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

2021-09-28颜维琦曹继军

人民周刊 2021年17期
关键词:于漪特级教师青年教师

颜维琦 曹继军

“我是刚从病得很高危当中逃逸出来,正在恢复之中……”2019年9月8日,90岁的于漪从病房中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发来一段视频。

因为调整用药出了点问题,她没法参加当天的一场关于基础教育的研讨,于是透过屏幕和现场的老师、学生们交流。长达10分钟的视频里,她始终腰板笔直,谈起基础教育改革70年,眼睛放着光,让人不由得想起一句话——“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

是的,她用朴素的爱与奉献,吟唱这首隽永的生命之歌。“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她说,“‘我是共产党员‘这是组织交给的任务这两句话,给了我无穷的动力。”

回顾自己从教68年的历程,她说:“我只是克勤克俭做了一些工作,说到底就是坚守了一个新中国教师的本分。”

教师首先是个大写的人

于漪有句名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这个职业寄托着她一生的追求与热爱。

1951年,22岁的于漪从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来到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工作。第一次登上语文课讲台,她非常紧张。一课终了,组长徐老师失望地说:“你虽然在教学上有许多优点,不过语文教学的这扇大门在哪里,你还不知道呢。”

于漪暗暗下定决心,不仅要找到语文教学的大门,还要做出一番像样的成绩。她为自己准备了“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优点,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白天,她站在教室窗外,看别的教师怎么上课;晚上,对着参考书仔细琢磨。这样,她不但把一些精彩的思考留住了,成为以后教学中的新养分,也逐步克服了自身的缺点,教学育人渐入佳境。

1978年,于漪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1985年,她走上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的岗位,提出“两代师表一起抓”“一个心眼为学生”。她带领学校构建起“教”与“学”两个网络架构,着力规范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各项环节、步骤,形成有效的评价、反馈、研究机制。

根据《中等师范教学方案》,建立起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和教育实践等板块。

长期的劳累和忙碌损害着于漪的健康,她每天吃着大把大把的药,依然意气风发地走上讲台,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学生。“正是她对教育的不改痴心,对民族的坚定信仰,让柔弱的身体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谭轶斌这样理解老师。

教书育人,人是第一位的

这些年,于漪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她被誉为一代中国教师的灵魂与脊梁、40年来上海教育事业发展的标志。

语文特级教师、全国首批教书育人楷模、改革先锋、人民教育家、最美奋斗者……她赢得了很多很多荣誉,但却不忘初心,依然伏案疾书,四处奔走,不愿停步。

“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教育质量不是分数,而是我们培养的人的质量。教育质量的核心就是教育的价值取向。”于漪说,“我一辈子奉行的就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人始终是第一位的。”

在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上,于漪曾提出两次重要的语文教育改革思想:1978年提出的“教文育人”和1996年倡导的“弘扬人文”的主张,在语文教育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语文性质观的反思。

20世纪90年代初,语文学科开始被工具性左右时,她深入研究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这一观点被21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采用,在全国影响广泛,深层次地改变了语文教学的模式。

进入21世纪,她还提出语文学科要“德智融合”,即充分挖掘学科内在的育人价值,将其与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相融合,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学科主渠道、课堂主阵地,加强教师的育德能力,获得全国认可。

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

“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于漪这样讲述她心目中教师的职责。

于漪总是想方设法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把他们推向前台。她常说:“事业的成功要靠团队、靠大家。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的教师队伍一定要有团队。作为一块垫脚石,我能够给大家垫一步,这让我终生有幸。”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组成培养的三级网络——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有效促进了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

在她的发掘和培育下,一批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形成了全国罕见的“特级教师”团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她先后培养了三代特级教师,共“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涌现出一批知名的教学能手。

退休后的于漪依然奋斗在上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前沿。如今,她仍主持上海市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的工作,同时担任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四所大学的兼职教授,担当起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的重任。

于漪曾为她的《语文教学谈艺录》拟过一个小标题,叫作“跑步前进”。这正是她一以贯之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原载于《光明日报》2019年9月28日)

人物小传

于漪,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于漪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1978年被评为首批语文特级教师。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种荣誉称号。首批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年9月,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

于漪一直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从1951年走上教师岗位至今,从上海首批语文特级教师到班主任,再到校长,于漪一直奋战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她开了近2000节公开课,发表600余万字的论文专著,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近50堂公开课已作为教师教学研究和培训的经典,她的名字和语文课、和中国的基础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上,于漪曾提出两次重要的语文教育改革思想:1978年提出的“教文育人”观点,对当时的语文教育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她的“教文育人”的思想,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构建了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理论,有力推动了语文教育由“语言—文字”型教育到“语言—思维”型教育这一划时代转变的实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于漪又旗帜鲜明地在《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一文中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这一观点,在语文教育界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推动了语文教育界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新一轮讨论,并使这场讨论最终在“人文性”上达成共识,写入教育部新颁发的全日制初中、高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8年12月,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的于漪获得“改革先锋”奖章,成为100名获得者中唯一一名来自基础教育界的代表。2019年9月17日,于漪又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本文节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我是共产党员——新时代最美教师》)

《我是共產党员——新时代最美教师》

编者:任仲文

书号:ISBN 978-7-5115-6535-8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猜你喜欢

于漪特级教师青年教师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特级教师批作文
特级教师批作文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