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同财政“十个聚焦”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1-09-27大同市财政局

山西财税 2021年8期
关键词:建设

■大同市财政局

一、聚焦政策红利,加快抓好财政增收节支工作

一是努力抓好收入工作。支持税务部门做好税收组织工作,挖掘增收潜力,确保应收尽收;支持自然资源部门加大矿业权出让收益征缴力度,加强对欠缴两权价款的征缴;督促PPP项目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及时入库。二是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严把预算支出关口,坚决把一般性支出压下来。对于资金使用绩效不高的项目坚决砍掉,对预算执行进度慢的项目资金到期收回,切实把财政资源用在紧要处。三是兜牢“三保”底线。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进一步落实“三保”预算事中监控机制,及时掌握财政运行状况,及时调度资金,确保全市基层财政平稳运行。四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紧盯国家政策出台趋向,把准争取中央和省支持的切入点和发力点,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和申报,推动更多重点项目纳入“十四五”规划大盘子。

二、聚焦“六新”突破,加快培育一流创新生态

一是弘扬创新文化。要继续传承创新有为的文化传统,广泛挖掘深蹲基层、深耕企业、深钻技术的创新典型,大力表彰各行各业特别是在“六新”突破方面的创新能手,鼓励突破新技术,鼓励研发新产品,鼓励培育新业态,鼓励引进“六新”项目。二是集聚创新人才。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聚焦经济转型和“六新”突破,拿出专项资金建设专家库、智囊库、人才库,广泛集聚具有较强战略思维能力、市场研判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的领军型经营管理人才。三是拓宽创新路径。积极推动跨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合作,共建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离岸创新孵化基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大同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增强科技成果承接转化的金融支撑能力,以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四是培育创新主体。充分发挥科创园和中科院热物理研究所大同分所等平台作用,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实现“从有到强”“从强到专”的跃升。鼓励大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六新”攻关,推动企业与各类创新主体融通创新。支持大同大学建设重点学科、协同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三、聚焦培育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深入贯彻省委非均衡发展战略和换道领跑战略,大力实施“1+4+6”产业振兴工程,以晋能控股集团为龙头,做实做强千亿级综合能源供应链,强力推进煤炭绿色智能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充分发挥好能源产业“稳定器”作用。强力培育和引进新能源产业集群、数字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集群、通用航空产业集群、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羊毛纺织产业集群8大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推行链长制,加快优化大同产业结构。

四、聚焦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是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准确把握“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超常规举措向常态化帮扶转变,阶段性攻坚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确保农民持久受益。二是大力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建设农业特色种养基地,全面创建大同黄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大同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培育引进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推进黄花、黄芪、药茶、北肉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建设。三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资源要素,畅通市场主体进入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乡村产业振兴项目,努力让空间变资源、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村民变股东,促进小农户与发展现代农业相衔接。积极探索实施“三位一体”综合改革,努力构建以绿色供应链为主导、生产为基础、金融为支撑的综合协同服务新机制。四是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五、聚焦文旅融合,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

一是加强文化遗产和资源保护。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云冈石窟研究保护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一体推进云冈石窟保护和云冈学研究,大力支持云冈研究院抓好云冈石窟考古调查,全面加强“云冈学”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云冈学国际影响力。二是加快文化旅游资源融合。坚持古为今用、城为业用,整合、理顺、优化古城管理体制机制,盘活古城资源资产,推进古城项目建设,提升资源利用效益;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快长城1号旅游公路建设,完善“城景通、景景通”旅游交通体系;统筹推进恒山5A级景区、各县区4A级景区、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工作;积极培育引进大型旅游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工业遗产游、民俗体验游、休闲康养游、研学度假游,培育大同文化旅游新品牌。三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高品质运营五大场馆,培育和引进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主体和影视公司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运营,构建书香墨香和艺术生活相融的城市“文化会客厅”。加强对内对外文化交流,弘扬新时代文化主旋律,提升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价值导向功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久深入人心。

六、聚焦融入新格局,加快构筑改革开放新高地

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进减税降费。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促进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深化转变财政资金支持方式,从补建设向奖效益、补企业向补平台转变,提高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创新投融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深入推进PPP项目规范发展,引导和撬动更多民间投资活力,推动转型项目建设。用好大同能源产业发展、黄花产业发展等各类基金,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项目建设;二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进京同合作,精准把握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实施跨区域发展战略,立足大同与北京区域相近、地缘相接、高铁互通的优势,抢抓首都城市功能疏解机遇,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和“首都1.5小时”经济圈,全力建设资源优势互补、要素有序流动、区域协同创新、产业联动发展的合作创新实践区,借势首都,振兴大同。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大同竞相集聚,实现互惠共赢、利益共享。三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大力争取和安排使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重点支持我市转型发展重大项目。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入落实省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30条”“20条”等政策。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加快全市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缓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七、聚焦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一是强化城市规划引领。立足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进一步完善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规划、行动规划、项目策划,科学谋划空间整体布局,特别是要做好自然资源保护、国土空间规划和利用工作,最大限度盘活土地资源,确保规划跟上时代发展,真正发挥引领作用。做好城市愿景展示工作,生动呈现大同的美好未来。二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完善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科学布局雨水调蓄设施,增强道路绿化带雨水消纳功能。三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构建标准化的城市基础信息编码体系,建立全系统、全领域、全覆盖的服务终端,加快实现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民生领域智能化服务“一键通办”,努力建设全国一流的“智慧城市”。

八、聚焦践行“两山理论”,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一是提升空气质量。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淘汰国三及以下营运类柴油货车,城市公交、出租、环卫等新增和更新车辆全部采用新能源车。全年优良天数比例确保达到85%以上的目标。二是抓好流域治理。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桑干河、大清河流域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统筹实施“五水综改”。推动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强化对重点涉水企业的监测监管,加大沿河企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确保国省考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三是加强国土绿化。坚持生态与生计相结合、增收与增绿相结合,有序推进国土绿化彩化财化行动。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12.6万亩、草种繁育基地建设600亩、草原修复项目3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治12万亩。深入推进浑源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生态修复观光样板区。四是推动绿色低碳。做大做强绿色建筑企业,今年新开工项目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28%。按照“吃干榨尽”的循环经济模式,加快大同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生活,适时全面禁塑,杜绝白色污染。

九、聚焦民生改善,加快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一是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有效保障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继续实施“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实现“一证在手,一条富路铺就”的目标。二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30所普惠性幼儿园;推进教育建设PPP项目、古城2所小学、市实验小学2所分校、大同六中分校等学校建设项目,推进学校布局优化全覆盖;加强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实现“一县一重点、县县有龙头”;培育10所信息化特色示范校、5所数字校园,筹建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统筹职业教育资源。三是加快健康大同建设。推进5G+智慧医疗发展,加快建设市五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1个全国基层和10个省级名中医工作室,创建三星级以上卫生室350所。大力加强体育场所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筹办第十六届省运会,努力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四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实施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完善长租房政策,规范住房租赁市场,改造城镇棚户区2262套,改造老旧小区88个、7562套;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互联网+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加大对孤儿、农村留守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爱保护力度,确保他们生活无忧。

十、聚焦安全和发展,稳步推进现代财税体制改革进程

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持续深化拓展“三零”创建工作,有效防范各类风险。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建立健全立体化、数字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树牢安全红线底线意识,层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从财政职能作用来看,稳步推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提升预算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动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有序开展存量政府债务再融资工作,逐步降低债务风险水平。加强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加强内控报告编制审核和检查力度,提升财务监管水平。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及时修枝剪叶、补钙壮骨。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抓实人才培养锻炼,激励财政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确保资金、干部“双安全”。

猜你喜欢

建设
走好关键“五步” 加强自身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抓好“五化”建设 促进代表履职
规范组织建设强化为民服务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四个推进”建设平安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