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笔誊录文字,用心守护文化
——记中华慈善博物馆藏品文字誊录工作
2021-09-29周灿中华慈善博物馆馆员
文、图|周灿 中华慈善博物馆馆员
藏品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藏品的数量和等级是衡量一座博物馆等级的重要标准。面对慈善较为抽象、物化传承少、藏品零散等现实困难,自2016年9月开馆以来,中华慈善博物馆(以下简称“慈博馆”)始终将藏品征集作为重点工作,克服重重困难,走遍全国十余个省市,成功征集了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慈善相关藏品。
2019年11月,江苏省文物局选派相关业内专家专程来慈博馆对馆藏256件(套)文物进行现场鉴定定级。经鉴定专家小组认真细致的鉴别,最后定级国家二级文物1件,国家三级文物68件(套)。
这些藏品有的由当时的封疆大吏题赠,规格较高,如被定为二级文物的“急公慕义”匾。此匾为清代道光乙未年(1835)匾,红地金字,边框饰黑地描金牡丹花卉,整体雍容华贵。这块匾由当时担任闽浙总督的程祖洛(领兵部尚书衔)和福建巡抚魏元烺联名为儒士郑汝器题写,用来表彰郑汝器热心公益的行为。还有一些藏品反映了当时社会重要的慈善救济事件,比如“扶危济困”匾。此匾立于民国十年(1921),匾芯以双钩剔刻形式雕“扶危济困”四个大字。上款为“山西全省赈务处为五等义赈奖章解县办赈出力绅士王临沣立”。1920年秋,华北直隶、山东、河南、陕西、山西5省出现持续大旱,同时蝗、雹、疫诸灾并发,交相迭乘,引起40年来所未有的特大灾荒。灾荒发生后,除政府设立赈务处主持救济工作外,民间力量也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灾荒救济中。此匾即为办赈出力、救济困苦灾民的绅士王临沣而立,成为民间力量参与此次慈善救济活动的重要物证,颇为珍贵。
为更好地挖掘藏品背后的信息,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慈善文化,自今年1月开始,慈博馆启动了馆藏碑刻、匾额等藏品文字的誊录工作。此项工作得到了南通本地文史专家罗锦松、赵鹏两位老师的深度参与和鼎力支持。
01 馆藏文物之一
02 誊录的部分手稿
03 馆员在工作中
虽然工作人员一开始就对誊录工作的困难性、复杂性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是发现此项工作远比想象中困难得多。一是工作量大。开馆以来,慈博馆工作人员成功征集了藏品和资料达1782件(套),涵盖匾额、楹联、碑刻、砖雕、古籍、拓片、图书等门类。根据藏品的保存状况、文字信息等情况,慈博馆从中筛选出90件(套)藏品进行首批誊录。这些藏品文字信息量较大,需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辨认和誊录。二是专业性强,完成誊录需要具备历史、古文等多方面知识。由于一些匾额和碑刻是当地普通百姓赠立,所以其中夹杂着一些异体字,难以辨认。此外,因年代久远、保存不佳,一些碑刻上的文字漫漶不清,难以辨识。这些情况都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根据残存印迹,深入考证和比对,逐一识别和誊录,有时一件藏品就需要花一整天的时间。三是誊录工作繁琐复杂,单调枯燥。一些碑刻、牌匾上的文字为捐款地区、捐款人姓名及捐款金额的罗列,誊录工作异常单调。
面对上述情况,慈博馆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对待此项工作。一是依托自身,充分做好誊录的准备工作。为提高效率,慈博馆对拟誊录藏品进行多角度高清拍摄,并对照高清照片完成了初稿誊录。二是善于借助外力,利用专家深厚的学识,全程参与藏品誊录工作,有效解决了誊录过程中遇到的多种困难。三是对存疑的文字反复推敲,认真考证。对一些无法在图片上看清或者难以辨识的文字,工作人员和专家在库房现场逐一比对实物,然后广泛查阅资料,深入考证,对誊录文稿进行补充或修改。如“叔度遗风”匾中的题匾人姓名已近全部剥落,非常难确认。此匾立于道光癸卯二十三年(1843),题匾人具有福建全省提督学院、翰林院侍读学士的身份,根据这些残存的痕迹和信息,经过查阅资料和考证,最终认定题匾人姓名为“温葆深”,从而完整还原了此匾的文字信息。四是对一些目前无法确认的文字,尽可能将现有的识别情况完整呈现出来。随着时间推移,文物上的文字会越来越模糊,誊录人员对一些主观猜测但难以确认的文字采用方框内加字的形式,为将来的工作人员提供一种参考。如“重修路”碑中有两位捐款人姓名疑似为永龄兴、广发兴,但龄和发两字为专家主观猜测,只能在两字外面加上边框。对一些异体字,也尽可能采用技术手段予以呈现,如清嘉庆十三年(1808)的“积庆茶碑”中出现了一个草字头加塍字的异体字,工作人员将这个字写在纸上,然后进行拍照,最后再将图片插入誊录文件中,尽可能完整真实地呈现藏品的文字信息。
经过近半年的持续推进,在专家的悉心指导和全程参与下,馆藏碑刻和匾额的文字誊录工作终于告一段落。半年的时间内,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工作人员在库房弯腰弓背,认真誊写的身影。即便是春节假期,他们也在利用值班时间抓紧推进此项工作。誊录初稿形成后,专家和慈博馆工作人员又逐字逐句对誊写的内容进行了复核,认真校对,数易其稿,努力减少错误,不留下遗憾。
慈善藏品是记录和反映我国慈善历史和变迁的重要载体,誊录是认识、了解和研究慈善文化的基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接下来,慈博馆将以此次誊录藏品信息为基础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深度挖掘藏品内涵,阐释藏品背后的历史、文化、艺术等价值,通过专题展览、社教活动等形式,让慈善文物活起来,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慈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