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交汇期看待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
2021-09-27赵文飞
赵文飞
摘要: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近些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来看,这一学科有着全新的发展特征,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展,研究队伍也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前进,同时传统的学块割裂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同时关注此学科的人还比较少。对于人口经济学来说,不但关注人口结构与劳动力流动等传统问题,还着重研究了户籍制度改革的效果;对于资源经济学来说,加强了对水资源、能源以及矿产资源的研究;对于环境经济学来说,重点分析了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估等内容。在新的历史交汇期,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必须要把重点放在学科体系的加强上,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研究进展;未来展望
随着社会进步,可持续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解决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人口增长、环境污染以及资源短缺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较少、环境污染严重。1997年,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成立,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今,站在新的历史交汇期,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仍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需要进行深层次研究,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人口经济学的发展和研究方向
(一)户籍制度改革和积分落户制度
首先,户籍制度改革。很长时间以来,利益剥离和扩散是我国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最主要的途径,对于利益剥离来说,由于户籍制度存在利益分配作用,所以对其改革的目的便是把与户口与特殊福利等拆開[1]。对于利益扩散来说,具体指不断扩大户籍制度受益者的范围,保证新进人口获得相应利益的过程,其中购房落户等都是采用了这种方式。从目前来看,最新的户籍制度改革的路径是居住证制度和差别化落户并行,实现了利益扩散一剥离的延续。利益剥离模式与利益扩散模式都把重点放在某一个城市上,城乡之间的户籍利益差是这一模式成功的前提,如果差异表现在不同城市之间,会导致户籍改革陷入误区,变成大城市的人才抢夺大战,原本受益对象被排除,导致城市间出现出现人口红利配置失衡等情况,城市间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居住证制度的应用,能够缩小城市中户籍利益与非户籍利益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大城市的吸引力,导致户籍改革难度的增加。其次,积分落户制度。超大城市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的重要策略便是积分落户制度,主要目的是控制城市人口,从表面上来看,积分落户制度为流动人口落户超大城市提供了可能,但其本质还是选择性的落户政策,只是增添了新的限制性条件,针对的主要是高层次流动人口,低层次流动人口仍旧受到排挤。
(二)人口流动的研究
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相互的,一方面由于人口流动、人口聚集所带来的劳动力优势、投资与消费潜力等,会转化为人口红利,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而另一方面,由于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及预期良好发展前景等,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投资机会,从而进一步吸引人才流入,形成区域和城市的良性发展模式。
我国的人口流动趋势总体上仍然呈现出向少数城市群、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聚集的情况,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对西部地区影响更大;降低人口抚养比从而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劳动力结构与需求的匹配度,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流动人口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的创业活跃度,并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增加就业等,从而促进城市发展并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与此同时,也需要对部分人口持续流出地所带来的经济衰退、人口减少、城市收缩、生态恶化等负面社会效应予以关注。近年来,随着国家三支一扶、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的大力提倡,以及大城市生活成本的持续上升等,也出现了一部分人口回流到中小城市、县乡等进行返乡建设。
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如下:第一,随迁子女的教育政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关注子女教育问题,所以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升学门槛、教育资源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口流动。例如:异地高考试点政策的出台,对教育供给水平较高的地区带来一定的人口流入影响,而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能够增加流动人口居住意愿;第二,房价以及环境宜居程度。对于社会中的理性人来说,往往是趋利避害的,在择城而居时,往往会综合考虑收入水平、房价和购房需求、环境宜居程度等,研究表明房价和环境宜居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口流动,房价增加、环境恶化对于人口流动有着明显的副作用;第三,市场规模。市场规模对人口流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增加就业机会、投资机会等,对省内和省际流动都有一定影响,影响效果也会随着时间不断增大,工资是影响省内流动的最主要因素[2]。
(三)人口结构的理论发展
当前,我国逐步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特别是2021年5月31日国家开放三胎政策,更是对人口政策的重大战略性调整,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我国正面临少子化危机,人口总量虽然仍然在增长,但是青少年人口持续减少,老年人口持续增加。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人口结构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都具有多元化特征,所以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是十分复杂的,各个区域间也不平衡。其次,人口结构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从实际情况来看,人口老龄化对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呈负相关,年轻的人口结构更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例如广东、深圳总是走在创新的前列并能够保持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而人口老龄化严重的东北地区则缺乏创新驱动力,产业结构落后,经济发展低迷。再次,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人口老龄化下,社会的消费和投资意愿降低,而储蓄意愿增强,同时社会对通货膨胀的容忍度持续降低,这会使得国家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能不断降低,压缩了财政政策的作用空间,增加了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促进非常规政策使用频率的提高。
二、资源经济学的发展和研究方向
(一)能源产业的发展和预测
能源产业主要通过能源的需求和能源效率来分析。对于能源需求来说,能源需求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正相关,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能源的应用都会影响能源需求结构的改变,在制定环境政策的时候,应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持续间的平衡,通过制定环保税、许可证、补贴等政策引导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逐步提高新能源、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同时,还要把行业能源回弹效应引入能源需求分析中。能源回弹效应具体指能源效率提升引发经济增长多出的能源需求与理论节能量的比,不同行业之间能源回弹效应有很大的差别,制定节能减排措施的时候也要根据行业之间的差别,从整体经济结构考虑,针对不同行业采取相對应的节能减排措施。
对于能源效率来说,首先要改变能源效率测度方式。目前对能源效率的测量多使用单要素指标,其测量过程及结果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应注重不同要素的组合,并对指标进行相应调整,构建全新的能源效率测量体系。制定工业有关的节能政策时,不要过于注重能源生产效率等单项指标,而应把全要素能源效率作为指标,注重产业升级带来的节能效果,提升社会整体节能效率。其次,分析国际贸易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国际贸易有利于能源在国际间的再分配和能源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中间产品进出口量与能源效率密切相关,增加中间产品进口会提高能源效率,反之则会降低。但对中间产品的进口又要综合考虑产业链发展,避免陷入代工厂而缺乏核心技术的局面。
(二)水资源情况和预测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量较少,同时空间分配极不均衡,西南地区丰富,而西北地区极为短缺。我国不同地区间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明显不同,虽然我国大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在整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但不同地区却出现明显差别,北京、天津等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最高,西部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
水资源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表现在诸多方面:第一,水资源对农业的影响。水资源对农业发展有很强的约束作用,而农业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并为其他非农产业提供劳动力。国家重视和强调“三农”问题,并从多渠道解决农业缺水问题,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灌溉工程等,同时发展节水农业,加大农业产品科技研发;第二,水资源对工业、服务业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水资源分配与人口规模、工业规模不协调,部分地区相对性缺水,少数地区严重缺水,对此,国家一方面从宏观上进行南水北调等工程建设,从微观上制定阶梯水价等措施调节微观经济主体活动。综上,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现阶段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三)矿产资源情况和预测
矿产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具有显著的资源稀缺性,同时其开采过程又会对环境带来一定影响,特别是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制定合理的规划,由政府主导,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利用过程要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同时,对于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矿产,如稀土等,进行适当的资源储备。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其中煤炭占比逐年下降,石油和天然气占比有所上升,在矿产资源的对外贸易中,经济增长率、人民币汇率等是影响矿产资源需求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分析金属矿产与产业结构可知,产业结构改变和矿产资源需求呈现出多重作用的机制,在产业不断升级的今天,对矿产种类和数量的需求不断提高,对于稀有矿产的需求越来越高。
三、环境经济学的发展和研究方向
(一)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估
评估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从区域绿色经济发展和工业绿色发展两方面实现。对于区域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来说,我国整体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不同地区的发展呈现出很大差别,东部地区等沿海城市绿色发展指标比较高。从空间角度来看,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俱乐部”特征明显,主要因为经济增长的空间聚集和环境保护的地域性差别,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绿色发展的提升速度明显好于西部地区,全要素生态效率出现了西北到东南逐渐增加的趋势。对于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来说,与传统要素相比,我国工业绿色发展过程中,创新要素拥有更高的利用率,但具有很强的波动,东部地区绿色发展创新效率最高。
(二)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
过去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过于强调数量的增长,并且往往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党的十八大之后,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入高质量发展模式,强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是通过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收入差距是影响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污染物排放也会下降,收入差距的增加会影响环境改善,同时收入差距带来的环境效应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影响空气污染的要素有很多,包括重点行业、产业协同集聚等,以PM2.5影响系数为指标,从时间的角度分析,钢铁行业与火力发电行业影响系数随时间的推进发生了明显变化,采矿行业的影响逐渐减小,建筑行业影响系数先增加后续逐渐稳定。从空间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存在很大的差别,呈现出与产业重心对应分布的格局,火力发电主要影响东部地区钢铁行业主要影响西部地区,建筑业等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协同集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雾霾污染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用变得越来越显著。
(三)碳达峰与碳中和
今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确定的环境日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再一次强调要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这些都表明了党中央对于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也彰显了我国控制碳排放的决心,充分表明我国正在承担大国责任,履行大国义务,参与全球治理。
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最重要的就是要控制碳排放。影响碳排放的因素有很多,如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垂直分工、对外贸易模式、地方政府竞争以及银行信贷等。例如,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量,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作用更为明显。想要减少碳排放,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采取有效手段促进碳排放责任的不断优化,强化额度分配;第二,尽可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三,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第四,国家强化宏观调控,征收碳税。
四、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的未来发展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国内国际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对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不断深化,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未来进行改进。第一,加强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研究。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对三者的研究仍处于相对独立和割裂状态,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缺少系统的整体研究。为了促进本学科发展,必须要实现学科的交叉合作,深入研究其相互影响和作用,最大限度提高学科发展水平。第二,加强人口数量与结构的研究。当前人口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主要是流动人口与人口老龄化上,对人口政策的影响以及人口结构影响的研究偏少,导致人口政策的效果评估缺乏理论支持,增长率测算不够严谨,所以必须要注重调查影响生育意愿的要素,科学评估出生率,为我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第三,注重研究能源安全问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对能源种类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那些特殊类矿产资源。可从实际情况来看,对特种资源的关注过少,所以学界需要培养资源安全意识,做好资源战略安全布局。第四,加强构建绿色发展评估体系。当前对于绿色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有所探索,但未能形成共识,导致评估方法、评估结果等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未来要进一步研究,建立科学统筹的评估体系,为绿色发展的实现助力。
结束语:
在新的历史交汇期,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变得越来越重要,研究此学科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经济持续发展的今天,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转变发展策略,充分发挥学科作用,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培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J]. 经济研究参考,2018(62):10-27,38.
[2]张培丽,阴朴谦,管建洲.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新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J]. 经济研究参考,2020(1):27-45.
[3]张星星,杜家伟. 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对城市建设的影响问题研究[J]. 商品与质量,2020(2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