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荡的“核幽灵”

2021-09-27李文胜

兵器知识 2021年9期
关键词:北极星核潜艇核武器

李文胜

携带了核武器的海上平台自冷战时代就是世界安全的重要威胁,近年来美国的弹道导弹核潜艇配备了实战化更强的W76-2小当量核弹头,对世界和平的威胁愈加明显。外界因此评论称,美国已再次回到了与苏联海上对抗的冷战时代。实际上,美国自拥有核武器以来就一直企图通过在海上部署来谋取海上霸权,这一做法十分危险,且教训深刻。

美国核武器海上部署的发展

从历史来看,在海上部署核武器既是美国对外核霸权的体现,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还是军种之间斗争的结果。

与空军的“核竞赛”

核武器出现后,在一段时间内几乎都被美国空军所“霸占”,这使美国海军无论是资金还是战场作用都被忽视。空军认为洲际核轰炸机完全可以替代使用麻烦而昂贵的航母。而海军则希望将航母作为核投送的主要手段,不但在理论上完善这种认识,还利用各种演习和试验来验证航母发动战略核攻击的可能性。但当时核弹的体积和质量都相当大,投到广岛和长崎的两枚原子弹重量都在4~5吨左右,只能由专门的重型轰炸机才能携带,而这种飞机在航母上起降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海军1947年9月在“中途岛”号航母甲板上试验发射了V-2弹道导弹,但最后发现在军舰上储存大量液体推进剂十分危险。此后,海军改装了11架P2V-3“海王星”海上巡逻飞机,以携带大且笨重的原子弹。这些体型庞大的飞机可以从航母上起飞,却无法在航母上降落返回。为此海军又发展了AJ-1“野性”飞机。与“海王星”飞机不同,它既可以在航母上起飞,也可以在航母上降落,但飞机数量十分有限。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核武器体积和重量逐步减小后才得以初步解决。这一阶段装备了25架舰载F2H-2B“女妖”战斗轰炸机和165架AD-4B舰载机,可携带较轻的MK7和MK8核航弹。而海军设计的专用于携带核弹的首型攻击机就是1956年投入使用的著名的A-4“天鹰”舰载机。

准备降落的A-4“天鹰”舰载机

美国海军为了搭载核轰炸机的超级航母计劃

疯狂的“超级航母”

美国空军的B-36“和平使者”远程核轰炸机

在发展核载机的同时,美国海军也在为搭载更大的舰载机而努力。早在1947年末海军就通过决议,寻求建造6.5万吨级的超大型航母(以现在的眼光看并不是很大,但在当时绝对是超级航母的级别),配备与当今“尼米兹”级航母相当的330米超长甲板,以供50吨级的核轰炸机起降,计划建造5艘,首艘被命名为“美国”号,舷号CVA-58。该计划在1948年7月得到国防部批准。新航母采用全通甲板,甲板上没有任何建筑,包括舰岛、雷达、飞行控制塔等设施全部建在甲板以下,烟囱也设计为可伸缩式,可搭载10~18架能携带2~3枚核弹的重型轰炸机,配40架护航战斗机。这一疯狂计划毫无悬念地遭到了空军的抵制,他们联合陆军以代价高昂为由强烈反对。最终新航母在开工第五天被新任国防部长约翰逊叫停,资金也被转移到空军研制的B-36轰炸机。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海军只能在战术核武器上做做文章。例如,舰载“小猎犬”舰对空导弹和406毫米口径舰炮使用的S23核炮弹。1958年,美国又在航母和陆基反潜巡逻机上部署了深水核炸弹,以后又研制部署了装备有核战斗部的反潜鱼雷(“阿斯托尔”)。这种尴尬局面直到潜射弹道导弹的出现。

挽回面子的“北极星”

在1957年春,美海军制定了“北极星”导弹计划,设想在1963年推出装载“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的核潜艇。但苏联1957年10月成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促使其加快了“北极星”计划。为缩短时间,美海军把建造中的“鲤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第二艘“天蝎座”号从艇体舯部切开,增加了一个长度39.6米的导弹舱,可装载16枚“北极星”A1型导弹。新艇被称为“华盛顿”号,于1959年6月下水,以后连续建造了5艘。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出现让海军挽回了核争霸的颓势。为此,海军又专门为“北极星”A2导弹建造了第二代弹道导弹核潜艇“艾伦”级,并在首型弹道导弹核潜艇下水后不到3年的1962年5月,又建造完成了第三代弹道导弹核潜艇“拉菲特”级。该级潜艇以后陆续建造了31艘,逐步换装了“北极星”A2、“北极星”A3、“海神”C3和“三叉戟”Ⅰ型导弹。改造兼容如此多型号的导弹,使其成为世界海军史上的奇迹,由此也可看出美国海军急于争夺海上核霸权的迫切心情,以及美国核武器部署战略重心的转移。

游荡海上的“俄亥俄”

在冷战最高峰时期的1981年,美国建造了迄今也被认为是世界最先进的导弹核潜艇——第四代战略核潜艇“俄亥俄”级。基于经济效益,该核潜艇装载的导弹数量由16枚增加至24枚。该艇共建造了18艘,陆续装备、换装了“三叉戟”Ⅰ和“三叉戟”Ⅱ型导弹。根据美俄达成的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从2002年起,美国战略导弹潜艇的数量被限制在14艘。同样受到条约的限制,潜艇的发射筒数量也从24个减少到20个,也就是说美国海军应该有280枚导弹部署在潜艇上。但总有2艘潜艇例行性维修,因此实际作战部署在海上的导弹共有240枚,这占到目前美国拥有的420多枚“三叉戟”Ⅱ D5型导弹的一半还多,其余导弹基本用于备份和每年的试验、训练发射。为提高安全性和增大威慑效益,美海军尽可能地将更多的战略导弹核潜艇部署在海上,做到“歇人不歇马”。美海军通常实行两组艇员(金组和蓝组)轮流管理1艘艇和周期值勤的方法,这提高了核潜艇的海上部署率。

美国核武器海上部署的动因

在2008年“俄亥俄”级潜艇执行1000次海上巡航任务的庆祝活动中,美国海军部长唐纳德·温特称,这样做是为了“确保我们的‘三叉戟导弹潜艇部队能在一年365天、一周7天、一天24小时中随时发射导弹,以维护世界的和平和自由。从人类进入核時代起,世界上死于战争的人数就大大减少了,从此就可以看出我们坚持巡航的意义”。那么,美国核武器海上部署的动机真的这么高大上吗?事实上,这是由海上部署的特性决定的。

巡航归来返回基地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隐蔽部署,位置难确定

核潜艇的在航率一般约为60%多,续航时间可以达到60~120天,几乎只受到人员耐力限制,而不受潜艇机械性能局限,因此它可以在辽阔海域中长时间游弋,位置不固定,因此敌人很难对潜艇准确定位,也就无从对其实施打击。在冷战时期,美苏两国都开发了多种反潜技术,以搜寻对方的水下核力量,但效果都不是很明显。目前各国大多使用的反潜手段是在近岸或岛链周边水下建立“线列水听器网”,或利用拖船布设“拖曳式线列水听器”,并配合声呐浮标来搜集潜艇巡逻区内的水声资料,然后利用拖船或中继卫星将数据传送到地面大型计算站解算,大致判断出潜艇的位置,再派出反潜飞机或潜艇核实。此外,还可通过海洋监视卫星和毫米波雷达等手段,利用潜艇在深海航行时产生的内波、温差、尾流等海洋现象和污染航迹来搜索潜艇。但由于战略核潜艇可数月在深海潜航,利用船队、鱼群、海沟或海洋水体温差等现象规避探测,也可长时间沉底设伏,甚至长时间在本国周边反潜控制区内潜伏,因此其确切位置可以说捉摸不定。而为了保护战略核潜艇,美国通常会用2~3艘攻击型核潜艇在其周边建立巡航堡垒。例如,外媒从其攻击型核潜艇经常出没的规律和范围,曾推测美国在夏威夷和大西洋北部建有类似的大范围堡垒区。美国“马里兰”号战略核潜艇艇长杰夫格兰姆斯,在2008年巡航任务出发之前曾对媒体称,“为使敌人情报获取困难,我们不断调整巡航计划和意外应对机制,这使我们可随时战斗”。

广域机动,生存性强

冷战时期苏联针对美国的堡垒巡航模式,曾考虑使用多枚核武器进行火力覆盖打击。核武器在水面以上爆炸时,其大部分能量被海面反射,对深海潜艇的威胁十分有限。但如果采用水下爆炸的方式,可利用水下核爆冲击波效应,对水中潜艇形成超压,破坏其艇壳。因为水下爆炸时,能量以辐射加热方式使附近的水汽化,形成高温高压的水蒸气球。高压气球的膨胀形成向外传播的冲击波,这种冲击波以极大压强作用在潜艇上。而在冲击波向四周膨胀的同时,膨胀球内部会形成超低压真空,在膨胀球膨胀到一定程度后,水体会反方向向超低压区冲击形成冲击波。这种现象像松开的皮筋振荡一样会反复出现,而且膨胀和收缩形成的正反向冲击波,经过海底反射,还会多次作用在潜艇艇体上,形成叠加效应,对潜艇壳体造成载荷重压。虽然潜艇的壳体是耐压设计的,但在水深压力和冲击波的多重作用下,壳体还是可能破裂。

在1946年比基尼岛的“贝克”核试验现场中可以看到部署了诸多舰船靶标

“贝克”核试验中腾起的烟云。照片中的黑色垂直物体是被掀翻的“阿肯色”号战列舰

但由于潜艇的巡逻区域过于庞大,这种核打击的成本非常高。冷战中,美国研究人员计算,如果对一个苏联的堡垒巡逻区内的核潜艇实施打击,需要用150个10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如果苏联潜艇隐藏在北极冰盖下,既无法侦察到其位置,也无法实施这种覆盖打击。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冷战时期也曾构想像苏联那样利用北极冰盖部署战略核潜艇。实际上随着潜艇技术和潜射导弹射程的提高,战略核潜艇的巡逻区域已经越来越大,也可以越来越接近本土,从而得到本国海、陆、空武装力量的保护,这大大提高了海基战略核力量的生存性。

抵近部署,攻击突然

在战略核潜艇发展初期,利用潜艇的航程弥补导弹射程的不足是海基核力量独特的优势,即使在今天,印度等新兴核武器国家在核力量发展中也都在考虑这一因素。美国海军早期的“北极星”A1、A2、A3及“海神”C3导弹的射程分别只有2200千米、2800千米、4600千米和4630千米,无法从远海打击苏联腹地目标,直到“俄亥俄”级装备了射程达到7400千米的“三叉戟”Ⅰ C4导弹,才初步具备打击莫斯科和乌拉尔山脉工业基地的能力。因此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方向抵近前出苏联国土部署难以避免。虽然以后美国部署的“三叉戟”Ⅱ系列导弹射程达到了11000千米,几乎能从地球任何地方向苏联发动攻击,但将潜艇前出到敌国领土尽可能近的深海海区,可以实施出其不意的攻击,无疑增加了攻击的突然性。

部署机动,攻击灵活

发射升空的“三叉戟”ⅠC4潜射弹道导弹

在公海上自由航行的潜艇,其阵地部署远比陆地灵活,这使其可以从潜在敌对国家周边多个方向选择合适的阵位发动核攻击。例如,美国在“北极星”导弹系统的发展中曾考虑,如果在“北极星”射程2200千米的情况下从大西洋方向攻击苏联首都莫斯科,一是潜艇需要突破波罗的海的反潜防御进入该海区,导弹射程才能覆盖到莫斯科;二是导弹需要突破苏联在列宁格勒附近建设的反导系统,这无疑将大大降低任务完成率。如果将导弹射程增大到4600千米,潜艇就可以从白海这样的地方发射导弹,从而回避列宁格勒反导防御系统的拦截,这促使美国将“北极星”A1型的2200千米射程提高到了A3型的4600千米,进而还发展了射程更远的“三叉戟”系列导弹。此外,由于潜艇平台可以接近敌国领土,因此对导弹射程的要求不需要太高,这就使其可以采用牺牲射程,换取灵活弹道的攻击方式发动攻击。大家知道,弹道导弹的飞行时间取决于导弹飞行距离和所采取的弹道飞行方式,而决定导弹射程的主要因素是关机速度(即主动段的末速度)和射角。在导弹关机速度一定的情况下,按最佳射角发射,导弹的射程最远,导弹按这个射角发射的飞行轨迹,称作最大射程弹道,或称最小能量弹道。而如果潜艇抵近部署,就可以换取导弹的富余能量,从而使导弹能压低射角,这通常称为“压低弹道”。采用这种“压低弹道”飞行方式可大大缩短导弹飞行时间,而且大部分弹道隐藏在反导探测雷达下方,从而缩短了敌方反导预警时间。

分散火力,增强本土安全

陆基导弹在战略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将敌方打击己方核力量的核火力吸引到了国家本土腹地,这也是英国和法国陆续放弃陆基核力量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战略导弹潜艇可以完全摆脱地面设施而独立作战,这就使敌人在对战略核力量實施打击时,可以只针对海上潜艇实施核打击,从而避免了对本国陆上设施的打击,也就避免了陆上人口的附带杀伤。美国今年也有很多放弃陆基核力量的呼声,主要理由就是避免本土成为核打击对象。

美国核武器海上部署事故

部署在舰船和潜艇上的核武器可能会因为事故,带来特有风险。因为舰船和潜艇有可能发生碰撞、着火,甚至沉没,其携带的核武器损坏或丢失,也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虽然美军较重视核武器海上部署的安全性,但由于平台运行的不确定性,导致美军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事故,这也使海上部署方式被广为诟病。

与“肯尼迪”号航母相撞后的“贝尔纳普”号巡洋舰

意外火灾

虽然核武器设计本身考虑了各种防爆、防火等情况,但是携带核武器的飞机和舰艇等平台在运行中可能发生事故,使核武器面临爆炸和火灾的威胁,从而导致核材料泄露污染,甚至引发核爆。1975年11月22日,美军在海上夜训演习中,“肯尼迪”号航母和“贝尔纳普”号巡洋舰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以东的海面上相撞。航母的飞行甲板切入“贝尔纳普”号的上层建筑,造成巡洋舰火灾。巡洋舰失去控制后燃烧了两个半小时。“肯尼迪”号上的美国第6舰队航母打击群指挥官向上级发出“断箭”警报,称“在‘贝尔纳普号上的核武器(V745核导弹弹头)很有可能参与了火灾和爆炸”。所幸的是,大火在距离“贝尔纳普”号核武器舱几米远的地方被扑灭。肇事的“肯尼迪”号也携带有约100枚舰载机使用的核航弹,而航母上的火灾被很快控制。而在此6年前发生类似事故的另一艘航母“企业”号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该航母当时在夏威夷珍珠港西南处巡航时,1架F-4“鬼怪”飞机上的火箭炸穿了油箱,引发了猛烈的大火,导致其它火箭和炸弹爆炸。爆炸异常凶猛,航母的实心钢甲板被撕开了若干个大洞,大火吞没了整艘舰的后部。舰长后来说:“如果火势蔓延到机库甲板(下面),我们就肯定会失去整艘舰。”因为该航母机库甲板下携带有大约100枚核弹和8个核反应堆。在“企业”号航母事故后的1970年11月29日,美国一艘潜艇支援舰在苏格兰的圣湖潜艇基地发生火灾。当时“弗朗西斯”号(SSBN657)和“詹姆斯”号(SSBN645)两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与该支援舰停泊在同一泊位,火势失控达4个小时,造成3人死亡。当时两艘核潜艇共载32枚“北极星”A3导弹和96个核弹头,而且附近的潜艇补给船也载有导弹与核弹头。

海上碰撞

1968年8月9日,在一次战略威慑巡逻中,美国“斯蒂本”号(SSBN632)号潜艇在西班牙南部海岸64千米处与1根水下拖缆剐蹭。当它浮出水面时,又与油轮“希莱迪”号相撞,潜艇的上层建筑和主甲板受损。当时该潜艇载有16枚“北极星”A3型导弹和48个核弹头。此次事故6年后,即1974年11月,“麦迪逊”号(SSBN627)潜艇离开苏格兰圣湖基地时,在北海与1艘苏联潜艇相撞。这次碰撞在“麦迪逊”号艇身上留下了约3米长的擦痕,美军估计与其相撞的是1艘在港外监视的苏联“维克托”级攻击型核潜艇。当时“麦迪逊”号载有16枚“海神”C3弹道导弹和160个核弹头,可能还带有核鱼雷。碰撞后“麦迪逊”号不得不在圣湖基地的干船坞进行为期1周的检查和维修。1993年9月24日,“马里兰”号弹道导弹核潜艇(SSBN738)进行战略威慑巡逻时,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港搁浅。当时这艘潜艇载有24枚导弹,约192个核弹头,事故造成这些核武器长达两天时间失控。

通常,美国战略导弹潜艇巡航时会有1~2艘攻击型核潜艇尾随保护,而这也可能造成意外碰撞。1998年3月19日,美“肯塔基”号战略导弹潜艇(SSBN737)在距离纽约长岛200千米的海面上作业时,被攻击型核潜艇“圣胡安”号(SSN751)撞击。“肯塔基”号的方向舵受损,“圣胡安”号的前压载舱破裂。当时海军为避免舆论压力,不承认“肯塔基”号携带核武器,但实际上该艇当时正在进行其第21次战略威慑巡逻,携带有24枚“三叉戟”ll导弹,估计有192个核弹头。

沉没遗失

冷战中,美苏均发生过由于运载平台事故而导致核武器丢失的情况。据国外不完全统计,冷战几十年来,由于船只、潜艇或飞机的沉没失事,有数十枚核武器在海上丢失。例如,1965年12月5日,在从越南到日本横须贺的行动中,一架载有1枚B43核弹的A-4E飞机从航母2号升降梯翻滚到舰舷外,导致飞机、飞行员和携带的核弹一同沉没到了4940米的深海中,核弹至今仍未找到。美国国防部在1981年才披露这起事故,并称事故发生在距离陆地805千米的地方。但海军文件显示,此次事故实际发生在日本琉球岛链以东约129千米、日本九州岛以南约402千米、冲绳以东约322千米。国防部的声明回避了日本禁止核武器在其境内存在的法律规定。此次事故3年后的1968年5月27日,攻击型核潜艇“天蝎号”(SSN589)在亚速尔群岛西南约644千米的大西洋上因事故沉没,艇上99人全部死亡。这起事故也是直到1981年才得到美国国防部的承认,但其对核事故类型保密。外界认为当时潜艇应该携带有两枚“阿斯特”型核鱼雷,而这两枚核武器至今也未找到。[编辑/山水]

美国“斯蒂本”号潜艇与油轮相撞,潜艇的上层建筑和主甲板受损

美国“天蝎号”潜艇在亚速尔群岛附近发生事故沉没

猜你喜欢

北极星核潜艇核武器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北极星的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吗?
网络黑客比核武器更可怕
南极星和北极星
瑞典智库:全球现有1.63万件核武器
北极星断想
中国核潜艇亮相备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