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数据审计
2021-09-27赵悦彤
摘要:当前,以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改变了内部审计的环境,深刻影响这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和成效。内部审计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抓住发展机遇,迎接挑战,推动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挑战;高质量;发展
一、大數据审计产生的背景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兴起,各行各业的数据量不断增加,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查询、处理成为必然,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大数据时代”。
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给出的大数据定义是:大小超出常规的数据库工具获取、管理、分析和存储能力的数据集。
“大数据”的概念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是美国政府在2012年公布的“大数据研究和开发计划”,美国政府希望通过所获得的各行业数据来解决政府部门所面临的难题,这标志着社会经济、生活开始步入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具有4V特点:第一,数据体量巨大(Volume),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第二,处理速度快(Velocity),这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挖掘的最显著特征。作为审计人员,如何高效的处理好采集来的数据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数据种类多(Variety),包括相对于以往便于存储的以文本为主的结构化数据和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非结构化数据,这些多类型的数据对数据处理的难度越来越大。第四,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Value)。随着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海量,但价值密度较低。如何挖掘价值数据是大数据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审计也需从海量数据中分析出有效信息。
大数据审计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计算机审计方式,其内容包括大数据环境下的电子数据审计和对大数据环境下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两方面的内容。目前,研究和应用的热点是大数据环境下的电子数据审计问题。
二、大数据审计的意义
2016年6月,审计署在“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到2020年实现对经济社会各类主要信息数据的全归集,基本建成数字化审计指挥平台、大数据综合分析平台、审计综合作业平台、模拟仿真实验室和综合服务支撑系统,构建国家和省级审计数据系统,形成“国家审计云”,推动实现审计全覆盖。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审计涉及的也不再只是财务数据,还有大量业务数据。“总体分析、系统研究、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精确定位”的数字化审计方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大数据审计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一)大数据审计给审计工作带来的机遇
1、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
传统的审计模式主要依赖于抽样审计,即从抽取的样本着手进行审计,再据此推断审计对象的整体情况。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跨行业、跨企业搜集和分析,可以不用随机抽样方法,而采用搜集和分析被审计单位所有数据的总体审计模式,可以规避抽样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实施总体审计模式,能发现从抽样审计模式所不能发现的问题。总体审计模式能分析出整体的特征,能克服抽样审计模式的不足。总体具有局部没有的功能,当各个局部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总体时,总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总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局部的功能之和。大数据技术给审计人员提供了一种能够从总体把握审计对象的技术手段,从而帮助审计人员从总体的视角发现以前难以发现的问题。
2、促进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
在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常常前往被审计单位获取并查看库存、会计账簿和原始凭证等审计证据,需要耗费大量的审计资源和精力。而在大数据和云技术背景下,各种数字、图片、网页等数据信息依托云存储技术,为审计人员提供互联网共享模式的在线服务。审计人员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通过自己的服务端远程访问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库系统,极大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3、促使审计模式由阶段性向持续性转变
传统的审计基本是事后审计,既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及时性,又削弱了审计的预防和监督效果;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主体可以通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持续采集相关数据信息,并同步开展风险评估,调整审计计划等活动,实时动态掌握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和异动,实现对审计对象的全面持续的监督全覆盖,促使审计模式由阶段性向持续性转变。
(二)大数据审计对审计工作的挑战
1、缺乏具有数据分析能力的人才
大数据审计对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要求较高,这就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来衡量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少量原始数据真实性和可靠性判断可由审计业务人员承担,但面对海量数据,只有具有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评估方面的专家才能检验。数据分析能力是大数据审计对审计人员能力的基本要求,良好的业务知识储备和现金的大数据分析技术相结合,才能实现高质量的数据分析。
2、数据安全性风险增大
大数据环境下,由于缺乏经验,数据的传输格式和内容等并不规范,加大了审计人员对原始数据的处理成本。此外,云技术在方便数据的储存和传送的同时,往往也让数据拥有者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对数据的管理全和控制权。在目前云服务对大数据的安全性控制力度薄弱的环境下,增加了审计的固有风险。
3、相关技术落后
大数据审计不再依靠以往的人工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这些工作都由计算机完成。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相辅相成,通过大规模并行处理数据挖掘电网、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文件系统、云计算平台、互联网等特殊技术实现对数据的分类处理、分析以及存储。由于云技术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开发应用实践很短,有能力在云平台进行研发的用户极其有限,相关平台的搭建和完善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4、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大数据和云技术尚处于初步阶段,有关的管理监督机制不够成熟,信息系统和平台的安全性问题得不到保障。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并未体现大数据和云技术有关的内容,具体业务的执行缺乏原则性的指引。
四、解决大数据审计挑战的对策
(一)加快高素质复合型审计队伍建设
审计署、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应编写相应的新信息技术审计教材。一是新信息技术基本原理教材,介绍新技术知识,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二是新信息技术审计准则与法规学习教材,可分为新信息技术法规与新信息技术审计准则两部分;三是新信息技术审计技术与方法,介绍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审计函证、现场盘点、分析性复核等;四是新信息技术审计案例汇编。
高校应该为审计、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大数据审计方面的课程,使其掌握大数据分析程序语言与工具(如RY语言、Python、Java等)、数据可视化分析工具等。
审计机构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现代审计理念和数字化思维的培养。审计人员自身要提高业务素养,通过外出培训、提升学历层次、参加资格考试等方式,掌握区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知识,提高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
(二)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开发通用、易用的大数据审计软件
相对于传统的审计数据分析,审计大数据分析要更复杂一些,目前大数据分析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现有的大数据技术和工具还不能完全解决目前所有的大数据问题,还需要政府、企业、学术界共同努力,从软硬件出发,研究解决大数据问题。如何设计高效、实时的审计大数据分析系统是今后开展大数据审计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完善法律法规和理论支撑
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大数据和云技术在审计领域的法律支撑;注重数据规范性和安全性问题,严厉打击并制裁非法篡改信息,恶意攻击数据软件系统的行为;制定大数据审计的相关审计准则、规范与指南,为审计监督全覆盖营造一个安全、规范、高效的环境。
为了深入开展工作,应该本着“先简后单,再逐步深入”原则,不断摸索,培养数据分析人才,不断适应审计新常态,推进大数据审计。
参考文献:
[1]陈露丹,2018:浅析新信息技术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 财务与会计, (4),P81。
[2]陈伟,2018: 大数据环境下的联网审计风险控制研究[J], 中国注册会计师, (9),P58-63。
[3]陈伟, 居江宁,2017: 大数据审计:现状与发展[J], 中国注册会计师, (12),P77-81。
[4]靳思昌, 2018:论大数据背景下的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J], 财会月刊, (7),P160-165。
[5]刘国城, 陈正升,2019: 大数据审计的发展态势、总体策划与流程分析[J], 会计之友, (8),P30-35。
[6]吕天阳, 杨蕴毅, 邱玉慧,2018:审计大数据的提出、特征及挑战[J], 财会月刊, (5),P142-150。
[7]秦荣生,2014:大数据时代的会计、审计发展趋势[J],会计之友,(32),P81-84。
[8]秦榮生,2019: 我国内部审计的新使命与发展新路径[J],会计之友, (8),P2-5。
[9]张妍, 车萌,2018: 大数据时代下的审计模式转型[J],商业会计, 2018, (17),P88-90。
作者简介:
赵悦彤(1984年3月16日—),女,汉族,辽宁康平人,本科学历,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