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经历的“昆仑派武功”申遗纪实

2021-09-29孙学孟

世纪 2021年5期
关键词:武学无极武功

孙学孟

我1997年至2011年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政协委员,有许多值得回味的往事,而其中最令我感到欣慰的就是申报“昆仑派武功”为黑龙江省第一个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历。

承袭祖父遗愿弘扬昆仑武学

我1967年于哈尔滨市松花江畔设场授徒,1975年为哈市四个辅导站总教练与道里区西九道街尚志武馆馆主。1977年,我接任昆仑派掌门,多年来持之以恒坚守,教授中外15 个国家弟子2万余人。我和长子孙皓成为哈尔滨市第一个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仑派武功”与黑龙江省第一个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仑派无极门武功”代表性传承人。由于客观与主观的双重原因,黑龙江省已经成为现代昆仑派武功最主要的传承地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倡议者是我的祖父、我的武学蒙师、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首任副馆长孙广庭先生。

1976年,昆仑派无极门51代掌门吴锡臣(前排右)与52代掌门孙学孟(前排左)、薛顺来(后排右)、牟维钦在哈尔滨合影

2007年5 月10 日,我在市政协常委会议室听《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报告后,深有感触,浮想联翩。17日,哈市政协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坦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较晚。”

我当即发表相左看法:“其实,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曾有人在哈市政协大会上作过书面发言,首开建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先河,不过当时称作‘无形的增产节约’。此呼吁当年全文刊登于《哈尔滨日报》上,显然较之国务院国发【2005】42号《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文件发布要早甚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哈市可谓走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前列。”

观看与会者神色,有人半信半疑。我只好出示证据,说明《关于无形的增产节约》建议,是1957 年4月12日我祖父、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首任副馆长孙广庭先生列席哈尔滨市政协二届一次会议期间,在友谊馆(今友谊宫)大会主席台上建言,我还手执当时哈报全文读之:

1925年,爱国儒将、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首任副馆长孙广庭出席北京善后会议留影

毛主席说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今天我便与大家谈谈无形的增产节约。……对于物质方面的增产节约,大家认识都很清楚,我无须再说,只谈一谈精神方面无形的增产节约。……精神是什么呢?我所说的精神,是我国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明言之,就是古代的一切文化。……精神可分为两种:有死的精神,有活的精神。死的精神,藏在书籍;活的精神,留在通人(就是懂得以上所说的古代文化的)。要用通人,将死的变成活的。这就是共产党、毛主席所号召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若家则周秦诸子,可以称家。老庄是哲学家,岐伯是医学家,孔孟是教学家,孙吴是兵家,申韩是法家,神农是农家,公输是工家,管晏是政治家,凡通以上道术之通人,皆精神之代表,并不要求他们对一家全知全能,只要有一材一艺,利用他们,发挥我国固有的国粹,就是要从他们的脑子里头挖掘出一点一滴的材料,集腋成裘。就可能为国家增出很多无形的财产。

或因读报带来的一时兴奋所致,我竟当众夸下海口:“毫无疑问,‘无形的增产节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异而实同。我要身体力行,响应国家的号召,完成祖父遗愿,保护好中国最古老的武学文化,将昆仑派武功申报成市、省,乃至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认真梳理昆仑派武学的发源与疑问

将《昆仑派武功》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乃是我久怀之弘愿,原因除却受祖父“无形的增产节约”说影响外,尚有三端。

其一、昆仑派是道家武学宗派,是中国传统武学与养生学的源头。昆仑、崆峒、峨嵋、武当、少林号称我国五大传统武学宗派,内中昆仑派最为古老。昆仑派鼻祖老子李聃亦是先秦诸子启蒙之师,老子著有《道德经》,始创昆仑太极拳,养生功十三诀,重视养生术。昆仑派长支无极门始祖孙武,著有《孙子兵法》,使中国武术与兵法结合,声震古今。其二、昆仑武学具有极其重大现实意义与恒久持续长远价值。昆仑武学实质是一庞大的文化体系,博大精深,传承有序,影响广远,昆仑武学理论核心是以中华古教道家道心为本,辅以儒家的德行和佛家的佛性,在技术传授中充满东方伦理的道德观,其体现老子哲学和孙子兵法之战术思想、非但可用于攻防技击,而且在其他竞技运动及经济、军事、养生等众多领域也大有用武之地。其三、昆仑武学昔日昌盛至极,而今濒临绝迹。因鸦片战争洋枪火炮开启闭关锁国的大门,扬名遐迩、笑傲江湖两千余载的昆仑派,伴随全国星罗棋布的镖局歇业而退隐市井,间或以立武馆谋生,艰难为继,逐渐销声匿迹。我作为昆仑派无极门当代掌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昆仑派武功》代表传承人,承扬昆仑武学这一宝贵文化遗产义不容辞。

1967年孙学孟于松花江畔斯大林公园

我研究昆仑派,发现三大疑问:一、昆仑派于昆仑山断档千年之久究竟何因?二、昆仑派老子所传正宗主脉近六代掌门人为何皆是北方人士?三、现今的昆仑山昆仑派是不是与远古的昆仑派一脉相承?

黑龙江省电视台与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合作的《龙武堂》剧组2008 年3月1日长达30分钟文化版《迷踪昆仑》为昆仑派武学专场。由于《龙武堂》记者亲临昆仑山实地采访,《谜踪昆仑》客观地揭示出以下几个疑问之真相:

一、昆仑派创始人是老子,昆仑武术是老子在昆仑山修道所发明的养生太极拳及亚洲人类始祖西王母为生存战斗所创建的格斗术。青海昆仑武术研究会会长周金生先生答记者问云:“老子传道,周朝开始,主要两种功法,其一是坐禅,修炼气力;其二是阴阳兼练,创立洞功,洞功就是太极拳。”我与周金生先生相隔万里,素昧平生。《谜踪昆仑》断言:孙学孟会长与周金生对于“昆仑派创始人为老子”观点一致。

2005年5月22日《哈尔滨日报》刊登《昆仑派掌门人和他的洋学生们》 文章

二、昆仑派武功在发源地昆仑山断档千年之因:气候环境变化,人类无法生存。青海昆仑武术研究会秘书长赵锦文答记者问:“昆仑武术……那么后世流传、流传,青海的地理环境、气候都在恶劣变化,人类无法生存,都到中原,尤其是我们的京城。文化胜地都在内地平原,青海有些大侠、有些武士都到了平原去。青海的武术就断档……”我经查阅史料得知:昆仑山口属多年冻土区荒漠地貌,地质系古代强烈侵蚀的复杂变质岩所构成,间有第三纪沉积物构成的丘陵、低山和丘垄。气候寒冷潮湿,空气稀薄,雪峰突兀林立,高原冻土终年不化。此可断定断档千年原因是气候地理环境变化所致。

三、昆仑派真正的传人都迁徙至中原,正宗的昆仑武术已在发源地昆仑山绝迹。而今青海昆仑武术是由明朝镇守边关的将领们传授,不是原始意义之昆仑武术。赵锦文先生答记者问:“青海的武术就断档,断档一直了一千多年。后来到了明朝以后,明朝皇帝要派大批将领到青海,镇守青海边关,又带来大量的内地武术,在青海流传。”周金生先生考证:在昆仑山,甚至青海省及西北地区,远古意义的昆仑武功已经绝迹。他在回答电视台记者问时用肯定的语气断言:“昆仑派的真正的人,在练这个昆仑派武功的人没有。”

我久居关东,未去西域考察,就不能枉断那里有无原始昆仑派武术,但完全可以相信周金生、赵锦文两专家对昆仑山现已无真正远古意义昆仑派的断言,因为在这个问题上他们最有发言权。梳理完这些问题,为接下来的申遗之路扫清了思想上的困惑。

为昆仑派武学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奔走

一、哈尔滨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昆仑派武功

改革开放之初,我即开始收集与整理昆仑派武功谱诀、功法及秘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古玩文物不同,不是供藏家秘室把玩,独自欣赏,而是要公布于世,让众所周知。我于2004年第8期《武当》发表《忆昆仑派一代宗师吴锡臣》一文,引起国内外武术界重视。2005年至2006年,我欲联合昆仑派同仁,共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远赴昆明、大理、厦门、峨嵋诸地寻师访友,辗转数省,行程万里之遥,仅闻有昆仑派之声,实未逢真正传人。无奈之下,只好独自申报。2007 年2月,哈尔滨师范大学作为推荐单位进行申报。

2008年2月,孙学孟教授(左)与王清华先生在王汝生沧州故居合影,孙学孟手持的七星剑是王汝生的珍藏

2008年8月16日,哈尔滨市政府在《哈尔滨日报》头版头条《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我为传承人的昆仑派武功名列其中。

二、黑龙江省唯一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仑派无极门武功

2007年,我又往成都、重庆、武汉寻访同门。8月14日,《成都商报》发表文章《武术申报“非遗”昆仑派无极掌门入川寻援》,成都电视台、四川新闻网亦相继报道。16日,《重庆晨报》发表文章《昆仑派无极掌门来渝寻传人》。20日,《重庆新报》记者李娟又两次追踪采访。

2008年正月十五,我在哈师大科研处支持下,独自前往河北沧州考察,发现志书《沧州武术志》与《沧州武术》皆有我师爷张廷义授徒传艺与掌管镖局之详细记载。《沧州武术志》记载:清同治初年,献县东高坦村张廷义从师霸县张氏习得此拳法。张廷义为埋伏拳法在沧境之第一代传人,张传西高坦村隋星瑞;隋传本村王汝生、吉占魁;王传吉万山、王树祥、隋运朴。

在沧县宣传部里,王汝生长孙清华先生直言不讳:“关于祖父王汝生,以及他的爱徒吉万山生平所为,在沧县,甚至沧州地区,我是最知情者。我年少时也跟祖父习武。我敢断言沧境内不仅王、吉两姓后继无人,而且他姓也无人在练王汝生传授的武功。”王老为我抢救武学的至诚所感,赠我其祖父两张照片,并展示祖父生前所用削铁如泥的七星子母剑。

我在王老与献县宣传部党教科科长赵春锁陪同下,来到南章河吴府老宅。吴锡臣老师之侄吴树林老人取出吴氏六门家谱,告诉众人:“我的叔伯曾祖父吴纯芳,钻研武功60余载,先后拜八名武林高手为师。光绪年间,北京苑城镖局以会友为名,设擂台比武。曾祖父奉恩师——大水刘家庄刘老剑客之命,登台打擂,七七四十九天,未逢旗鼓相当对手,人称‘单鞭压倒河北银头叟’,北京苑城镖局重金礼聘为镖局大掌柜。我伯父吴锡臣从7岁起,随曾祖父学艺,家谱里是这样记载的:‘西臣允凤长子,幼习武,艺超群,后赴哈尔滨设馆授徒,在东北武术界颇有声望。’”

对于我所关心的当代何人继承老剑侠吴纯芳与师父吴锡臣的高超武艺与演练套路,知晓先人的武学技击和养生理论,吴树林老人用肯定的语气答复:“沧州吴氏族人无人继承,外姓也是无人问津,现在已经失传。”我们又至师爷张庭义与师太爷张学敏故里东高坦村,寻觅到张庭义之侄张永昌老先生。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仑派无极门武功版匾,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黑龙江省文化厅2009年6月颁发

王老与张永昌为同学,他告诉我:“在张氏家族中,张永昌先生最为见多识广。”张先生侃侃而谈:“伯父张廷义字英杰,自幼跟其大伯父张学敏学武艺。张学敏弱冠经州府举荐,选拔为皇宫内院禁军教头。道光皇帝御赐名号‘神枪太保赛蝴蝶’。伯父早年于山东开设武馆,保过原籍献县社科村的知府白福臣。盗匪使用梁上君子绝技,将白知府官印窃去。伯父深入虎穴,夺回官印。伯父擅长双刀,舞动时数人持大把红枣齐击,而无沾身者。枣同声飞回落地,上皆有刀伤痕迹。光绪年间,伯父曾于场院下蹲切掌,双掌深没场院硬地;飞身踏踩等距6尺插于浮土上之18个鸡蛋,瞬间穿越10丈8尺。鸡蛋无损,而其下浮土皆有松动相。‘双胜镖局’总镖头祁树兴也是伯父弟子。我也和伯父学过埋伏拳,埋伏拳有一百单八手。”我忙道:“师叔,这一百单八手变化奥妙何在?尚祈多加指点。”永昌先生摆摆手道:“几十年没摸,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问;“可有传承之人与继续练昆仑派无极门功夫者?”永昌先生斩钉截铁道:“没有,在献县再无一人!”

2008年12月28 日《哈尔滨日报》发表《爷孙接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报道祖父与我保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业绩,后由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全文转载。2009年6月10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黑发【2009】49号文件公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28为“昆仑派无极门武功”。哈尔滨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发表文章:我省唯一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仑派无极门武功申报成功。昆仑派无极门武功是我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黑龙江省传统武学研究会会长、北大荒博物馆馆藏武术学者、昆仑派无极门52代掌门人、我校孙学孟老师为传承人的昆仑派无极门武功申遗成功,从此结束我省没有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对推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促进我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 年12月,黑龙江省文化厅正式批准将昆仑派无极门武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我又赴两广与海南自费考察。三省之行,我接受了《北海晚报》《环球时报》《南国都市报》《东莞日报》等记者的专题采访。2010年元旦,《南国都市报》一篇文章《昆仑派掌门来琼寻同门武友》,国内外数百家网站竞相转载。

2011年8月,我应甘肃省平凉市政府与崆峒派武术研究会邀请随昆仑派武术代表队,于崆峒山参加2011年中华武林大会,2500余年首次五大门派掌门论剑,并表演昆仑派单传掌门的珍秘公法《老子养生功十三诀》《昆仑太极拳》,获《2011年中华武林大会获特殊贡献奖》及“传承中华国粹、弘扬武术精神”锦旗。中央电视台、中国体育报等国内外数十家媒体报道。

2017年12月,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中国第一部传统武学专著《昆仑派珍秘健身功》

2012年8月至12月,黑龙江省团委主办的《科学健身》连载《昆仑掌门亲传老子养生功》。2017年12月,我所撰中国第一部传统武学专著《昆仑派珍秘健身功》由国家一级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发行。

昆仑派武功申报国家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任重道远,尚在途中,然而,昆仑派珍秘功法已无足先行,遍游世界。

2019年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及文史馆馆员职责,创办中国昆仑武学研究院,并在黑龙江、青海、甘肃、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浙江、内蒙古、宁夏、重庆等省市建立分院,凝聚全国各地昆仑派传承人,共同弘扬昆仑派武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昆仑派武功,打造成世界文化产业名牌,立志造福当今,泽被后世。

猜你喜欢

武学无极武功
功夫熊猫
唯快不破
梦幻西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