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伏笔 前呼后应
——记叙文写作表现手法之“伏笔”

2021-09-29刘腾辉安徽省界首市顾集中心学校

课外语文 2021年26期
关键词:七里香伏笔阅览室

⊙刘腾辉(安徽省界首市顾集中心学校)

【技法指津】

作者谋篇布局时,为了把作品构成血脉一贯、此呼彼应的艺术整体而运用了一种写作技巧,常常前设伏笔,后予照应。所谓伏笔,就是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的一种表现手法。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解说特别形象:“例如客厅的墙上挂着一支猎枪,那么这支猎枪在最后一定要射出子弹。”“墙上挂着一支猎枪”就是最后猎枪射出子弹的伏笔。金圣叹评论《水浒》也说:“此书,每欲起一篇大文字,必于前文先露一个消息,使文情渐渐隐隆而起,犹如山川出云,乃始肤才也。”由此可见,伏笔这种技法在文学作品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手法在记叙类文体(记叙文、小说和叙事散文)的写作中,运用最多。

伏笔的好处在于,不仅可以使文章的各部分自然关联,增强感染力,而且可以交代关系到整个情节的某些重要环节,显示情节发展的合理性。

1.伏笔要有所照应。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如果只有伏,而没有应,就不能称为伏笔了。

2.伏笔要显得自然。不能为伏笔而伏笔。伏笔只是一种写作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勉强为之,就成累赘了。

3.伏笔要前后连贯,“伏”只起一种衔接的作用,是为后面的“应”服务的,因此,“应”才是描写的重点。因此,“伏”与“应”要显得前后连贯自然。如果对“伏”浓墨重彩,文章就会显得喧宾夺主了。伏笔在文中起到一种衔接的作用,为后面的“应”服务,使文章显得结构紧凑连贯。

使用伏笔时,我们还得注意:(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后文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 (3)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

名文赏析

幽幽七里香

⊙ 丁立梅

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为什么美好的事物却在暗地里生长,为后文的一系列事埋下伏笔。)

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靠楼梯的一面墙上,满满当当摆的全是书。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从情节上看,为下文写自己抄书、别人送书等内容作铺垫;从内容上看,为写读诗使自己变得美丽和自信埋伏笔;从主题上看,可以更好地表现沉浸于《诗经》对人的熏陶感染的作用。)

这是当年我念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对于像我那样痴迷读书而又无钱买书的穷学生来说,这间免费开放的阅览室,无疑是上帝赐予的一座宝藏。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书籍。

其实那时,我心卑微。我来自贫困的乡下,无家世可炫耀,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时常羞涩。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已真是既渺小又丑陋。

是读书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光阴。每日黄昏,一下课,我匆匆跑回宿舍,胡乱塞点食物当晚饭,就直奔阅览室。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个高,肤黑,表情严肃。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到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其一。)这一连串的动作,跟上了发条似的,机械连贯, 滴水不漏。我起初还对他说声“谢谢”,但看他反应冷淡,后来,我连“谢谢”两字也免了,只管捧了书去读。

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本意为贪得无厌,不知足,这里贬词褒用,写出了“我”对知识的渴求。)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年轻的管理员站在我身边许久,我也没有发觉,直到他不耐烦地伸出两指,在桌上轻叩,“该走了,要关门了。”语调冷冷的。我才吃一惊,抬头,阅览室的人已走光,夜已深。

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归还了书。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表面意是指窗外种着的七里香,深层意是指他人的友善和关爱让“我”感受到的温暖和美好。)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交代时间已晚,衬托“我”抄书时的愉悦心情,为下文管理员的关心和“我”自己沉浸于《诗经》埋下伏笔。)我心情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才走两级楼梯,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依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其二。)我站在黑暗里,独自微笑很久。

那些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三个“忘了”强调了《诗经》对“我”的影响之大。)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我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

很快,我要毕业了。我突然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本《诗集传·楚辞章句》,岳麓书社出版的,定价七元六角,厚厚的一本。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下面没有落款。(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其三。)

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再去借书,探寻似的看他,他却毫无异常,仍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表情严肃。我又怀疑过经常坐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送书的人是谁,县图书管理员,还是坐在“我”身边的男生或女生?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浪。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地吐着芬芳。(照应前文以及标题,交代了看书清雅的环境,烘托了乐于助人者的人物形象。)

我最终没有相问。这份特殊的礼物,被我带回了故乡。后来,又随我进城,摆到了我的办公桌上。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但它却一直被我珍藏。(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其四。)每当我的目光抚过它时,心中总有一丝细微的温暖。我知道,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总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选自《愿全世界的花都好好地开》,作家出版社出版)

【简评】

《幽幽七里香》写的是“我”上大学时,不知是谁看到“我”沉浸在读抄《诗经》中,悄悄地送“我”一本书。一本普通的《诗经》,一间温情的阅览室,一簇幽幽的七里香,一位冷漠的管理员,这些平凡的人和物,经她低唱轻吟,便融入了灵性和热情,氤氲着善良和希望。本文多次运用伏笔的手法,衬托出人间真情。

佳作展示

分数

⊙ 应文秀

试卷发下来了,“华,100分,静104分。”

“什么?”正在悠然地欣赏静的紧张神态的华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抢过静的试卷,果然,作文的分数是改过的,原来的38分被改成了45分。

华惊愕了,但这惊愕很快被一个巨大的担忧埋没了,这样一来,静的总分是不是会超过了自己,那这次市级优秀学生干部的名额便要花落别家了。那可是要加八分的呀,而且是上重点高中的八分!

这一节课,华一个字也没听进去,她竭力要从老师的眼中看出点什么,可一向对她来说如同妈妈的王老师,此刻却变得那么陌生而遥远,那和蔼的笑容是那么虚伪做作,而她的眼睛又分明是在告诉自己什么。一下课,华就跑到物理老师那去看自己和静的物理分数,因为别的分数都知道了。

华简直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回教室的。前一阵还垂头丧气的静正眉飞色舞地又是“营养品,又是保健品”大谈她妈是怎么宠她的。

“够了!有个有钱的妈有什么了不起,有本事让你妈给你买个大学呀,你还在这干什么?”华再也忍不住了,猛地拍桌大喊起来。

静愣住了,周围的同学愣住了,刚才的话是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的吗?华也愣了,这还是那个文静好学的华吗?这还是那个和静如同姐妹的华吗?

华一下子趴在桌子上,拼命不让自己哭出来,一样多,她和静的总分一样多,可静家里有钱,能给老师送礼,分都能改……

当听同学们说老师找自己的时候,华本来不想去,可她还是想亲耳从王老师嘴里听到结果。

“华,你可能也知道了,这名额……你不要受影响。”

华的心里在冷笑。

“老师也很难过,谁知道这次方法变了呢,原来是每班一个,可这次是全校排名,你和静都不能……也怪老师,对你们太放心了。要是再抓紧点,唉!”

“什么?”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那静的作文分数是怎么回事?”“为了鼓励她呀,你没看到静这一阵因为成绩下降,压力太大了吗?你们这些孩子,一个也不让老师省心。”

泪,慢慢地溢满了华的眼睛。

【简评】

文中,当“我”看到静的作文分数由“原来的38分被改成了45分”时,我发现老师的“眼睛又分明在告诉自己什么”,看似简单的一处小小的心理刻画,却为下文老师看到静成绩下降,为了鼓励她便改了她的作文分数埋下伏笔。

猜你喜欢

七里香伏笔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
七里香——献给《中国工程咨询》杂志创刊15周年
三年实现电子阅览室全覆盖 有效发挥育人作用
微澜尽处是狂涛——《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伏笔手法漫谈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谈《斑羚飞渡》中的伏笔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