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海迪·立志书

2021-09-27公晓慧

山东画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李霞张海迪强者

公晓慧

吴运铎来信(节选)

海迪同志:

三日那天的见面,时间虽然很短,你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我很高兴。

昨天,又听到团中央给你的命名,使我更加高兴。这是多么令人羡慕啊!

我觉得,你是无愧于这一光荣称号的。

二月五日《工人日报》一来(编者注:指对张海迪的报道),我就一口气看了两天,很受感动,我的心情是很激动的。

你是党和人民哺育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的优秀代表。尽管你没有上过学,却学习了三四国文字;尽管你的疾病是那样严重,你却坚持不懈地为人民做出了那样多的工作,成了治病救人的人民医生。

我很理解的,要做到和一个健康人能做的同样的工作,你是要付出比他们多得多的劳动的。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

这些天,我时常想,我们的时代,的确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就使得不仅仅是健康的人民,就是残废的人,只要他有一颗强烈的振兴中华的心,就都能为国家作出贡献。青年人更是这样。只要他是尽了自己的力量,那么,即使他的贡献是微不足道的,但他也不愧为“战士”的光荣称号。

我们的年轻人,都有远大的理想,而只有具有远大理想的人,他的精神才永远是充实的。

吴运铎

1983.3

张海迪回信(节选)

敬爱的吴伯伯:

您好!我多么想念您啊!

您在信中说,只有生活的强者,才是幸福的。您还说,一个强者,他必然是困难越大,他拼搏的劲头就越大。并且,他总是能够战胜困难,总是胜利者。这些话,使我想了很久。的确,在有些人看来,我从小就残废了,连学也没上过……因而认为我必定是可怜的,必定是和“不幸福连在一起的”。

可是我呢?我觉得我是幸福的。这倒并不是说我也算是一个生活的强者,不,因为,如果没有我们这样好的党,这样好的国家,这样好的人民,这样好的社会,给我以战胜各种困难的力量……别说是什么“强者”,就是有十次生命也活不下来。这里,我又想起了是在哪一本书里有过这么句话:“不是因为我是人民的伟大儿女,而是我是伟大人民的儿女。”

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但是,我们的国家,还远远没有繁荣富强,困难还很多很多,她需要千千万万强者,才能振兴,才能崛起。可我自己呢?多么微不足道啊!越是想到这些事,我就越觉得我有无穷的力量,应该尽我的力量,为人民做些贡献,才觉得幸福。否则我就只有惭愧。

我还远远不是一个强者,因为在我未来的生活道路上,仍然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在等待着我,要同我较量,要考验我。因此,我只能说,我愿做一个强者。客观因素是有利的,再加上有苏联的保尔和您以及许多年轻人物做我的榜样,我深信我会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吴伯伯,我说的不对的话,您也不会笑话我吧?望多指教。

祝您健康!

海迪

1983年5月6日

影响几代人的“海迪姐姐”

这封信是1983年3月,被誉为当代“中国保尔”的张海迪给战争年代的“中国保尔”吴运铎的回信。

吴运铎的履历可谓“火药味”十足——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车间主任、淮南根据地子弹厂厂长、华中军工处炮弹厂厂长……“火药味”背后,是其累累的伤痕:全身上下布满100余处伤痕;经过了20多次手术,身上还残留着几十块弹片;左手4根手指被炸掉、右腿残疾,左眼几乎失明……1953年,吴运铎写了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当时发行量达到500余万册。

在其众多读者中,有一位高位截瘫的山东姑娘——张海迪。

两人或许都没有想到,若干年后,会相会于北京。

1983年3月,张海迪从山东到北京,作了四场报告。场场报告都强烈地打动着人们的心。“让我们见见她吧,见见她吧!”北京前门东大街的团中央大楼内,工作人员一天不知要接多少这样的电话。一群又一群的年轻人,来到张海迪住的宾馆、作报告的会堂打听她,寻找她。

在北京期间,张海迪有幸见到了吴运铎。她激动地握住吴运铎的手,说出埋藏在心底许久的话:“这些年,我非常感谢您,是您的《把一切献给党》那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力量。”

在京期间,28岁的张海迪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媒体对其进行了铺天盖地的宣传报道,称张海迪为“中国的保尔”“八十年代新雷锋”。

1983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张海迪题词,表彰她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

画报记者率先走近海迪

自1983年起,在大概二三十多年时间里,和各个年龄层的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张海迪一直都被称作“海迪姐姐”。其实,张海迪还有个小名叫玲玲。在全国范围最先报道玲玲故事的,是山东画报社原副总编辑李霞。20世纪80年代初,李霞还是一名年轻的摄影记者,负责聊城地区的报道。早前,李霞就听说过张海迪,了解到她的小名叫玲玲,是一个身体残疾但相当好学的青年。

真正促使李霞走近张海迪,是她去莘县采访的一次经历。当时,李霞住在县城招待所,听到服务员在谈论玲玲的事情:“玲玲发烧住院了,病得不轻。”

李霞决定去认识一下她。到了医院,李霞了解到,张海迪已昏迷了五天五夜。张海迪自5岁患上脊髓血管瘤,腰部以下全部瘫痪,之后也一直病痛不断。那一次住院,是因为她长年大量服用止痛药,而导致的药物中毒进而间歇性呼吸停止。没能见上张海迪,李霞的采访没能进行。

半个月后,在莘县文化馆一排简易平房里,李霞第一次见到张海迪。26 岁的张海迪,坐在床边上,满脸笑容,脸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看上去像一位在读的大学生。

两人年齡相仿,很快就交谈开了。看到床头摆放着一架手风琴,李霞问起:“这是你的琴吗?”“是的。”张海迪说着,就拿起琴弹奏了一首俄罗斯歌曲。在李霞看来,张海迪满脸阳光,精神状态甚至比健全人还要好。

站起来的生活,张海迪只有短短的5年。“5岁后,海迪就开始了艰难的自学过程。她先后学完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阅读了上千种课外书籍,还自学了大学的英语、日语、德语等外语。”李霞说。

1970年,15岁的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到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在那里,她教村里的孩子们读书识字,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病痛。耿其元老人當年因患脑溢血右腿走路不灵便,语言功能丧失。他的儿子推着板车,把他送到了张海迪家。张海迪为他治疗了两年多后,老人竟然会走路了,而且还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李霞采访期间,正逢耿其元带着自家种的萝卜、白菜和绣着“为人民服务”的锦旗来到张海迪家。

翅膀断了,也要让精神飞翔

当时,28 岁的张海迪就成了全国青年的楷模。她自强努力的事迹,成为当时青少年学习的典范,她也成为了改革开放后全国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模范人物之一。

在鲜花、掌声和赞誉的包围中,张海迪面临人生道路上新的抉择。她谢绝了组织上安排的职位,专心的文学创作。

1985年,张海迪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一写就是5年。由于长时间坐轮椅,张海迪身体多处生了褥疮。由于老是用胳膊支撑身体,张海迪的衣袖磨破了一只又一只,肘关节的老茧掉了一层又一层。1990年,《轮椅上的梦》出版后在全国发行。紧接着,张海迪又开始了第二部文学作品《生命的追问》的创作。那本书一开始连续印刷了5次都被征订一空,后来不断加印,最后一共印刷了10次。张海迪感慨道,“作为一名作家,还有什么比读者喜爱你的作品更能让你幸福的呢?”

1991年,张海迪鼻部患上黑色素癌。手术是在没有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实施的,总共缝了40多针。后来,张海迪一边化疗,一边考取了研究生。1993年,她成为中国第一位坐在轮椅上拿到学位的哲学硕士。

尽管病痛时常伴随张海迪,李霞每次见她,总能看到她的笑脸,听到她的笑声。张海迪告诉李霞说,她不愿把痛苦和不愉快的事情带给别人。

在李霞眼中,张海迪是一个爱美、追求美的人。她喜欢时尚的发型、有格调的服饰,平时很注重仪表。为了以最美好一面示人,她坐轮椅时,总是把上身挺得很直,用胳膊担在轮椅两侧以支撑着全身重量。她坐的时间长了,双肘皮肤经常被磨破,留下深深的印痕。

一直在为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做出不懈努力的张海迪,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残疾孩子唱歌,在世界妇女大会上呼吁关爱残疾女童,还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

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张海迪还多次为提高残疾人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水平撰写提案。在2004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她提交的《关于残疾人驾驶汽车的提案》,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2008年11 月,张海迪当选为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肩负起8000万残疾人的重托。

张海迪现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第七届主席团主席,第24届冬奥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党组副书记、执行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委会委员,康复国际主席。2020年9月,她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八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主任。

猜你喜欢

李霞张海迪强者
强者搭桥,弱者筑墙
Mr. “Cool”
祸起不婚闺蜜“共房养老”:真爱降临友情闪退
强者的品质
张海迪:在婚姻里诗意漫步33年
快乐神奇的魔术之旅
张海迪:在婚姻里诗意漫步33年
改变称呼
强者的品质
共青团中央宣传关于深入学习张海迪,开展“当代青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讨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