封闭式休憩区可在墙壁上绘画树木花草,设置瀑布流水,点缀绿色植被突出生机效果,增加空间层次感;也可结合城市当地特色绘画,穿插人文雕塑,展现城市魅力。开放式休憩区(线)可营造“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诗情画意并配背景音乐加以烘托,例如:多伦多伊顿中心(图5)中庭内布置有绿化、喷泉、各种建筑小品,人们在这里休息、购物、交流,休憩区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活力景象[7]。休憩广场的生态生机特色可以结合城市绿化进行营造,花圃、树木层叠有致分布,广场中心设置喷泉,墙壁四周可设置“创意鸟巢”吸引鸟类增添生机,例如: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街(图6)的节点空间内设有绿化区域,结合绿化安放了各种凳椅,供行人休息、交往、娱乐[7]。

图5 多伦多伊顿中心中庭

图6 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街节点空间

休憩点和休憩区可主要布置盆景类植物,布置灵活且方便更换;休憩广场主要布置种植类植物,能够提供大面积的绿色景观。

3.3 构建文化共享空间

地下空间环境“千篇一律”,缺乏特色,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挖掘城市文化内涵[8]。环境质量是吸引人流量的重要因素,也是评定商业档次的重要依据。然而,一提起地下商业街,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老破小、脏乱差的环境,这也是地下商业街一直被定位为低档次的原因。地下商业街可借助休憩空间的建设来提升整体环境,借鉴“网红打卡”和“短视频拍摄”流行地的设计,引入潮流风格和文艺元素,构建独特的共享文化空间,成为城市的“网红地”。休憩点可加入雕塑、壁画、灯光和色彩等设计元素彰显风格;休憩区着重体现城市特色和文艺氛围,可引入地下文化艺术长廊,例如:上海1930地下风情街(图7)、上海徐家汇的地铁文化艺术长廊(图8);休憩广场主要引导人群的自发性社会活动,设置日间音乐喷泉、夜间水幕电影等设施,提供可供开展具有文艺性质、商业性质的演出和季节性花展等的活动场所。

图7 上海1930地下风情街

图8 上海徐家汇的地铁文化艺术长廊

3.4 挖掘休憩空间的商业价值

基于时尚、餐饮、日用、娱乐、文化、服务六大类地铁站地下商业业态[3],挖掘商业价值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休憩空间中开发商业价值;二是将兼顾休息功能的商业体引入地下。前者包括商业指南、广告宣传、餐饮服务等方式,服务定位不宜过高,突出快捷简便的特点。后者可参照国外案例:韩国COEXMALL地下商业街建有电影院、水族馆、KTV、游戏厅及文化中心等;日本丸之内地下街包含电影、游戏、动漫周边创意体验,商业吸引力极高[8]。将电影院、电玩城、健身房、美容美发等休闲娱乐服务引入地下,可以带来更大的人流量,极大节省租赁成本,同时也能满足行人的休息需求。

休憩空间不但可挖掘自身的商业价值,而且对整个地下商业街的活力有着十分积极的提升作用:深圳连城新天地2个节点空间——兰花园和音乐喷泉广场的设置,使其从一个单纯的地下消费空间真正变成了集消费、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消费活力、社会活力、文化活力在这里相互激发,让此处成为了一条极具活力的地下商业街;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街内设有形式各异的公共广场和中庭空间,通过空间的渗透处理,增加了地下街空间的趣味性和宽敞度,餐饮、购物、通行等各种行为在同一空间中相互交织,增加了空间的活力感[7]。

3.5 特殊人群的服务功能

地下休憩空间的布局设计和服务功能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调查显示:在商业街休憩空间中专门为老人、儿童、哺乳女性(或孕妇)和残疾人士等特殊人群设置休闲和娱乐设施,人们更乐于到此购物消费。针对女性需求,建议设置母婴室,设计风格突出温馨、安静和隐私等特点;在满足消防和通风要求的前提下建议为男性设置吸烟区,同时增加“吸烟有害健康”的社会公益宣传(海报、漫画和视频等);考虑到儿童和老人的需求,建议设置儿童娱乐区、单独卫生间和存放医疗急救药品、器材的地方;对于残疾和行动不便人士,可设置无障碍区和配套服务设施,在行人通道设置盲道等。

4 结论

休憩空间是地下商业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地下商业街的价值和品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布局设计和服务功能应受到重点关注:

规模尺度方面:参照前文建议规模和容纳人数,考量空间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灵活确定规模尺度和休憩类型(点、线、面),营造宽敞、舒适的休息环境。休憩点和休憩区(线)的空高宜与地下空间空高一致,以增强整体协调性和减少工程施工量;遮蔽式休憩广场可采用透明钢化玻璃作为顶棚材料,并适当增加安装高度以体现高差产生的层次感,缓解人们在地下的压抑心情,露天式广场则无需考虑空高。

人性化方面:布局设计和服务功能都应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可采用问卷调查、小型座谈的方式充分了解行人和顾客的休憩需求,特别关注老人、儿童和残疾人士等特殊人群的特殊需求,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细节服务。

环境生态和文化共享方面:选择适合休憩环境类型的植被和生物,并以光、声、水、风等媒介为辅助,使其积极融入具有城市特色和文化风格的整体设计中。还可探索引入全息投影、VR虚拟等高科技元素,增加人们对地下空间的沉浸式体验感。

商业价值提升方面:一是优质的休憩空间可以缓解人们购物产生的疲惫,使人们享受舒适的休息,从而减慢行人流动速率,增加其购物时长,刺激商业消费;二是直接挖掘休憩空间的商业价值,可吸引更多人流量,提升业态吸引力和价值。

猜你喜欢

商业街行人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浅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商业街区改造
毒舌出没,行人避让
在广场上玩
李晶晶作品
关于商业街中的仿古建筑设计探讨以兰州中川小镇项目为例
路不为寻找者而设
我是行人
曝光闯红灯行人值得借鉴
广场上的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