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编辑如何利用大数据

2021-09-28李鸿彬

科技创新导报 2021年17期
关键词:图书编辑大数据技术影响

李鸿彬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107-5640-2160

摘  要:为全面提升我国图书行业的竞争力,圖书出版社编辑必须基于现实情况重新定位自身基本职能与工作目标,主动出版更多具备思想深度与理论价值的高质量图书,积极学习与现代化信息技术有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断提升个人工作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把握社会舆论的热点变化趋势,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放弃传统的内容编辑模式,调整图书的具体出版流程,满足新时代图书出版行业快速发展对相关领域从业者提出的专业素质要求,编辑必须立足于整体性角度分析某一类图书的潜在经济价值与销售量,基于自身经验做出较为准确的预判,主动利用大数据技术完成自身各项基本工作。本文主要分析了大数据的基本特点以及大数据技术的普及对图书编辑工作的影响,指出了现代图书出版社编辑正确利用大数据技术完成个人工作的合理方式,指出了大数据时代图书编辑基本职能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图书编辑  大数据技术  运用路径  影响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1)06(b)-0172-03

How Editors Use Big Data in the New Era

LI Hongbin

(China Astronautic Publishing House Co., Ltd., Beijing, 100162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book industry, editors of book publishing houses must reposition their basic functions and work objectives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actively publish more high-quality books with ideological depth and theoretical value, actively lear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related to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ir personal work ability and data analysis ability, grasp the hot change trend of public opinion,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times, abandon the traditional content editing mode, adjust the specific publishing process of books, and meet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practitioners in relevant fields put forward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Editors must analyze the potential economic value and sales volume of a certain type of books from an overall perspective, Make more accurate prediction based on their own experience, and actively use big data technology to complete their own basic work.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big data and the impact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big data technology on book editing, points out the reasonable way for editors of modern book publishing houses to correctly use big data technology to complete their personal work, and points out the change trend of the basic functions of book editing in the era of big data.

Key Words: Book editor; Big data technology; Application path; Impact

新时代以来我国大数据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对传统的图书出版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行业环境,应对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图书出版社编辑应当把握图书出版工作的整体业务流程,在从选题到图书编辑再到市场宣传营销等不同环节中贯彻互联网思维,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待出版的图书可能获得的销量与潜在的读者群体规模大小,以此评估某一类图书在特殊时间段内的出版价值与出版社能够获得的经济收益,图书编辑可利用大数据技术找出某一题材的图书与社会舆论热点之间的内在关联,并调整图书出版计划与编辑流程,提高图书内容编辑速度与校订的准确性,面向社会大众与潜在的读者群体推送优质的内容,基于图书市场的变化趋势与相关政策的波动,制定较为合理、可灵活调整的发行策略与后期服务纲领[1]。

1  大数据的内在特性与对图书编辑工作的影响研究

1.1 基本特点

大数据可被概括为通过信息处理系统实时捕捉、记录、分類的海量数据信息,此类信息种类较多,处理难度较高,包含能够详细描绘某一领域、某一行业运作机制的资讯,工作人员可使用常规的数据处理工具对大数据进行管理,并将搜集到的大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建立多个有着明确关系与直观主题的数据集。大数据可作为相对性的全体样本用于数据分析与学术研究,具备多样性、丰富性、客观性等基本特征,数据的基本来源与传播途径较为丰富多样,通过分析、整合大数据信息,工作人员能够认识到某一社会现象的本质性特征,还原数据在过去某一时间段内的真实情况与变化趋势。大数据是经过信息技术加工处理后重新呈现的数字化社会要素,能够改变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思维路径,可描绘较为复杂、抽象的社会现象与分布式网络关系,降低专业性信息的理解难度。目前我国大数据技术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相关技术设备的应用方式较为单一,然而逐步普及的大数据技术已经对个别行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工作人员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解决某一专业领域的问题,推动某一行业的工作模式进行结构性变革[2]。

1.2 对图书编辑工作的影响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移动设备的快速普及,使得社会信息媒介传播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社会大众能够通过多个较为流行的新媒体平台了解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最新资讯与信息,部分读者开始选择数字化的虚拟移动平台阅读平台上的相关知识与各类电子书作品,我国现代图书市场开始逐步走向数字化发展道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张。此类技术的普及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信息在社会媒介网络中的传播速度与保真度,多数专业性信息在越过多个信息节点进行点对点传播后依然保持较高的真实度,这种不稳定的信息媒介环境给图书行业从业者同时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图书出版社编辑可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做好数字化电子图书出版工作,扩展出版社在图书市场中占有的份额,强化图书产品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与对潜在读者的吸引力,顺应移动数字终端的发展趋势[3]。

2  现代图书编辑正确利用大数据的合理路径研究

2.1 图书选题策划阶段

在较为完善的图书编辑出版工作流程之中,选题策划是必须首要完成的关键性任务,是编辑工作的出发点,能够体现图书编辑的个人文化素养与工作能力。在技术不断发展的大数据时代,图书编辑应当立足于实际情况,利用大数据技术等先进科技,基于不同的新媒体平台,搜集多种类型的信息,组织各类大规模网友投票活动,选出读者最感兴趣的图书题材。图书编辑必须深入分析各类市场信息,找出多数在线读者较为感兴趣的主题与图书内容,把握新时代读者的图书消费需求,结合搜索技术查询某一关键词的点击率与搜索率,把握图书市场的发展趋势与社会舆论热点,进而制作出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的图书选题方案与计划,在整体角度描绘图书的主要结构与内在思想价值,进一步拓展选题空间,选择较为适宜的选题方向,完成这一阶段的基本工作[4]。

快速升级换代的大数据技术能够为选题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现代图书编辑工作必须面向市场展现其所具备的专业性与规范性,把握大数据时代信息流通的关键性节点与传播平台,在此类平台上开设公众号与多个宣传账户,观察各个大型网络社区中多数用户对不同种类图书的评价,以此拓展信息来源与反馈资讯的搜集渠道,合理利用社会信息资源。编辑应当在这一阶段的工作中发挥自身的分析能力与感知能力,基于海量的信息研究在未来某一阶段图书市场的流行风潮变化,捕捉潜在的商机,制作与目前热卖的图书较为相似、内容更为丰富的产品,满足潜在的市场需求,做好前期准备。图书编辑还可与图书行业的专业研究机构进行合作,搜集更多可利用的数据,了解不同类型图书产品在实体书市场与电子书市场中销售量的差异,预测某一类型图书在未来的销售量变化[5]。

2.2 审稿阶段

图书编辑在完成自身岗位基本工作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文化传播职责,校正图书的基本内容,发现书稿中隐藏的学术性错误与各种语法错误。在信息时代,图书市场中的消费者必须搜集、分析海量的图书信息,顺应个人兴趣选择自身认为较好的图书产品进行购买,大量不实信息充斥于图书市场之中,部分图书产品的质量较低,其具体内容包含大量错误与未经证实的信息,容易影响用户的认知方式。为了改善图书市场的环境,让读者群体获得较为稳定、可靠的信息渠道,编辑必须发挥个人工作能力,全面整合可利用的真实信息,并对信息进行适当的艺术化、虚拟化加工,对预选的图书内容进行优化与调整,突出图书内容中所包含的整体性框架结构,保证图书产品能够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读者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资讯,提升社会大众的文化素养水平,进而强化图书出版行业从业者对社会文化事业的影响力,改善图书出版社的社会形象,促进先进精神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改善我国社会文化环境。

由于部分书稿的篇幅较长,校正难度较高,通常包含不同种类、不同领域的专业性知识与常识性信息,因此编辑应当不断积累各专业的知识,分析书稿中具体内容所包含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并基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适当地删减书中不具备专业性或容易造成不良影响的内容。在部分书稿引用网络资源或使用其他创作者所提供的素材时,编辑必须基于大数据技术设备搜寻此类引用素材的具体来源与版权所有者的真实身份,保证书稿中的主要内容的原创性[6]。

2.3 线上线下营销宣传阶段

编辑必须在图书营销宣传阶段树立市场化的新思维、新理念,认识到图书市场的发展规律,让市场中的消费者站在不同角度分析、考察图书产品的价值,为了提升图书产品的曝光率与社会知名度,促进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必须调整宣传策略,针对图书的基本内容与题材,制订较为完善的传播计划,挖掘图书产品的特色与在同类型产品中的特有优势,如内容完善、体裁新颖、结构明确等。编辑必须在宣传工作中详细介绍图书产品的优势与相对购买价值,基于微信、微博、新浪博客、豆瓣等新媒体平台,开展面向不同群体的宣传,以此拓展图书产品的营销渠道,获得来自各个阶层读者的关注与重视。

2.4 后期服务阶段

编辑必须在后期服务阶段搜集来自读者、作者、审核人员的合理意见与反馈信息,整合此类反馈信息,记录图书在某一阶段的销量,分析图书在销售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类问题,如印刷质量较差、文字校对漏洞、排版格式错误等常见错误,及时对相关反馈信息做出回应,拉近编辑与读者、作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相关行业信息,分析读者个人兴趣的变化与作者的文字创作规律,通过建立包含各类信息的读者信息库,分析图书产品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准确把握多数图书读者可接受的最高图书价格与感兴趣的图书主题,并通过基于大数据构建的算法优化机制,调整面向电子书读者推送的图书宣传广告的具体内容。

3  结语

新时代的图书出版从业者必须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等先进的信息科技,发掘行业内部数据的应用价值,制订具备较强前瞻性的图书出版计划,提升出版社在图书市場内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扩大作为出版对象的图书读者群的规模,保证批量推出的图书产品能够获得成功,为出版社创造更多经济收益,以此强化我国图书行业的竞争力与环境适应能力。图书编辑必须树立大数据理念,借助多种类型的软件与云计算设备,搜集、存储、分析海量的行业数据与图书信息,找出具备出版价值、能够提升图书内容思想性的知识,完善图书出版流程中的信息搜集与处理环节,适应以智能化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全新出版环境,宣传富有时代性与先进性的文化思想,引领我国现代图书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志巧,侯君英.新时代的图书编辑如何利用大数据[J].科技传播,2020,12(11):46-47.

[2] 蔺洁.传统图书出版编辑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J].传媒论坛,2019,2(2):149.

[3] 陈晔.传统图书出版编辑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J].传媒论坛,2019,2(23):149,153.

[4] 冯越.传统图书出版编辑应对大数据时代冲击的措施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207.

[5] 陈力.传统图书出版编辑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J].传媒论坛,2018,1(23):146-147.

[6] 朱斐然.传统图书出版编辑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7):249.

猜你喜欢

图书编辑大数据技术影响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大数据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
试析阅读危机下图书编辑的努力策略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万方数字出版下的科技图书编辑业务素质研究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