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以人的需求为导向 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服务品质
2021-09-27邹劲松
邹劲松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为推进新时代超大城市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要更好聚焦人民这个中心,从人的需求入手,创新理念、拓宽思路,找准城市管理定位,提升管理能力素养,优化管理服务保障,努力推动超大城市治理水平实现新的提升。
一、坚持“三个聚焦”,理清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的目标任务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下,首都城市管理工作必须进一步认清职责使命,找准方向定位,深化统筹协调,着力在“三个聚焦”上明方向、勇担当、有作为。
(一)聚焦“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主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注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九次视察北京,十四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始终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和“怎样建设首都”的重大时代命题展开。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强调,“提升城市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形成适度超前、相互衔接、满足未来需求的功能体系”“要加快形成与世界城市相匹配的城市管理能力,城市管理目标、方法、模式都要现代化”。三年之后,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北京,强调:“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细。”2017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首都城市发展目标。2020年7月、8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先后两次对北京垃圾分类做出重要指示批示。我们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子,就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北京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正确处理好“都”与“城”的关系,坚持首善标准,优化首都功能,做到城市管理服务保障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
(二)聚焦城市精细化管理“三治五化”要求
2019年1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制定印发《关于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意见》(京发〔2019〕1号),提出了“三治五化”的总体要求,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提升市民满意度作为城市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精治共治法治要求,推动城市管理法治化、标准化、智能化、专业化、社会化,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使之与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城市管理精细化的部署要求,统筹推进落实,力争到 2022年,全市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精治共治法治保持在较高水平,城市管理领域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市民对城市管理的滿意度明显提高。
(三)聚焦新版城市总规确定的城市管理目标任务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 细 规 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 细 规 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对首都城市管理工作进行了系统规划,明确了具体目标,提出了主要任务,概括为:一是打造国际一流的首都城市环境,落实“四个服务”要求,保障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高效开展工作,展示国家首都形象。二是营造古朴整洁有序的人居环境,让街巷胡同成为有绿荫处、有鸟鸣声、有老北京味儿的清净、舒适的公共空间。三是建造时尚靓丽大气的市容景观,以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为切入点,实施市容环境整治和景观建设,让人们更好地看城市、看山水、看历史、看风景。四是构建能力充足的垃圾处理体系,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有效衔接,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五是推进卫生无害的公共厕所建设,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六是提供清洁环保的气热供应保障,宜气则气,宜电则电,提高清洁供暖比重。七是建立多源多向的能源保障体系,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构建多元化优质能源体系。八是建设布局科学的综合管廊体系,到2035年达到450公里左右。中心城区规划形成“一轴、两环、多点、多片区”的布局,其他地区以重点功能区为先导规划建设综合管廊。九是健全综合高效的管理体制机制,从精治、共治、法治、创新体制机制入手,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促进城市运行高效有序。十是建成三级联动的城市网格体系,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多渠道、便捷化、集成化信息服务管理体系。十一是提升城市运行安全保障能力,降低城市脆弱度,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全、更放心。十二是营造良好的城市管理工作氛围,畅通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渠道,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管理格局,提高多元共治水平。这是各级政府和部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必须坚定不移抓在手上的重点工作任务。
作者深入市城管执法局调研 图片来自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网站
二、坚持“五个立足”,对标实现人的需求,优化城市服务管理
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城市管理的核心要义,就是要让城市的发展服务于人的需求和发展,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将城市管理划分为“四个需求、一个支撑”来理解和实施,从而实现全领域、全过程、全时段的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
(一)立足生存需求优化管理
生存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也是人在城市生活中最基本、最起码的需要。城市管理就是要抓好市政、能源、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像北京这样一个拥有2189 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要做好市政公用、能源供给和环境卫生等事关人的生存需要保障,是城市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任务。比如:全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2.3万吨/天,科学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实现产生量和处理量的总量平衡,以及区域之间、不同方式之间的动态平衡。目前,焚烧能力基本够用,但布局不够均衡,相对于“原生垃圾零填埋”的目标要求还有差距。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处理能力相对不足。要紧抓“十四五”战略机遇和发展规划,率先把基础设施建设好,全面梳理项目清单,逐一落实责任,明确时间节点,争取早日开工建设,补齐设施短板。
(二)立足安全需求优化管理
生存需求满足后,安全需求成为人的第二需要。城市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能源供给侧安全、公共安全和城市运行安全。一是能源供给侧安全。北京是典型的资源消费型城市,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60% 以上的电力来自域外,50%以上的天然气来自境外,年用气量超过东京、纽约,仅次于莫斯科,位居世界第二。“气荒”现象在冬季高峰期较为严重。2020 年,全市用电量1140亿千瓦时,天然气供应量184.7 亿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应量31.8万吨,供热总面积8.95亿平方米。目前,电力供应相对有保障,天然气供应相对紧张,中心城区供热主网压力较大,能源供应压力较大。二是公共安全,重点指电气热等地下管线安全。全市地下管线总长度22.86 万公里,井盖类设施348.81 万套,百公里地下管线年事故数量为0.38起,较2019年下降43.76%,较2014年(2.09起)下降82%。每一次事故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同时,极端天气明显增多,对市政设施安全运行带来严峻挑战。今年以来的郑州市内涝灾害、北京市海淀区局部暴雨事件等再次为城市安全敲响了警钟。雨后多发易发的城区内涝积水,部分地区通讯、供电、供水中断等问题,反映出城市韧性不足。三是城市运行安全。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是城市管理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必须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深入开展隐患排查、风险点排查,摸清隐患底数,找准风险点,制定分级分类防控措施。抓好液化石油气管理,加快推进液化气、天然气器具更换,多在增强城市韧性、增大安全系数上下真功夫、出实招。
(三)立足品质需求优化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对城市生活品质的需求也不断提升,主要包括干净、整洁、有序、美观。一是干净。深入开展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提升,注重抓好常态管理,巩固治理成果,防止脏乱反弹。居住小区要以垃圾分类为载体,解决垃圾满冒、清运不及时问题,助力社区环境改善。农村环境要加强公厕改造,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促进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二是整洁。围绕架空线入地、箱体“三化”、多杆合一、护栏优化撤除等工作,认真总结经验,逐步延伸拓展。开展城市街道市容环境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加快整改完善,加大管理力度。加强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推动城市部件减量化、集约化设置,有機摆放,保持清朗的城市空间。三是有序。加大城管执法力度,保障城市环境秩序,抓好违章建设、无照游商、占道经营等治理,让城市变得更加有序。四是美观。用好城市美学,强化景观布置,加强户外广告、牌匾、标语宣传品设置管理,做到规划引领,资源配置公平。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市容景观设计、街区风貌管控要符合地域特点,符合城市定位,符合历史文化传承,符合大众审美。
(四)立足自我实现需求优化管理
人的最高需求就是自我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始终是做好城市工作的基本方针。每个人都需要有存在感、参与感、获得感。抓好城市治理,就要调动大多数人的力量和积极性,变“独舞”为“集体舞”,共同推动城市管理水平提升。比如垃圾分类,之所以能够取得阶段成效,就在于市民参与、自主分类、准确投放。再如12345 市民服务热线是市民参与的重要渠道,强调接诉即办,就是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形成行政管理与社会治理、党员干部与市民群众的良性互动。
(五)立足科技支撑优化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抓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将“两张网”建设作为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的“牛鼻子”工程。要推动城市管理方法、模式创新,就要用好科技力量,强化科技赋能。要细分网格单元,细化城市治理的颗粒度,推进城市感知体系建设,通过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汇聚各层、各级、各类资源要素,构建城市管理大数据平台,提高数据采集、分析、研判、预警、处置的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事件处置效能。要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联动、政企协同、社会参与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
三、坚持“四个锻造”,打造一支能力素质过硬的城市管理服务队伍
2021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党员干部要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实事求是、担当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提升政治修养、专业素养、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城市管理服务队伍。
(一)锻造政治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这既是对做好北京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做好首都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根本遵循和首位要求。讲政治不能光说在嘴上,更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中,要旗帜鲜明讲政治,用政治担当的高标准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要始终站稳政治立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提高把握大局大势、应对风险挑战、推进各项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锻造专业素养
城市管理千头万绪,行业门类较多,必须做到专业精敬,了解行业的“前世今生”,把握行业的发展规律。北京城市管理构建形成了“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多部门共同履行城市管理职责”的格局,抓好城市管理,既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共同的职责,也是城市管理部门的主责主业,要有谋划行业发展的能力,也要有解决当下问题的能力。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从行业、专业、属地需要出发,学习掌握精细化管理、垃圾分类、城市美学、能源运行、韧性城市建设、智慧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基层社会治理、法制化建设等方面的专业內容,努力成为分管领域的行家里手。
(三)锻造综合素质
要强化通识教育,加强经济、文化、社会、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做到视野开阔,融会贯通。一要增强经济素养。要懂一点财政金融知识,政府任何一个决策都要考虑经济上的可行性。要懂得量入为出,控制成本,提升绩效。要注意在不增加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与企业开展合作。二要增强历史文化素养。多学一点历史,尊重历史、敬畏历史,在城市风貌保护、城市更新、环境整治等工作中,特别是老城更新,力争修旧如旧,最大限度保留传统文化,留住历史的记忆,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自信展现出来,将北京特有的历史文化风貌传承好、发扬好。三要增强社会素养。善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治理,不仅要会“独唱”,还要会组织“大合唱”,让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形成全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四要增强法律素养。树立法治思维,带头学法、用法和守法,学会用价值观处理法律冲突,用法治精神、法治原理处理新生问题。
(四)锻造协调艺术
一要眼界开阔,统筹兼顾。既要准确把握党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也要了解群众诉求,让管理更接地气,创造性地落实好决策部署。城市管理委是综合部门,既要当好主角,也要当好配角。当主角时要牵好头,系统思考问题,抓好统筹协调,组织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配角时要积极配合,建言献策,服务服从大局。还要借助首都资源优势,强化高端智库、专家团队的智囊作用,辅助科学决策。二要敢于担当,狠抓落实。要有“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的胸襟,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敢于担当,既能站得出来、冲得上去,还要管得好、打得赢。要敢于较真碰硬,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一茬接着一茬干,做好做实每件事情,积小胜为大胜。面对矛盾,特别是历史遗留问题,不躲着走、绕着走,要攻坚克难,一个一个问题去解决。三要平战结合,攻守兼备。既要抓好常态化管理,也要抓好应急性管理,两个方面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要总结重大活动服务保障经验,形成规范。要注重平战结合,按照“常态运行抓标准、重大保障抓服务”的原则统筹抓好落实,不断提升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优美城市环境和良好城市运行保障。
(压题图片:北京市朝阳区国贸桥摄影:赵雅丹)
(责任编辑: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