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飞航事业成功的红色基因密码
2021-09-27窦茂莲
窦茂莲
1921年红船扬帆,百年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历经波澜壮阔,恰是风华正茂。1961年逐梦起航,中国的飞航事业在党的领导下,砥砺奋进,归来仍是少年。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从一艘小小红船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而伴随党和人民的期待和关注,中国飞航事业秉承红色精神底色和红色文化基因,从试验保障院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飞航导弹研制生产基地,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一座巍峨高峰。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姓党,红色是中国飞航最鲜亮的底色。三院从诞生之日起,就天然烙印着姓党为党的纯粹属性,肩负着强军报国的责任使命。作为航天强国建设和国防武器装备建设的主力军,姓党为党始终是飞航人的本色,红色基因始终是飞航事业的根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告诫全党同志“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一再叮嘱“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飞航事业的发展足迹,正是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伐坚定前行。今天,我们继续用红色基因的神奇法宝构建飞航人的精神图腾,引领飞航事业保持一往无前的动力,团结奋斗的内力,开新图强的定力,坚守初心,砥砺前行,朝着“十四五”擘画的宏伟蓝图奋发进取。
回望初心寻溯飞航事业的红色根脉
飞航事业的红色基因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中走来,随着新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创立在北京丰台云岗落地生根。
1957年12月9日,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我军第一个综合性的导弹专业培训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教导大队在北京长辛店外的云岗正式成立(又称长辛店炮兵教导大队)。12月24日,两枚P-2型地地训练弹导弹,以及一个营的主要技术装备运抵炮兵教导大队驻地——也就是今天三院西大院的所在地。云岗,成为中国最早拥有导弹的地方,新中国火箭和导弹事业的大幕也由此拉开。
新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起步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其他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指引下,先后启动了地地导弹、地空导弹的研制工作。不久,第三个弹种——岸舰导弹的仿制工作也提上了日程。1960年4月,组建了海防导弹总体设计部(设在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开始进行“544”反舰导弹的仿制工作。
1961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三分院”正式成立,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六三八部队,航天三院由此诞生。
从此,一批批从军队、军事院校、大中专院校、军工厂层层选拔而来的革命战士从祖国四面八方赶来,红色基因与军队的优良作风在这里碰撞交融,忠诚的信仰与坚定的信念在这里汇聚交织。“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那时就已成为祖国和人民对飞航人的要求,也是飞航人心底最坚定的信仰和信念。
精神的伟力,总能带来心灵的震撼。革命精神伴随着飞航人的奋斗征程,在时间的坐标上形成了红色的精神底色。
党旗所向,就是飞航人奋斗的方向。中国飞航前进的每一步都是填补空白的脚步,踏上的每条路都是拓荒之路。经过六十年的艰苦创业、艰辛探索、接续奋斗、创新发展,从最初的仿制改型到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飞航导弹技术已经实现由“跟跑者”向“并跑者”和“领跑者”的转变。如今,这块曾经荒无人烟的小山岗,已经绿树成荫,栋梁之木云集。这里已经是我国原创技术的策源地,是科学家的沃土,企业家的摇篮和大国工匠的胜地。
一批戌马生涯、久经考验,后又为航天事业铺路创业的老同志,一套服务基层、忠于职守、作风扎实、肯干实事的管理体系,一种忠诚祖国、不计名利、献身事业、迎难而上的科研精神,这是三院从艰苦初创时期、继承下来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飞航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终极密码。
与时俱进探寻事业腾飞的精神滋养
中国航天人在不同时代铸就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与党的十八大以来铸就的新时代北斗精神、探月精神一道,形成了推动中国飞航文化创新发展最基本、最源流、最持久的精神力量。
1997年1月,三院党委提出“团结奋进,负重拼搏,科学求实,敢为一流”的“海鹰精神”(后改為“飞航精神”),成为“航天三大精神”的生动体现。可以说,“飞航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与红色基因的时代表达,是我们党和国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飞航事业持续发展的思想支撑、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
奋起在百废待兴的艰难起点,爱国忠诚的革命精神回荡在老一辈飞航人的共同誓言里:“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上不能告诉父母,下不能告诉妻儿。”“‘活在三分院,死在云岗村,埋在八宝山。要为祖国国防尖端事业奋斗终生,心甘情愿做一辈子无名英雄。”他们在旧飞机场风沙飞扬的帐篷里风餐露宿,用废纸打浆再生的“马粪纸”做记录,经过五年多的奋战,完成了上游一号仿制任务,并建成了海防导弹第一个生产基地。
钻研在自立自强的路上,创业精神书写在云岗后山上一个荒草蔓生的大土坑里:那是自行研发的多用途反舰导弹“鹰击八号”的试车台。在研制试验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科研试验人员采用“土办法”,在山坡上清出一块空地、挖个土坑,把发动机尾喷口冲上埋在坑里,进行了史无前例的主发动机热试车。
崛起在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飞航人锐意进取、奋发有为,苦干巧干,自立自强,成就了名扬世界的“中国飞鱼”;成功研制陆基巡航导弹,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具备巡航导弹独立研发能力的国家;由三院研制生产的五型导弹武器装备盛装亮相2009年国庆阅兵,向世界宣告我国自主研发飞航导弹武器实现了新的飞跃和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飞航人继续追梦在强国强军的伟大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三院落地生根、日渐茁壮,引领飞航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有了新时代的内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飞航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武器装备生产交付和售后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升级转型,改革创新、破局开路,推动中国飞航的航船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航程。
新中国飞航事业秉承强军报国使命,为维护国家统一、建设强大国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什么都不说,祖国知道我”“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这是飞航人的心声,也承载着一代代飞航人的信仰与初心。
永立潮头 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把航天精神、飞航精神弘扬好,把肩负的强军使命和国家责任完成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三院党委书记史新兴在三院党史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上的讲话,明确了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和践行航天精神、飞航精神的具体要求。
通过拉条挂账、细化分解,三院在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中重点增加了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飞航事业发展、航天精神与飞航精神传承等方面的学习要求。三院党委领导带头学习备课,将党的百年奋斗歷史、宝贵经验、科学理论与三院工作实际和飞航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紧密结合讲授专题党课,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姓党为党始终是飞航事业的本色,加强对“科技强军、航天报国”这一神圣使命的内心认同。
创新方式方法,为党史学习教育注入航天特色。拍摄制作《中国飞航》系列纪录片——《海鹰起飞》《鹰击长空》《长剑震天》,讲述了飞航导弹史上跨越跨代发展的历史。利用航天红色资源,发挥三院党员教育基地、三院网上党校的作用,组织参观军博导弹馆,发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教导大队等重要航天精神教育基地资源开展线上线下体验教学;开展“飞航党史知识闯关”网络直播答题活动,在党史知识答题中融入航天知识、飞航知识,吸引两万余人次参加;结合建院百年,征集飞航红色记忆和入党故事,制作“追忆梁守院士”清明特辑专题片在央视播出,开展线上线下航天前辈和英烈祭扫,在追思中学习老一辈航天人的爱国情怀和优良品质:汇编航天院士、专家和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航天楷模故事,整理和弘扬他们身上体现的爱国奋斗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不断积蓄奋进前行的精神动能。
突出学用结合,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推动飞航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院党政主要领导通过专题党课、工作调研、座谈、会议讲话等各种形式,反复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对航天事业和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将三院的发展深深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大局,真正将当时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政治立场、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效的政策举措、显著的工作成效。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三院将继续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坚持把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飞航精神与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相融合;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深刻认识三院在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过程中肩负的重要任务,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以更加坚定的信仰信念、更加高尚的理想情怀、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为国铸剑保和平,用航天技术和产品造福人民,不断推动飞航事业高质量发展,共同努力把建设世界一流飞航技术研究院的蓝图变为现实,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