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野下大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策略初探
2021-09-27韩珍
韩珍
摘 要: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面向全国高校正式发布,将课程思政列入高校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多项研究表明一些思政元素与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密切正相关。本研究以实证数据为支撑,从学习情境、学习兴趣、学习目标、自我效能感、自我实现五个方面探讨课程思政如何提升大学生学习动力。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生;学习动力;策略
新时代对大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然而大量研究数据显示,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甚至缺乏必要的动力。从国家层面到学校层面,层层高度重视的课程思政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力这一问题,便成为我们积极探究、努力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顾名思义,“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过程中。这一过程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正如著名哲学家冯契提出的“化理性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基于此,课程思政是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行、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或能力。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可以定义为把思政作为主要概念,以通常所说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通识教育,以及所有专业课程构成的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思政教育。
二、学习动力
李洪玉在《学习动力》中指出,“学习动力在非智力因素结构中占据核心地位,这一内部动力将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其朝向某一目标进行,是其他非智力因素,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前提和基础”。
00后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主力军,其学习是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多项研究均显示,大学生由于性别、专业、年级等的不同,在学习动力方面并未出现显著差异,但是目前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却是个非常普遍、需要重点关注的现象。该现象主要表现为大学生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在玩手机、和同学聊天甚至睡觉。有人针对高校大学生发放了900份调查问卷,调研发现,只有13.33%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不缺乏学习动力,86.67%的大学生则不同程度地缺乏学习动力,有3.33%的大學生表示完全丧失了学习动力。
三、课程思政提升学习动力的策略
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学习内部动力的主要来源有提升自我知识与能力,为了自己长期的发展,不甘落后于人,对学习活动或学科内容感兴趣,奉献祖国,等等。课程思政可以通过强化这些来源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课程思政为学习动力的提升提供全方位的情境支持
社会心理学家在特定的情境中研究个体或者群体的行为时发现,规范社会角色能够成为情境影响的主要来源,群体能够对个体造成强大的从众压力,即使群体显然是错误的时候也是如此。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趁机不断渗透。功利主义、“学习无用论”等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不断渗透和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形成了错误的学习观和人生观。与此同时,随着自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网红、网络小说、网络游戏、短视频等随处可见,与学习相比,这些更容易让00后大学生获得即时快乐。在这种不良情境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受从众效应影响,加入了这一队伍。然而,观看娱乐小视频、玩网络游戏等会占据大学生很多课下时间,甚至是课上时间。这将分散大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长期以来会导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庸俗化。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使各类课程,如大学语文、专业课程、素质文化类课程等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专业知识的显性教育和思政育人的隐性教育相统一,最终构建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因此,需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所有课程教育之中,融入高校课程教学和实践的各个环节,将德育融入日常的教与学,实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最终形成“课课有思政,处处有思政”的大环境。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通常会根据社会情境的要求来改变自己的行为,这为0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供了积极向上的情境基础。
与此同时,课程思政创建的积极情境减少或者根除了部分学生受不良价值观影响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弱化的现象。例如,教师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平等、公正等理念在每门课程中展现,给学生营造平等、公平的学习、生活氛围。这一氛围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社会主导的现实的价值取向是公平公正的,可以消除部分大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产生的消极心态,让其意识到平等是社会的大环境,有付出才有收获,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梦想。这一思政元素既可以降低甚至消除社会不良因素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负面影响,又可以提升其学习动力。
(二)课程思政帮助大学生提升学习兴趣,萌发学习动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虽然表示想要好好学习,但无法对学习提起兴趣。强烈的学习兴趣能够促使大学生产生积极探索、主动求知的学习精神。因此,学习兴趣的浓厚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动力趋向。
课程思政可以增加知识点背后的科学故事,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学科产生兴趣,提升对专业的认可度;课程思政可以增加学科领域中我国近几十年的发展状况及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让他们产生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进步的积极性和渴求感。这种积极性与渴求感会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习动力。
(三)课程思政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确定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
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只有短期小目标。因此,明确自身学习需求,确立自身学习目标并督促自己完成学习目标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当务之急。
社会发展学说指出,当个体发展到青少年阶段,其主要面临的自我意识任务是自我同一性的冲突,需要通过新的榜样人物来检验自我。在寻找榜样的过程中,偶像崇拜产生了。因此,偶像崇拜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自然进行的必要过程。课程思政将学科历史人物、名人故事融入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学科偶像、专业偶像,让大学生的偶像从影视明星转到在自己所学专业、学科领域里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巨匠、杰出人物身上。这些巨匠身上除了高深的学术造诣,还有强大的人格魅力,为大学生在面临自我同一性冲突的情况下寻找榜样提供选择对象。这一榜样的确定为大学生明确终身追求目标提供了方向,有了自己追寻的目标,学习动力随之被激发。课程思政中涉及的学科、专业领域里的著名人物、专业人物与大学生的专业贴合度更高,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自己的学习榜样,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
在课程思政过程中,教师通过开展偶像、榜样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尽快找到努力的方向,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大学生在所学专业方面可以树立自己的专业偶像,多了解和接触专业领域里的榜样人物,促使自己在学习上进步,做好专业学习的规划。我国的杰出人才(如屠呦呦、程开甲、黄旭华等)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英雄人物(如杜富国、刘传健、张玉滚等)应该作为主流的榜样人物被新时代的大学生认知和崇拜。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等颁授仪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感动中国人物等报道都应该被新时代的大学生熟知和学习。这些可以引领大学生积极创新,争做时代弄潮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实现自我价值努力奋斗。
(四)课程思政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强化学习动力
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境中从事某种行为并且最终取得自己所预期的结果的能力。对于大学生学习而言,自我效能感体现在其产生想法并做出学习的行为,以及最终获得学习方面成就的能力,它的强与弱影响着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形成。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且由于学习信心充足,相应地会产生更强的学习动力。从大一至大四,大学生随着年龄增长,知识层面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自我效能感也会随之提升。但目前部分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仍然不足。一份针对94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将激励学习动力效果差归因于自我信心不足,可见自我效能感在影响大学生行为选择的同时,还影响着其努力程度和坚持程度,对大学生的学习具有重大影响。
调查数据显示,崇拜不同偶像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F=5.60,P<0.001),其中崇拜著名人物的被试者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在课程思政中,各学科全方位、全过程地引入学科巨匠、杰出人物,为大学生以著名人物为偶像提供强大的基础,进而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提供条件。
课程思政改革要求我们从各相关领域出发,结合实际,让祖国未来的栋梁树立“四个自信”。例如: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中国文化特色、理解中国文化精髓、树立文化自信,进而帮助大学生提升其在文化素养方面的自信心与自我效能感;在医学课程中,讲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普通大学生在家乡参与志愿服务的故事,让大学生产生强烈共鸣与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可以强化大学生的学习意志,进而强化学习动力。
(五)课程思政帮助大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学习动力提升,维持效应的产生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的人类最高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搜索引擎也更加便利,这些新技术在给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部分大学生的懒惰性和依懒性滋生,使其变得被动、浮躁、懒惰。00后大学生进入大学生活后,失去了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与监督,很容易失去对梦想的追求。课程思政过程中的思政元素,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政治认同、文化素养、家国情怀等”,作为隐形指导者会不断激发大学生的梦想。因此,在课程思政中,教师通过讲述专业课程领域内的著名人物、特殊贡献者等背后的成长故事,让大学生在了解故事的过程中激发自身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让大学生认识到前辈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经过努力实现梦想,自己在和平优越的环境下更应该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价值。大学生在这样的激励之下才能不断维持并强化自身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梁暹.关于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30).
[2]李洪玉,何一粟.学习动力[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3]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05-28).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
t20200603_462437.html.
[4]代梦.大学生偶像崇拜、自我效能感与归属感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20.
[5]李白.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教育激励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20.
[6]马川.“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基于近兩万名2018级大一学生的数据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9(3).
责编:红 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