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2021-09-28吴玲玲
吴玲玲
上海长征医院 200003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致死率较高等特点,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临床上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作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1〕,其具有治疗时间短、安全性及有效性较高,同时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低等特点,但陶春容等〔2〕指出,实施该治疗措施的同时,若无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患者极易出现皮下血肿、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影响其治疗效果,同时,随着近些年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要求的提高,护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被更多学者所重视,司小明〔3〕指出,在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干预时,应更加注重对其心理状态的干预,以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因此,该院自2019年开始,逐步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为探究其护理效果,特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对比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上海长征医院进行治疗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n=48)。纳入标准:①患者经心肌坏死标志物及心脏造影等检测,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4〕中相关标准;②患者入院时伴有一定程度的心前区疼痛、心悸、心绞痛等症状,符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相应指征;③患者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上;④患者沟通能力正常;⑤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排除标准:①患者生命体征波动较大,难以配合相关治疗及护理措施;②患者伴有严重精神疾病;③患者在入院24 h死亡;④患者伴有肝、肺、肾等内脏功能损伤或恶性肿瘤等疾病;⑤患者伴有感染性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护理方法
对常规组患者行传统护理措施,包括生命体征监护、术前健康教育、心理干预、遵医嘱用药、建立静脉通道、术后疼痛干预、穿刺部位皮肤护理等。对干预组患者行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其具体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1.2.1术前护理 ①生命体征监护、在接诊后,立即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同时监测患者心率及血压等指标,同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口唇发绀等症状,并对其末梢循环情况进行检查。②用药干预,术前询问患者是否已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并与医务人员确定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剂量,同时准备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急救药物及除颤器等设备,以避免不良情况的发生。③心理干预,由于患者在入院时伴有严重胸痛等症状,并出现濒死感,因此患者多伴有焦虑、恐惧及躁动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在患者入院后,认真听取其倾诉,并与患者进行耐心沟通,一方面充分了解患者症状、体征,另一方面,通过回答患者问题及向患者介绍该疾病的主要治疗及护理措施,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及治疗措施的认知程度,并缓解其不良情绪。待患者情绪稳定后,告知其手术时的注意事项,并通过列举治疗成功的病例,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1.2.2术中护理 ①术中监护,术中对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进行监护,密切观察患者是否突发心律失常等症状,并保证静脉输液及氧气管的通畅,另外,观察患者皮肤情况,如发现患者皮肤出现瘀点、瘀斑及周围末梢血液循环障碍等现象,及时告知医务人员。②术中并发症干预,由于术前给予患者大量药物,加之术中对患者心脏迷走神经造成一定刺激,极易导致患者在术中出现呕吐症状,对该类患者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并及时清理其口中呕吐物,以避免误吸及再次呕吐等情况的发生。
1.2.3术后护理 (1)拔除动脉鞘管干预,术后4~6 h将鞘管拔除,在拔除动脉鞘管时,对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指标进行密切观察,对血压降低患者,进行补液及升压干预,在鞘管拔除后,对股动脉进行加压包扎,压迫时间为15~20 min,并告知患者术后24 h保持静止不动,以避免穿刺部位发生出血或血肿等不良情况。(2)穿刺部位干预,对患者穿刺动脉搏动情况,周围皮肤温度,色泽进行观察,同时询问患者是否出现疼痛、麻木等末梢感觉异常情况。(3)心理干预,由于术后患者心功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此患者可出现乏力、恶心及低血压等情况,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告知其出现以上症状的原因,并指导患者相应干预措施,以平稳患者因以上症状而出现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4)并发症护理,包括:①穿刺部位水泡或血肿干预,护理人员应适时对创口压迫带进行减压,以促进其周围皮肤血运情况的恢复,并使用碘伏对其创口周围皮肤进行消毒,频率为2次/d,连续进行7 d,但患者出现血肿后,护理人员应对穿刺部位进行加压包扎。②低血压,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多饮水,并采取补液措施,观察患者24 h尿量,观察患者穿刺点是否发生出血等症状,以便避免患者耳音血容量不足导致休克等不良症状,并可使用阿托品及多巴胺提高患者血压,另外,当患者心率降低至50次/min以下时,应指导患者通过咳嗽将心率提高,对心率持续降低患者,可适当给予其阿托品0.5~1.0 mg。③栓塞,术后应对患者桡动脉及双下肢足背动脉、皮肤颜色及温度、感觉等进行观察,术后24 h,根据患者病情指导其进行适当下床活动,并询问其行走时是否出现疼痛感。④消化道出血,由于患者在治疗前使用大剂量抗血小板药物,加之治疗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应激性溃疡,导致患者在术后常出现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因此,术后应预防性使用自制泵抑制剂,对出现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根据其出血量采取禁食、检测血压、补充血容量等措施。
1.3 观察指标
1.3.1心理状态 采用心脏病患者心理状态问卷(HPPQ)〔5〕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心理状态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自主健康感、无能为力感、沮丧感及社交障碍感4个维度,共计52项条目,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相应感受程度越深。
1.3.2并发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概率。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主要并发症包括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穿刺部位血肿、消化道出血及血栓。
1.3.3生活质量 术后对患者随访3个月,并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表(QOL-BREF)〔6〕对患者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躯体、社会、心理及角色共4个维度,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理状态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HPPQ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自主健康感、无能为力感及沮丧感均显著改善(P<0.05),而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社交障碍感维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理状态对比(分,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干预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对比
干预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其QOL-BREF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对比(分,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疼痛、对疾病的恐惧及对治疗的未知等,在治疗过程中心理状态较差〔7〕,患者恐惧、焦虑等情绪可影响患者心功能,加重治疗难度,同时,患者在术后多出现并发症,影响其治疗后生活质量,因此,在围术期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意义重大〔8〕。该院自2019年开始对介入治疗患者实施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通过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及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更快的恢复。
3.1 围术期综合护理能够有效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心理状态显著改善,其原因包括:①常规心理护理在术前进行,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而在术后则干预程度较低,而实施综合护理干预〔9〕,在患者治疗后,继续开展心理护理,并针对患者术后具体情况调整干预措施,使患者在术后保持平稳的情绪,一方面促进其治疗依从性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降低患者心脏负荷〔10〕;②患者在治疗前后影响其情绪的原因存在差异,治疗前患者主要受疾病、疼痛等原因产生恐惧心理,而在治疗后,患者多因治疗费用及担心预后而出现焦虑等情绪〔11〕,综合护理能够分阶段对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以保证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
3.2 围术期综合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这是由于:①综合护理干预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均对患者血压、心率及呼吸等生命体征进行监护,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12〕;②综合护理根据以往护理经验,对患者皮肤、下肢活动情况及消化道出血等易由并发症导致的症状,通过加强监护及干预能够在发现患者出现并发症的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进而避免其症状的进一步发展〔13〕。
3.3 围术期综合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生活质量显著改善,这是由于:①患者情绪的稳定有助于提高其术后对生活的信心,进而积极面对治疗及生活〔14〕;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有助于改善其生理方面指标;③患者心脏负荷的有效控制,能够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正常水平〔15〕,进而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及术后生活质量,同时对降低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也具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