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基于河南工学院2020级790名学生的SCL-90分析
2021-09-27孙明月
闵 强,孙明月
(1.河南工学院 团委,河南 新乡 453003;2.新乡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0 引言
2020年5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的艰苦努力,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新冠疫情在国内得到有效控制后,人们的生活逐渐恢复了正常,但是疫情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并未结束。在经历了半年多居家学习后,各高校的学子们在当年秋季纷纷回到了久违的校园,重启正常的大学生活。但由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目前,仍有很多高校采取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方式,规定大学生不得随意出入校园,每天要健康打卡,校内外各项活动的举办也受到一定影响。这些都易使在校大学生的心态发生微妙变化,从而给学校的安全稳定带来隐患。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不间断地关注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其心理监护,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在校大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供精准有效的心理服务,对于现阶段高校的平稳运行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心理现状的调查,了解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大学生心理特征及不同人口学状态下的差异,为高校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河南工学院2020级在校大学生中随机抽样选取1188人进行问卷调查,在剔除作答时间在120秒以下的问卷后,790人的问卷有效。其中,男生455人,占57.59%;女生335人,占42.41%。这790名测试对象的性别、专业(1)为方便统计,本文中的“专业”分类参照各专业录取时的文理科分类。、生源地(2)为方便统计,本文中的“生源地”分类标准为城市及县区的生源归为城市、乡镇及农村的生源归为乡镇。构成情况见表1。所有测试对象均为自愿参加。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https://www.wjx.cn)”网站进行。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通过该表对测试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主要包括性别、专业、生源地等社会人口学资料。
1.2.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此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惧、敌对、偏执、精神病性、饮食睡眠等10个因子,是国际通用的标准化心理测试量表,量表的信效度良好[1]。SCL-90采用5点计分法,其中,任一个项目分大于等于2分,即表明测试对象在该项目中“有症状”。
表1 790名测试对象性别、专业、生源地构成情况
1.3 研究方法
运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内比较,并结合描述性统计进行差异性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2.1 790名大学新生总体检出率和阳性因子检出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有49名测试对象的SCL-90总分大于160,总检出率为6.2%。表3为10个因子的阳性检出率按照从高到低的排列次序。
表2 总体检出率情况
2.2 测试对象SCL-90各因子均分与全国大学生组常模[2]的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2020级790名大学生的各因子均与全国常模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且各项目均分均低于全国大学生组常模,表明测试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
2.3 不同性别测试对象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
表5显示了不同性别的测试对象在各因子中的表现差异。可以看出,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在焦虑因子上有差异(P<0.05),在躯体化、抑郁、饮食睡眠等因子得分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恐怖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上则未检测出差异。男生各因子得分均低于或等于女生,说明男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生,这和秦喆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3]。
表3 SCL-90各因子阳性率检出情况
表4 测试对象各项目均分与全国大学生组常模比较
表5 测试对象SCL-90各因子得分情况的性别间比较
2.4 不同专业测试对象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
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测试对象在焦虑因子上存在差异(P<0.05),在人际敏感、精神病性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在躯体化、抑郁、敌对、恐怖、偏执、饮食睡眠等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在强迫症状因子上未检测出差异。从各因子的得分可以看出,理工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文科学生。
表6 测试对象SCL-90各因子得分情况的专业间比较
2.5 不同生源地测试对象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
从表7可以看出,来自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人际敏感因子上存在差异(P<0.05),在焦虑、恐怖等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在总均分和躯体化、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饮食睡眠等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从各因子的得分情况看,来自乡镇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城市的学生。
表7 测试对象SCL-90各因子得分情况的生源地间比较
3 分析讨论
3.1 测试对象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各因子检出率不均
本次调查的总体检出率与同类研究得出的结果相比明显偏低。如江瑞辰、李安民在2020年对安徽省的两所本科院校在校生调查的时点检出率为19.07%[4],秦喆等在2016年对广东农工商职业学院大学生调查的时点检出率为14.7%[3],封雪霏等在2017年对广东某高校调查的时点检出率为11.35%[5],穆兰英等在2020年对青海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调查的时点检出率为8.3%[6]。总体而言,河南工学院2020级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良好,总体检出率也比往年偏低。分析认为,该群体得益于居家隔离、线上授课等措施,受疫情影响较小;同时,经过高考检验,心理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与此同时,学校按照疫情防控需要,在迎接新生入校时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为新生营造了像家一般的氛围,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调查结果显示,各因子检出率不均,其中,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及抑郁因子的检出率最高。分析认为,强迫症状与个体完美主义的性格倾向有关,人际敏感反映了个体社交问题,抑郁表现出情绪低落、思维和行为的缓慢程度。以上三个因子的相对高检出率,表明了2020级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业成就压力,并且还在适应全新的作息时间和人际交往圈。
3.2 不同群体测试对象之间的心理状况存在差异
3.2.1 不同性别测试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不同性别测试对象之间的对比发现,女生与男生在躯体化、抑郁、恐怖、饮食睡眠等因子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女生在所有因子的得分上均大于等于男生,说明河南工学院2020级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一般来说,女生更加关注自身的内心体验,情绪情感更加丰富和细腻,对于消极情绪的体验更为深刻;而男生则更加偏向理性思维,情绪情感更加粗线条,且压力调节释放的途径更加多元化。因此,相对于女生来说,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好。
3.2.2 不同专业测试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
由于河南工学院是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院校,因此,调查样本中理工科学生的比例超过85%。通过对比发现,文科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低于理工科专业学生,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后者,且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饮食睡眠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分析认为,文科专业的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也更加敏感和情绪化,同时女生所占比例也更高;理工科专业学生的思维更加理性,思考问题的逻辑性更强,且男生人数更多。因此,本文认为调查结果如实反映了不同专业的心理健康水平。
3.2.3 不同生源地测试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次生源地调查分为城市和乡镇两类,其中来自乡镇的大学生占比接近69%,符合河南工学院生源分布的大致规律。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城市生源的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乡镇生源学生,这与一些类似研究的结果不相符[7,8]。分析认为,来自城市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承受了更大的学业压力,这使得城市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仍会因为学业和前途产生较大压力和紧迫感;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城乡的家庭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许多来自乡镇的学生不再因为经济条件差而产生自卑心理,在日常消费中已经和城市生源无异,而家庭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能够促进个体心理的积极发展,减少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的发生。
4 对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从调查结果看,河南工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由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且本次调查未涉及其他年级,不具有全局性,因此,需充分认识到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完善高校“积极预防、及时干预、精准疏导”的总体工作格局。
4.1 构建有效心理预防体系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在对疫情防控或其他突发事件进行整体部署时,应将心理预防体系前移,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上下联动的心理预防体系。首先,要完善顶层设计,协调好校内各相关部门,共同承担起构建心理预防体系的任务,同频共振、同向前行,通过“线连线”(热线电话)、“键对键”(微信、QQ群)、“面对面”(视频会议)的心理疏导平台,突破时空阻隔,在心理疏导和教育引导中实现“零距离”[9];其次,要大力宣传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在不同场合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向广大学生推送防疫和心理健康常识,使学生主动调适心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提升“心理免疫力”;第三,要完善心理网络管理系统建设,凝聚心理预防合力,构筑防范心理危机的防火墙,强化“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网络体系,精确掌握学生动态,研判潜在风险。
4.2 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人或群体进行干预,使之通过发挥自身潜能,恢复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高校应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危机的心理干预机制,重点开展针对不同情景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模式和实践的研究,防患于未然。其次,通过团体辅导、心理讲座、专题教育等方式,加强学生应对负性事件技巧的训练,帮助学生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第三,重点关注因疫情防控需要而缺少心理支持的个体,包括被隔离留观的学生、来自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的学生或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等,对重点关注对象建档立卡,定人、定点、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主动干预,帮助其度过心理危机[10]。此外,学校还应将重点关注群体的在校情况及时向家长反馈,与专业的医疗机构密切配合,妥善做好各项应急措施。
4.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综合现有调查结果及以往研究成果,同一院校内的大学生因其性别、专业、生源地等因素的不同,可导致心理健康状况的明显差异。因此,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学校在面对不同类型大学生时应考虑其特点和需求,为其提供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服务。一方面,校内的心理咨询机构应积极总结居家隔离期间的线上咨询经验,在复学后进一步发挥线上咨询、电话咨询灵活度高和保密性好的优势,为想要匿名咨询的学生提供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服务。另一方面,可指导部分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大学生建立“朋辈咨询”团队,为周围的同学朋友提供心理支持。朋辈咨询是弥补专业咨询力量不足的有效形式,虽不能完全代替专业的心理咨询,但是大学生在接受有经验的朋辈咨询员帮助的过程中,双方都有可能从中受益;而且,朋辈咨询不仅可以有效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还可以延伸到大学生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各方面[11],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补充。
5 结语
本次研究调查分析了河南工学院2020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但未进行纵向比较,下一步还需要将其他年级列入调查范围,以便更加全面地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此同时,后续还需加强数据的动态监测,对检出阳性因子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深入分析其产生阳性结果的原因,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