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务善:从津市走出来的建党先驱
2021-09-27黄旭峰
★ 黄旭峰
(作者系中共津市市委书记)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先后在上海和嘉兴举行,与会的13人代表了当时全国50多名党员。在这50多名党员中,就包括1920年10月在北京加入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朱务善。朱务善这位从“九澧门户”走出来的建党先驱,是我党早期的重要骨干。作为津市第一位中共党员,由于种种原因,朱务善的感人事迹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与宣传。“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的重要指示坚定了我们要挖掘好、宣传好朱务善的感人事迹,打造好朱务善这张红色名片的信心。
朱务善,这个地道的津市人有着红色的传奇人生。1896年,朱务善出生于津市生产街的一个书香家庭,从小就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是爱读屈原行吟沅澧时所写的作品,被其中的爱国情怀深深感动。因父亲去世早,家道中落,朱务善中学毕业后便辍学在家,街坊四邻不忍心这个“很会读书”的孩子失去深造的机会,给他筹集了一笔学费。1919年春,朱务善只身踏上了北上求学的道路。如火如荼的五四运动,各种先进思想潮流的冲击,唤醒了朱务善的爱国救国之心,他选择进入北京大学学习,从而结识了一大批进步人士,开始了他的革命之路。
空中看津城
朱务善(资料图)
他,是李大钊的亲密战友。在北京大学,朱务善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良师益友——李大钊(字守常),并在他的引导下,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经验。用朱务善自己的话说:“我认识守常先生是1920年春,到1925年出国前,我们几乎朝夕未离。”朱务善与李大钊既是师生又是战友。他曾满怀深情地写过一篇《回忆守常同志》的文章,用以纪念李大钊牺牲30周年。后来,他积极支持并参与中共北京市委组织的《李大钊传》的资料征集及编纂工作。1979年,朱务善去世8年后,《李大钊传》正式出版,书中有10多处提到朱务善或是引用了朱务善的回忆。
他,是北大学运的积极分子。1919年9月,在北大校园,朱务善加入了最先由邓中夏发起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积极热情地投身于讲演活动,并接任邓中夏总务干事一职,负责讲演团日常工作。之后,他被推选为北京大学学生会主席、北京学校联合会主席。在李大钊的指导下,他与邓中夏、罗章龙、刘仁静等人一起,组织革命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创办进步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
他,是中共早期的党员。1920年10月,朱务善经李大钊、邓中夏介绍,由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成员转为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大浪淘沙,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50多名党员,仅有极少数走到了最后,如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等人,朱务善也是其中之一。
他,是我党早期的重要骨干。1922年,朱务善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积极从事青年工作。在北京蒙藏学校宣传时,他还培养了一些少数民族骨干,其中有乌兰夫、奎壁、多寿、刘锡五等一批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骨干,为少数民族地区早期建党作出了积极贡献。1924年,党中央组建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李大钊任负责人,朱务善担任执行委员会委员。这时,党派朱务善到《民报》任中文版“国内新闻”和“经济副刊”编辑,他冒着风险连载了列宁的《帝国主义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后阶段》等著作。
他,是工人运动的先行者。朱务善以平民教育讲演团负责人身份,积极参加工运活动,与工人结下了很深的革命情谊。为了开展工人运动,他积极参加长辛店工人俱乐部的定期讲演,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去,发动工人起来革命。1923年2月7日,震惊全国的二七惨案发生,朱务善与北京女师大学生缪伯英一道,代表北京学生赴武汉声援工人罢工,痛斥反动军阀的暴行,支持京汉铁路工人的正义斗争,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他,是请求出兵北伐和出席国民会议的代表。第一次国共合作之际,朱务善积极执行党的政策,以北京学生代表身份赴广州,两次面见孙中山,请求出兵北伐,得到了孙中山的赞许和鼓励,完成了南行的使命。1924年,孙中山采纳中共“召开国民会议”的建议,来到北京。1925年1月,以共产党为领导的国民会议促进会正式成立,朱务善、顾孟余任总务股主任。在国民会议促进会的组织下,历时一个半月的国民会议在北京顺利举行,朱务善以北京代表身份出席了这次会议。中共中央把参会代表中的中共党员集中起来,成立了党组,朱务善任党组书记。除了指导和保证国民会议的顺利召开外,朱务善还积极开展党的组织活动。就是在这次会上,朱务善根据中共中央的授意,介绍大会代表中的早期海员工会著名领袖苏兆征入党。
他,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1925年北大毕业后,朱务善受党的委派前往苏联孙逸仙(中山)大学学习和工作。1926年,他改名为伯·易·欧西皮夫,由中共党员转为苏共党员。1927年8月,共产国际(第三国际)指派他到列宁格勒军政大学学习。1937年,受“基洛夫遇刺案”牵连,他蒙冤流放于乌赫塔城。1954年,他被平反昭雪,无罪释放,回到莫斯科。1955年春,朱务善重新申请加入苏共,成为预备党员。此时,年近花甲的朱务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要回国,回到中国,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朱务善终于在1955年回到了祖国怀抱。朱务善在苏联工作、学习了30个春秋,其中经历了长达17年的监禁和流放生活。在这期间,他承受了莫大的痛苦,但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对工作一以贯之积极负责。他为苏联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为增进中苏两国人民的革命友谊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澧水二桥
朱务善回国后,1956年4月27日,经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部(以下简称“中组部”)批准,恢复他中国共产党党籍。同年,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委员,科学出版社副社长、党委委员、领导小组成员等,以极大热情投入科技编译出版工作,对促进科技出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文革”期间,朱务善受到冲击,遭受了迫害。他对自己的一生作了“无悔”的定论。他向亲属说:“每想起李大钊先生,我一生足矣。”1971年6月,朱务善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5岁。
1978年,组织上为朱务善彻底平反,恢复了名誉,落实了政策,并为他举行了追悼仪式。中组部在他的悼词中这样写道:“朱务善同志是我党创建时期的老党员之一,为党、为人民、为共产主义奋斗了一生。特别是在党的‘一大’至‘四大’时期,他坚定地服从党的决议,积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党在那一时期所涉及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他几乎都有参加,而且做出了一定成绩。”悼词充分肯定了他毕生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奉献精神。朱务善去世后,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这是迄今为止,津市唯一享有此待遇的人。
朱务善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今天我们宣传建党先驱朱务善,就是要学习他青年时代,领导开展社会活动和青年活动,坚决反抗北洋军阀统治,体现出的强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学习他旅苏期间,不计蒙冤流放的磨难,积极参加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增进中苏两国人民的革命友谊,体现出的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学习他晚年回国,虽遭坎坷,不夺其志,以极大的热情孜孜以求新中国科技出版事业发展,体现出的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2020年10月16日,中共津市市委、津市市人民政府在朱务善纪念厅举行了纪念建党先驱朱务善同志诞辰124周年和铜像安放仪式。朱务善铜像落户津市,是津市市委、市政府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关于“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安放的是革命先辈的赤诚初心,昭示的是后继者的时代使命。
津市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红色历史文化的挖掘,充分利用红色教育阵地,把红色基因宣传好、传承好、发扬好,从朱务善等革命先辈的崇高风范中、从党的光辉历程中吸取砥砺前行的力量,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英雄的津市人民将继承和发扬朱务善的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砥砺奋斗,共同开创津市美好的未来,奋力谱写澧水流域现代化中心城市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