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伟大成就与实践经验

2021-09-27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22期
关键词:易地十三五群众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

伟大成就与实践经验

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央明确的“五个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之一,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也是难度最大、投入最多的专项扶贫工程。“十三五”以来,我国用5年时间使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方近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彻底摆脱贫困,有力推动了搬迁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助推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继土地改革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发生在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的又一次伟大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是人类迁徙史和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壮举,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民情怀、宏大气魄和英明决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一、工作历程

2015年11月27日,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要实施易地搬迁,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2015年12月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出席会议并讲话,揭开了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的序幕。

5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易地扶贫搬迁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每年都深入拟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自然村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考察调研,看望搬迁群众,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打赢打好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彰显了人民领袖深厚的为民情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国务院先后召开5次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和1次工作推进会,李克强总理多次作出批示,汪洋、韩正、胡春华等领导同志多次调研指导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响鼓重锤、扎实推进。

5年多来,中央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司其职,协同联动,创新政策,加大投入,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坚强保障。22个有搬迁任务的省、区、市党委政府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攻克当地深度贫困问题的突破口,统筹谋划、精心部署、强力推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2015年,完成政策设计,出台工作方案,筹集建设资金,拉开千万人易地搬迁工作序幕;2016年,广泛宣讲政策,全面启动项目建设,各级制定规划方案推进实施;2017年,系统规范纠偏,启动专项稽察,对政策执行有偏差、工程推进不力的地区进行督导,避免系统性偏差和方向性问题;2018年,进入建设高峰,当年完成280万人、累计完成870万人安置住房建设任务,工程建设任务大头落地;2019年,推动工作重心从工程建设转向后续扶持,“十三五”建设任务基本完成;2020年,挂牌督战重点难点地区,决战决胜推动收官,960多万搬迁群众全部脱贫,如期高质量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的体制机制、顶层设计、组织动员、要素保障、推进实施、监督考核等工作体系全面建立,为决战决胜易地扶贫搬迁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和《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百问百答》,研究出台资金筹措方案、安置住房面积标准、工程质量安全规范、配套设施建设要求、旧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复绿、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后续扶持、事中事后监管巡查等专项政策,构建起“四梁八柱”政策制度体系,让地方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创新筹资方式。引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资金和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专项建设基金,大幅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提高住房建设补助标准,让最贫困的群众搬得起、搬得出。5年来,国家共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800亿元,撬动专项建设基金、中长期低息贷款、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群众自筹资金等各类融资资金约5200亿元,加上地方因同步搬迁而投入的财政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社会帮扶资金等,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充分保障了易地扶贫搬迁资金需求。各地建立省级投融资主体和县级实施主体,按照“物理隔离、封闭运行、专款专用”的原则承接下达和管理使用搬迁资金。同时,加大资金监管力度,严查资金使用违纪违规行为,确保“阳光搬迁”“廉洁搬迁”。

三是规范项目管理。按照“住房安全有保障”的要求,督促指导各地对项目选址、勘查设计、地灾评估、合同管理、工程建设、质量監管、工程验收等环节工作作出相应规定。项目选址鼓励“靠县城、靠乡镇、靠园区、靠景区、靠中心村”,因地制宜确定安置方式和安置规模。按照“规模适宜、功能合理、安全经济、环境整洁”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区施策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建设中严把住房面积关、建设标准关、工程质量关,联合有关部门多次组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质量安全检查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让群众住上安全房、放心房、舒心房。

四是狠抓后续扶持。遵循“一年建设、两年入住、三年脱贫”的规律,将产业发展和就业帮扶作为搬迁群众近期脱贫、远期致富的重要手段。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力度的指导意见》《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若干政策措施》,着力构筑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社区治理、公共服务、基层党建、社会融入“六大体系”。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资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指导地方分区分类精准施策,持续加大对各类安置点的帮扶力度,在扶贫产业培育、盘活资产资源、带贫益贫机制、公益岗位设置、外出务工组织、政策兜底保障、权证办理等方面积极创新实践,确保有劳动力且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搬迁家庭实现至少1人稳定就业,确保无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群体衣食无忧、应保尽保。

猜你喜欢

易地十三五群众
铜鼓县:以“四真”提“四感” 高质量推动易地搬迁后扶工作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
The 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