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的养生粥

2021-09-28唐黎标

家庭医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食粥糖豆谓之

唐黎标

延年益寿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乔生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我们的祖先总结了许多养生的法门,食粥养生就是其中之一。古人认为食粥的好处很多,如养胃气、生津液。多食粥是我国古代老年人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食粥写诗致神仙

陆游根据宋人张耒的《粥记》,作《食粥》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信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张耒是宛丘(即今淮阳)人,人称宛丘先生,宛丘平易法就是指张耒的食粥之法。陆游六十岁时因肝肾功能欠佳,眼睛昏花,大夫建议他多吃些枸杞,为此他制作枸杞粥,诗日:“雪霁茅堂钟馨清,晨斋枸杞一杯羹。”陆游一生涉及以粥养生的诗歌不在少数,如《贫居即事》:“病去筇枝赘,家贫菜粥香。”《薄粥》:“薄粥枝梧未死身,饥肠且免轉车轮。”《村居》:“老便黎粥美,病喜粟浆酸。”《送绰侄住庵吴兴山中》:“一杯淡粥不烹蔬,自占云根结草庐。非佛非心犹坐断,定知不看夹山书。”《食粥》一诗如今经常被粥店引用,将其写在墙上招揽客人。

粥疗歌中学养生

最脍炙人口的食粥养生诗,莫过于清代养生学家曹慈山的《粥疗歌》,诗日:“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若要皮肤好,大米煮红枣;气短体虚弱,粥里加山药;心虚气不中,桂圆煨米粥;要治口臭症,荔枝粥除根;清退高热症,煮粥加芦根;血压高头昏,胡萝卜粥灵;防治脚气病,米糖煮粥饮;肠胃缓泻症,胡桃米粥炖;头昏多汗症,煮粥加薏仁;便秘补中气,藕粥很相宜;夏令防中暑,荷叶同粥煮;若要双目明,粥中加旱芹。”此诗读来既朗朗上口,又蕴含丰富的保健养生知识。

熬粥有道也养性

熬粥也有不少讲究。一般先以武火将水煮开,再用文火将粥熬熟。过去,粥的熬制时间短则数个小时,多则一昼夜,因此也有“人熬粥,粥熬人”的说法。粥熬好后最好盖上盖子,冷却一下再食用。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降低温度,适合食用;二是让粥形成“粥油”,即粥面上浮着的那层油亮的浓稠米汤。粥油是粥的精华所在,食补效果最好,能滋阴长力,肥五脏百窍,利小便通淋。清代医学家王孟英在他的《随息居饮食谱》中认为“米油可代参汤”,是最养人之物。而一些不知道米油养生功效的人,往往把这层“粥油”撇掉,实在非常可惜。

豆粥味美慰人心

古人爱食豆粥。赤豆、绿豆、黑豆均可入粥,且养生保健效果颇佳。豆粥相传最早起源于汉朝,曾被汉高祖刘邦封为“二御粥”。《本草纲目》等书对其多有记载。黄庭坚《答李任道谢分豆粥》诗日:“豆粥能驱晚瘴寒,与公同味更同餐。”豆粥要煮好并不简单,有诗人将煮粥之法写明,令人读之便懂。如宋代僧人惠洪曾写成《豆粥》一诗:“出碓新粳明玉粒,落丛小豆枫叶赤。井花洗粳勿去箕,沙瓶煮豆须弥日。五更锅面沤起来,秋沼隆隆疏雨集。急除烈焰看徐搅,豆才亦趋回涡入。须臾大久传净瓮,浪寒不兴色如栗。”

豆粥在古时还是节令餐桌上的重要角色。如宋时《乾淳岁时记》说:“二十四日谓之交年,祀灶用花饧米饵,及做糖豆粥,谓之口数。”这里提到的口数粥,也见于《武林旧事》:“二十四日作糖豆粥,谓之口数。”宋代诗人范成大还作有《口数粥词》:“家家腊月二十五,淅米如珠相互煮。大杓撩铛分口数,疫鬼闻香走无处。馊姜屑桂浇蔗糖,滑甘无比胜黄粱。全家团栾罢晚饭,在远行人亦留分。褓中孩子强教尝,余波薄获与臧强。新元叶气调玉烛,天行已过来万福。物无疵疠年谷熟,长向腊残分豆粥。”

宋时腊月二十四交年节这一天,无论老幼人人都要吃上一口豆粥,甚至猫犬也不例外,所以将其称为“口数粥”。口数粥同冬至粥一样,是一种民间食俗,食用的主要目的是防治瘟病,并非仅为食味充饥。

猜你喜欢

食粥糖豆谓之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糖豆?辣椒!
趣说古人食粥
拉拉勾,吃糖豆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古人食粥养生
冬来且食粥
不能吃的“糖豆儿”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