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力县域产业转型升级
2021-09-28吕建梅
吕建梅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培养毕业生累计达2亿多人。目前,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每年培养毕业生约1000万人,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支撑。特别是在支撑中小企业聚集发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服务乡村振兴,稳定和扩大就业、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人才必然是原动力。作为与县域经济发展联系紧密且直接为其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在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承担着重要使命与责任。站在新起点上,如何突出优势特色,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大规模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使命担当。
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新旧动能”的变革大大加速了县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新业态、新模式、新岗位不断出现,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对先进技能型适用人才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在支撑产业发展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出现了能力不足的问题,特别是无法有效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
——总量供应不足。在县域经济加速发展中,各类生产型企业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面对技能技术型人才供不应求的现状,尽管各地职业院校每年毕业生众多,但仍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职业院校数量少、规模小、能力弱,无法供给充足的人才,加之本地薪酬待遇低、就业环境差等原因,难以吸引外地技能人才,造成总量供应矛盾愈加突出。
——结构不够合理。产业转型升级大量需要高级技工及以上层次的技能人才,而大批的初中级技工却只能匹配低端产业。但现在职业院校体系中,包括按“3+2”模式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就业市场的高级技工及以上技能人才数量十分有限,多数毕业生只能适应初中级岗位,难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职业院校应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多渠道寻求协同合作,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职业教育品牌不突出。一些地方开发特色资源,发展成为优势主导产业,但与此相对应的职业教育却十分落后,响当当的职教品牌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主要靠引进,难以充分满足需求,致使在转型升级发展中遭遇人才瓶颈。同时,在一些职业院校中,虽然工科类专业在全国也有很大的影响力,但由于学历认证的缺失,使就业受阻,办学受到束缚。而财经类专业虽然优势明显,品牌基础较好,口碑也不错,但专业狭窄,在适应县域经济产业升级的人才需求上也不尽理想。
——与企业需求脱节。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职业院校办学与经济发展匹配度较低、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不高。一方面,职业院校属于独立办学,与企业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全清楚企业需求。另一方面,企业注重成本,对技能型人才的培育重视不够,大多实施“拿来主义”,尤其是人员流动性较大的中小型企业更是如此。因此,校企之间的对接难以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严重脱离,大大降低了教育的职业性。
职业教育助力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多方协同合作,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在助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中,职业院校应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多渠道寻求协同合作,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要充分整合不同层次教育资源,畅通发展道路,突出特色发展。在教育系统内,依托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积极与本科院校、研究生院校纵向对接,优化自身专业设置和师资结构,创造出职业教育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高端性、综合性、适用性,利用校长联席会议、职业联盟等途径,促进职业教育在县域产教融合、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指引效应,从而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
——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产业经济时代,校企合作是培育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路径。在助力县域经济发展中,要在政府主导下,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要创新合作模式,可成立由政府领导、行业(企业)代表、院校学者等各方人员组成的“政府企校协同育人指导协会”,以整合校企合作优势资源为目的,对职业教育进行全面统筹指导与资源配置。同时成立由政府职能部门、科研单位、行业协会及企业骨干人员组成的校企协同育人师资库,解决目前校企合作中“企业师傅”缺乏的现状。要健全校企合作机制,特别是利益联结机制,调动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积极性,利用校内优势资源对接行业或企业项目开展紧密合作,打造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创新的试验田、创新创业孵化器。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执业能力。新时代的职业教育要肩负起培育创新型技能人才,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责任。各职教院校应扎实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如图1所示)。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培养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技能人才。二是进行教学改革,注重创新创业实践,开设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启发式、讨论式、翻转式等教学。三是创建平台,职教院校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吸引企业合作。
——优化师资结构,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大力推动职教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既有学历又兼具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的“双师型”复合型教师培育基地。职教院校应构建“双师型”复合型教师职称评审指标,提高薪酬标准,激励教师踊跃参加各种技能培训,提升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依托校企合作项目,安排专业教师到校企实践基地实践,既深化了校企合作,又提高了“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素养,更满足了产业转型升级对师资力量的需求。
——加大职业院校的投入力度。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但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差、基础薄弱的问题亟须加大经费投入加以解决。地方政府是保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主体,涉及教育、财政、人社等多部门,需要合力推进,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相适应的投入机制。财政部门应科学预测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和投入缺口,提高职业教育转移支付水平,通过专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补齐办学资源,增设紧缺专业。
——完善职业教育社会保障制度。地方政府和教育机构要明确职业教育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要制定各部门的职責和任务,简化流程提高效率。要健全长效机制,完善职教院校人事管理政策,合理提高薪酬水平,保障个人福利待遇。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创建职业教育技能鉴定机构,将培养输送本地技能型人才与职教院校进行绩效考核挂钩,促进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最大化。
(作者单位:山东华宇工学院。课题项目:山东华宇工学院2020年度教改课题“基于BOPPPS模型的《税法》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JG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