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化注射治疗血管瘤专家共识
2021-09-29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妇儿介入专委会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妇儿介入专委会
一、概述
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s,IHs)是儿童最常见的良性血管肿瘤。女性与男性的发病率之比约为3∶4。血管瘤约67%为单一病灶,4%为多发病灶,13%为节段型,主要发生于颌面部、颈部、躯干和四肢[1]。虽然血管瘤自然消退的概率很高(60%~90%),但是体积较大、生长迅速的血管瘤可能在消退后留下色素沉着、血管扩张、脂肪组织堆积和瘢痕等,从而影响美观,部分血管瘤可能出现破溃、出血、感染及疼痛,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发生于特殊部位的,可能出现造成器官功能障碍等更严重的并发症。另外,在颌面部的血管瘤,由于影响外观的原因容易对患儿及其亲属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需要更积极的处理。
血管瘤治疗方法有口服或外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局部注射治疗、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等,各有优缺点。原则上应根据病变部位、大小、范围、回流速度和技术条件,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其中局部注射治疗包括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硬化剂注射(如聚桂醇、平阳霉素等)。与手术切除相比,局部注射治疗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对于部分血管瘤已成为首选治疗方法[2]。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高分辨率的X线、超声等影像设备的应用,加之国产硬化剂聚桂醇注射液的问世,硬化治疗技术的精细程度和安全性得到了提高,适应证也得到了拓宽,其微创、高效和平价等特点,也逐渐获得了医患双方的认可和接受[2]。
二、基本概念
(一)血管瘤新分类
1982年,Mulliken等[3]首次提出基于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分类法,将传统的“血管瘤”(vascular anomalies)分为血管瘤(hemangioma)和脉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这一分类观点得到了业内广泛认同。
(二)血管瘤的现代分类
血管瘤的现代分类见表1。
表1 脉管性疾病的现代分类系统
(三)婴儿血管瘤临床特点
1.快速生长期:为出生第1~3个月;
2.缓慢生长期:为出生后4~6个月;
图1 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的外观
图2 3月龄患儿,颌下血管瘤,局部注射聚桂醇
3.纤维脂肪残存期:可致终身遗留。
三、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血管瘤硬化注射治疗的适应证
1.增殖期婴儿血管瘤;
2.肉芽肿性血管瘤;
3.血管疣状增生;
4.蜘蛛状血管瘤。
(二)血管瘤硬化注射治疗的禁忌证
1.对硬化剂过敏;
2.有严重过敏体质者;
3.有明显破溃感染者;
4.全身情况较差者:如有严重心功能不全者;
5.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
(三)治疗原则[4]
1.治疗前须充分评估患者病情,严格掌握治疗适应证;
2.结合检查结果对血管瘤、脉管畸形做好定位和定性诊断评估;
3.合理借助X线或超声设备的引导开展治疗,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4.制定全盘治疗计划的同时应注重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拟定;
5.制定术后随访计划;
6.术前告知治疗过程、风险及可能的预后。
四、硬化剂的选择
硬化剂的选择是安全有效治疗血管瘤的关键,既要达到治疗目的,又要降低或避免毒副作用[5]。
临床实践中广泛使用过的硬化剂包括聚桂醇注射液、平阳霉素等。其临床应用的优缺点分别如下。
(一)聚桂醇注射液
聚桂醇的化学名称为聚氧乙烯月桂醇醚,是一种国产清洁剂型硬化剂,其临床应用剂型为1%聚桂醇注射液,该硬化剂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好、疼痛轻微等临床优势,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硬化剂。聚桂醇也可以制作成泡沫硬化剂使用,聚桂醇泡沫硬化剂增大了硬化剂与血管内皮的接触面积,延长了接触时间,减少了用量,提高了疗效[5]。聚桂醇具有麻醉功效,在硬化治疗时耐受性好,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治疗后血管瘤区域组织肿胀,几天后消退;少数注射过量,可致局部坏死,极少引起全身性反应。
聚桂醇的作用原理为:硬化剂注入靶血管,迅速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作用部位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红细胞聚集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同时药品的化学作用使血管内膜产生无菌性炎症,导致纤维组织增生,管腔闭塞,引起靶血管损伤,血栓纤维化,使血管瘤组织逐渐吸收缩小至消失[6]。
(二)平阳霉素
平阳霉素是国产新型抗肿瘤抗生素,从平阳链球菌中提取而来,是平阳链霉素产生的多种博来霉素A(A5),是一种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对造血功能亦无明显损害的新型抗肿瘤药,抗瘤活性较强,毒性较低。
其作用原理是药物进入瘤体后与细胞内DNA发生特异性结合,促使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产生游离基,再作用于DNA,抑制细胞DNA的合成,切断DNA链干扰细胞分裂和增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此血管瘤内注射平阳霉素可以迅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促使血管瘤消退[7]。
平阳霉素注射治疗不良反应较小,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发热、局部软组织肿胀、消化道反应、局部破溃、坏死等,而过敏性休克、脱发、皮肤反应及白细胞降低等较为少见。
五、治疗前准备
1.实验室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对于较小病灶,预计用量较少时,可不进行实验室检查。
2.药品及器械准备:聚桂醇注射液或平阳霉素;4.5 G-5 G头皮针,2 mL或5 mL注射器。
3.治疗前应签署知情同意书。
六、治疗操作规范
(一)血管瘤的硬化注射治疗
1.治疗目的:控制婴儿血管瘤的快速增殖发展,利于退化吸收,减轻瘢痕残留。
2.治疗操作:消毒皮肤后,以4.5 G-5 G头皮针经瘤体边缘正常组织,切线方向刺入皮下,皮下潜行一段距离后刺入瘤体内,放射状、均匀地将药液注入瘤体,至瘤体表面稍发白为止,拔针后穿刺点压迫止血[8]。观察15~30 min,无不良反应再离院。
如果瘤体内抽到回血,每个穿刺点推注原液0.5~1 mL,总量不超过3 mL;如果瘤体内未抽到回血,行瘤体内多点注射,以使瘤体颜色稍变白为止。可重复注射,治疗间隔时间2~4周[9]。
对增殖速度快、范围广、血管丰富,口服心得安疗效欠佳,严重影响患者面容和功能的血管瘤[10],可选择经导管腔内介入治疗+经皮联合治疗技术,闭塞血管瘤的滋养供血动脉,促使其向消退期转化[11-12]。
3.疗程制定:按两周一次,治疗3~5次为一个疗程,从最后一次治疗时间计算4周复诊。
4.疗效评价[13]:复诊观察瘤的大小直径、突出皮肤程度变化,无继续发展视为干预治疗有效,3个月随访无变化者无需再次治疗,如有发展可酌情追加1~2个疗程。
(二)普萘洛尔和硬化剂联合治疗[14]
患儿首日行血糖、血压、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回报无异常后,给予口服普萘洛尔1.5 mg/kg·d,每12 h 1次,服药前先行心电监测1 h,服药时将普萘洛尔片剂碾碎成粉末,放入汤匙中用温开水冲服,继续心电监测3 h,并于1 h后监测血糖、血压变化,同时观察患儿精神状态,有无异常,予第3天行聚桂醇局部硬化注射治疗,观察无不良反应后第2天可离院,回家继续口服普萘洛尔,1个月后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并记录血管瘤的变化,根据血管瘤情况判断是否继前治疗。
图3 局部注射治疗过程
图4 3月龄患儿,左下眼睑血管瘤局部注射治疗
(三)临床注意事项
1.病变面积较大或多发者,可采取分次注药治疗,一般先外周后中央,以防治疗期间病变向周围进一步扩展。注射1次未能消退者,2~4周后重复注射,通常注射1~5次。
注射后血管瘤立即肿胀,2~5 d后消退,一般不引起全身反应或严重局部变化,少数患儿会出现瘤体表面结痂现象,一般与瘤体面积较大、注射部位过浅、剂量过多有关[15]。
2.位于特殊部位病变,如会阴部、眼睑部、唇部等,使用硬化注射治疗应慎重,容易引起破溃、挛缩等,每次注射药量应较其他部位相应减少。
图5 5月龄患儿,右肩部血管瘤硬化注射治疗前后
图6 5月龄患儿,额部血管瘤硬化注射治疗后局部疤痕形成
3.在正常组织处进针,防止出血或局部溃烂、感染等情况发生。
4.刺入瘤体内后注入药物,可根据回抽血情况或瘤体变白或肿胀情况判断。
5.注射后可阻断周围血流,延长药物在瘤腔内作用时间,更好发挥疗效。
6.注入药物时要缓慢,必要时多角度进针,使药物充分弥散。
七、疗效的评价及标准
治疗效果的评价:随访12~24个月,通过临床表现、大体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数码照片,并参考相关评价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16]。
疗效判定[17]:(1)痊愈:瘤体完全消失,皮肤黏膜正常,无瘢痕、功能障碍;(2)显效:瘤体缩小3/4;(3)有效 :瘤体缩小 1/2;(4)无效:瘤体无缩小,甚至有增大趋势。
八、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1.硬化治疗后早期可能会出现疼痛、水肿、炎症反应等,多数在患者可接受范围内;严重者可给予镇痛剂、冰袋冷敷、抗生素等处理。轻度组织缺血性坏死、浅表溃疡大部分能够自然愈合[17]。
2.小剂量、多点注射,两周治疗一次,必要时可延长治疗间隔时间。
3.合理选择病例,详细评估病情,规范操作技术,控制剂量,均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8]。
九、总结
硬化剂注射治疗血管瘤具有安全、有效、美观等特点,治疗后无明显瘢痕,硬化剂对机体无免疫抑制作用,不抑制骨髓造血功能[19],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编写专家:
张 靖(广东省人民医院)
李海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秦中平(山东临沂肿瘤医院)
周德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黄 穗(武汉市儿童医院)
申 刚(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郭 磊(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
阴 捷(北京市儿童医院)
赖 灿(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王毅堂(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刘 杨(天津市儿童医院)
黄文雅(湖南省儿童医院)
杨 晔(西安市儿童医院)
高 杨(河北省儿童医院)
胡 靖(河南省儿童医院)
陈钦谕(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