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生态廊道:守护绿水青山,延续民族文脉
2021-09-29云南旅游职业学院高霖
文/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 高霖
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大理,对洱海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况进行了考察,在云雾缭绕的苍山脚下,在清波荡漾的洱海边,他叮嘱当地干部一定要改善好洱海水质。他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2020 年,一条漂亮宽敞的廊道出现在洱海边,这条环洱海生态廊道就是洱海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项目,廊道计划建设129 公里,集生态监测、生态修复功能为一体,形成人类活动与洱海生态环境缓冲区。
一条生态廊道的建设,在保护洱海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兼具多种功能,它是城市一张亮丽的名片,是守护绿水青山的堡垒,是发展生态旅游经济的后盾,更重要的,它也是大理文脉延续的生命线。
绝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廊道
目前洱海生态廊道建设已进入尾声,建成部分已经面向公众开放,收获一致好评。洱海生态廊道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步行道、骑行道沿洱海岸线蜿蜒,建成宽阔平坦的双向道路,临海一侧可观洱海美景,点缀簇锦的繁花与青葱的绿植,飞鸟在花丛中做巢,偶然间能在花草间发现木质栈道与亭台,与洱海相映成趣。临街一侧是白族民宿鳞次栉比,飞檐与蓝天相交,村庄宁静祥和,一幅依山傍水的和谐生活景象。
大理洱海生态廊道的地理位置与建设使命赋予了它多重意义,承载着“环保-科普-旅游-发展”复合功能。相应地,在踏上生态廊道那一刻,我们可以感受水天一色的洱海美景,体验最真实的民族文化,了解生态廊道建设的理念及洱海水质保护机制。多重体验告诉我们,这绝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廊道。
环保功能
洱海生态廊道是保护洱海的屏障,廊道建设以“生态优先、生态安全、整体规划、系统治理”为原则,以“净化入湖污染、提升洱海水质、确保水源安全、改善洱海生态”为目标,以洱海生态保护及修复为任务,形成一个能够阻隔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环湖生态缓冲体系。
为了实现这个体系的功能,工程对划定区域内的居民等人为干扰源永久迁出,在该区域建设湿地生态系统,构建生态屏障,形成环洱海连续污染拦截带,修复和完善已受损的湖滨缓冲带,恢复自然生态功能,同时通过建设生态廊道,达到随时开展生态监测及管理的目的。
大理洱海生态廊道 陈飞 摄
据了解,洱海生态廊道建成后,将恢复湖区面积17公顷,扩大湖区面积10 公顷,通过限制人类活动对洱海生态环境的影响,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将修复湖滨缓冲带763 公顷,廊道上绿地率可达75%以上,洱海生物多样性和洱海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获得提高。
大理洱海保护-生态廊道 黄兴能 摄
科普功能
“洱海清,大理兴”是大理人民保护洱海的响亮口号,为了提高人民保护洱海的意识,洱海生态廊道还肩负着生态科普及研究的重任。
从日常科普角度来看,洱海生态廊道科普设施丰富,廊道沿线建设多个科普标识牌,介绍湿地名称、湿地运行机制、动植物分布情况等知识。廊道通过增设部分沿湖栈道,减少人类活动对洱海自然生态系统干预的同时,形成近距离观察洱海湖滨生物的地点,也可作为中小学校、社会相关人士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科普研学活动基地。
从生态研究角度来看,洱海生态廊道湿地系统建设齐全,据了解,廊道一线将建设带有湿地修复科研功能的洱海流域生态环境研究试验地、洱海湖泊水生态系统综合研究试验地、洱海入湖河口湿地可持续发展研究试验地、洱海土著水生动物繁育恢复试验场、洱海水生植物苗圃试验地,使洱海生态廊道日后能成为湿地系统生态保护研究基地。
旅游功能
洱海生态廊道如今已然成为大理炙手可热的旅游打卡地,今年1 月,廊道每天客流人数为7000 左右,元旦期间共接待游客3.7 万人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对大理洱海水质改善不仅提出了要求,也为大理旅游业绿色健康发展指引了方向。
洱海生态廊道建成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理旅游的转型发展。在各地为了发展旅游经济而过度开发资源,致使文化重度商业化的今天,大理抓住生态廊道建设的契机,开始转向文化生态游,这不但减少了旅游商业化带来的种种问题,更是促进了当地文化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生态廊道沿湖美景自然是吸引游客的一个因素,除此之外,生态廊道作为载体,打开了探寻民族文化的通道,满足了游客的文化精神需求。目前对公众开放的生态廊道途经洱滨村、龙下登村、才村等多个白族传统村落,每一个村落都设立了村落标识及进出口,沿洱海廊道骑行、步行的游客可以选择沿途村庄作为休憩站,逛逛村落,品尝白族美食,体验白族民宿。因为廊道的建成,过去平静的村落也成为了旅游热点,比起总是人头攒动的大理古城,不少游客选择来看看洱海边的古村落,真正近距离感受更真实、生活化的白族文化,而围绕着洱海的白族“水文化”“渔文化”,也渐渐得到认知与宣传,沿线村落定期举办的莲池会、海灯会等传统民俗活动,还能吸引不少游客参与互动,更多的白族传统文化由此获得了展现的平台,获得了民族文化自信增强的途径。
社区发展功能
大理环洱海地区的白族世代伴水而居,水的利用贯穿于他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水系统文化。例如,大理白族的传统建筑,处处体现出人水和谐的生态美学理念;在白族的本主崇拜中,很多白族村落把对农作物有利的、主宰风调雨顺的“水神”奉为本主,祈求水神保佑水资源永不枯竭;而类似于鱼鹰狩猎、海灯会、开海仪式等活动都是长期与自然环境互动的文化产物。可以说,建设洱海生态廊道,不仅仅是在保护洱海生态,更重要的是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延续。
环境的治理本质上是社会的治理,好的生活环境才能发展可持续的幸福生活。生态廊道建设为村民带去更多福利,村民介绍说,廊道修好后方便了他们的生活,让他们闲暇时间能有散步的去处,因为廊道的建成,村落环境变得更干净整洁,村落进出交通也变得更加方便。很多村民也投入到廊道休闲旅游服务行业,有的人做起小吃店、便利店生意,有的去做民宿客栈服务员,一定程度上为村民创造了新的经济收入来源。
比起现在一些因发展旅游经济,日益空心化,村落文脉无法得到传承延续的传统古村落,在生态廊道途经的龙下登村,村规民约不仅仅是为了约束村民自己,也约束了外来者(游客、外地客栈经营者)。大家自发担起责任,共同遵守规定,一起维护村落风貌,守护村落文脉正常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