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素云·平安书
2021-09-27公晓慧
公晓慧
“你能在法卡山英雄部队当兵,是你的福分,我也光荣。你要像英雄那样干出个样子来。家里的事你不要操心,有我顶着!当兵就要当个好兵!”
“爹娘的身体有了好转,地里的庄稼收成很好,妹妹的学习有了长进。家里一切都好,有我在,你放心。”
把家交给了素云,效武心里有了底,便写好遗书,放心当个爆破手。
后来,倪效武考入桂林陆军学院。即将毕业时,他面临着人生重大抉择:一边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一边是山高林密的边防。他很快向组织写了报告:“我决心重返边防,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他把想法告诉了妻子。素云回信说:“艰苦的地方能摔打人,你的选择没有错。”
在家庭面临困难和自己身患重病的情况下,韩素云心里装的是国防建设,想的是让丈夫安心工作。在广西边境的10年时间里,倪效武收到都是平安信。
封封家书报平安。
一封封情深意长的家书,成为丈夫倪效武不断奋斗的动力。
未婚先过门
送郎上战场
“汶上三件宝——棉花、吕剧、好军嫂。”这是曾流传于济宁市汶上县的一句话。这里所说的“好军嫂”,指的就是韩素云。
韩素云,1961年出生在梁山县的一个山村里,在家中排行第三。初中毕业后,她和几个兄弟姐妹帮衬着家里干农活。20岁那年,经亲戚介绍,韩素云认识了邻县——汶上县的倪效武。
1983年10月,广西边防部队到汶上县征兵。倪效武动了念头,但家里是个“乱摊子”:父亲得了慢性阑尾炎,母亲有神经性官能症,老奶奶双目失明瘫痪卧床,哥哥在100多里外的矿上做工很少回家,嫂子体弱干不了重活,弟弟眼睛半盲,双胞胎妹妹尚年幼正在读小学……想到这里,倪效武犹豫不决。“你参军,我也跟着光荣,家里的事、地里的庄稼我来管,你放心走吧。”韩素云的一番话,给倪效武吃了一颗定心丸。
冬日的长风,抽打着雪后的鲁西南大地。韩素云艰难地走向15里地外的倪效武家里。临近村口,韩素云满脑子还是父母铁青的脸和针扎般的责怪:“哪有没过门就住到婆家去的!你不嫌丢人,俺们还怕人戳脊梁呢!”
韩素云在倪家住下,闲言碎语很快塞满了村里——“未婚过门,多少年来在这里还是头一桩。”然而,渐渐地,乡亲们倒羡慕起倪家来了。每天天一亮,韩素云总是先做三碗鸡蛋汤,端给三位老人。每当这时,老人们总说:“你累,也喝碗吧!”但每次,韩素云都摇摇头:“俺年轻,用不着这个……”
倪家那12亩责任田,也全靠韩素云起早贪黑地拾掇着。棉花从种到摘,大半年里要打药。到夏天,韩素云专捡太阳最毒的正午打。虽然这时打药最顶用,但20多公斤重的药桶背在身上,一趟下来,她浑身湿得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在村里,倪家是出了名的穷户。倪效武爹娘住的是年久失修的土坯房,墙也裂了缝。为了攒钱盖房,农忙刚过,韩素云就拉着地排车,挨家挨户地收购玉米、大豆,推销草帽、槐米,起早贪黑,一分一分地赚钱:“收购玉米、大豆卖给粮店,一斤只能赚一二分钱,卖一顶草帽只能赚一毛钱,我不嫌钱少,能赚多少是多少。”听说离家100多公里的苹果园里的苹果价格便宜,整整一个冬天,韩素云和两个要好的姐妹,“吃了晚饭拉着木板车上路,天亮赶到苹果园,装上车就往回赶”。一个来回需要一天两夜,仨姐妹轮流拉车,轮流睡觉。就这样,她们每次可以赚到二三十元钱。
大冬天里,韩素云每次拉苹果回来,头发上都结满冰渣子。那几年,她挣来的钱除了给三位老人抓药治病、补贴家用之外,攒下的4000多块钱,全部用来筹备建房材料。能买一根木料就买一根,能买一包水泥就买一包。新房上梁那一天,全村乡亲都赶来祝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夸韩素云:“没见过姑娘没出嫁就给婆家盖房子的。”
1988年,过门已三年多的韩素云方才与回家探亲的倪效武结婚。新婚刚过,倪效武又回到千里之外的边关。带着一股冲劲,他在部队里表现优异,先后多次获得嘉奖。
宁挑家庭千斤担
不动长城一块砖
1989年3月,奶奶病情恶化。老人弥留之际,想最后看一眼孙子。当时,倪效武马上要參加演习,韩素云怕影响他,去信时只字未提奶奶病危的事。不久,老人过世了,公公婆婆死活要素云拍电报叫效武回来奔丧。韩素云那时已7个月身孕,她“扑通”跪在婆婆面前:“娘,效武回来,奶奶也不能复生。老人家的丧事俺帮着办,您就再依俺一次吧!”婆婆上前把她紧紧揽在怀里,泣不成声地说:“孩子,快起来,娘依了你。”两天后,韩素云腆着大肚子为奶奶送了葬。
两个月后,韩素云生下了一个女孩。正值夏收秋种季节,韩素云刚过满月就下地干活了,收工后还要给婆婆熬药……这一回,她是真的感到难了,给孩子起了名叫“难难”。别人见她忙成这样,劝她:“让效武回来趟,也好有个照应。”她却说:“效武这会儿正在带新兵,总不能让他撂下部队的事回来照顾家吧。”
一天,韩素云做闺女时的女伴马春香来看她。临睡前,韩素云脱下衣裳去洗,马春香说:“这么晚了,明天再洗呗。”韩素云说:“明天还要穿呢。”马春香一惊:“再没衣裳换了?”韩素云脸一红:“等效龙结了婚,空出钱,俺再买……”
弟弟倪效龙小时候出疹子眼睛落下残疾。韩素云住进倪家5年,倪效龙也到了成年的年龄。韩素云一边为弟弟张罗对象,一边拼命做小买卖攒钱。彩礼钱攒够了,但房子还没有着落。
韩素云要把她为倪家盖的两间瓦房让给弟弟当婚房,老人说什么也不同意。“谁让俺是效龙的嫂子来。”韩素云对一再劝她的婆婆说。就这样,韩素云带着刚满周岁的女儿,搬到了邻村的三姨家去住。
冬去春来,在韩素云的操持下,倪家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远在千里之外的倪效武没了后顾之忧,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边防军官:先后15次受嘉奖,并荣立一次二等功。当排长,他带出4个先进排;当教员,他培养了67名训练尖子……
这一切,使韩素云喜上眉梢。趁丈夫回家探亲,她说:“咱给孩子换个名,总不能一辈子都难吧。”效武想了想:“那就叫前前。往前看,再难的日子也会好起来的。”
然而,谁也未曾料想,更难的日子还在等待着他们。
一天清晨,韩素云抱着女儿,踏着露水到麦地里套种棉花。干着干着,她的腿就不听使唤了,一下子摔倒在地里。女儿吓得大哭。
开始,韩素云没放在心上,以为干活干多了。可疼痛有增无减,甚至她时常梦中疼醒。吃些止痛片后,韩素云又让妹妹扶着她下地去了。忙过麦收,又忙过夏种,韩素云到医院一查,惊呆了:她患的是缺血性股骨头坏死!这意味着两条腿将残疾。
全家人急了。公公劝她,婆婆求她:“云啊,再不能瞒着效武了!以往我们都依着你,这回就听俺们一次吧!”韩素云擦擦泪:“效武又不是医生,告诉他,他急,部队上也急……”
妹妹背着嫂子,将病情写信告诉哥哥。
爱心献给爱国人
万众同系爱国情
1993年元旦那天,《羊城晚报》登载了韩素云的事迹。当夜凌晨3点,广州中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袁浩披衣下床,含泪给院党委写报告,请求医院给韩素云优惠治疗:“她的病,是为支撑一个家庭而患下的;她的腿,是為支撑一个军人家庭而瘫痪的……我们也要为这个军人之家尽些微薄之力。”
院长刘震东接到报告立即做了批示:接军嫂前来无偿救治。“有人算了一笔账:治好韩素云的病,至少得10万元”,刘震东说:“为这样的军嫂治病,100万也花。”
赴广州之前,倪效武所在的广西南宁军分区教导队也伸出一双双温暖的手:班长望家顺向行医一辈子的爷爷索求秘方,视药方如命的老人破例把秘方寄来军营;广东东莞籍战士梁永灵向香港的姨妈求援,让她寄来了四瓶德国产的活血化瘀药……挂在部队门口的捐款箱里塞满了官兵以及家属们平日积攒的津贴、工资和零花钱。
在广州,“向军嫂献爱心”的活动最早在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展开,包括刘震东和袁浩在内的医护人员短短几天内就向韩素云捐款1.2万元。广东、山东、广西……千万个与韩素云素昧平生的人纷纷献出爱心。韩素云收到各方捐款达27万元。
1994年1月28日上午,韩素云被推进手术室。袁浩亲自主刀,手术进行了5个小时。韩素云股骨头已坏死三分之二,但手术非常成功。经过239个日日夜夜的精心治疗、精心护理,韩素云终于甩掉双拐、重新站立了起来。经检查,她左腿股骨头术后长合情况很好,右腿股骨头经药物治疗,已不需要开刀。当离别的汽车即将启动时,韩素云牵着女儿突然转过身来,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她对女儿说:“这些都是妈妈的救命恩人,快给恩人们磕头。”
1997年,因为丈夫工作调动,韩素云来到南宁市财政局工作。最初,她只能干一些零活,听说票据管理员岗位招人,就报了名。这对只有初中文化的她来说是一项挑战。当时,财政局正在实行数据化管理,票据管理工作需要和电脑打交道。于是,她加班加点给自己“补课”,在单位里跟着年轻人学,在家里跟着女儿学,一有时间就去认键盘、学打字。经过不断勤奋学习,后来韩素云能独立将每天的进出账记录做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今年已60岁的韩素云,退休后仍然闲不住。每天6点半,她就起来做饭买菜、做家务,还时不时回单位看望同事们。在大家的眼中,她是一枚“开心果”。“我这一辈子,苦日子、好日子都经历了。人经过坎坷,才知道日子的珍贵。”韩素云感慨地说。
(未署名图片由韩素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