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人将领袁国平

2021-09-27何漂

湘潮(上半月) 2021年9期
关键词:革命家皖南新四军

★何漂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擅长写诗的大有人在,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等,他们的许多诗篇脍炙人口、广为传颂。他们把光辉的战斗业绩谱写成壮丽的革命史诗,以雄奇的诗章记录峥嵘岁月。在革命家诗人队伍中,有一个卓越的政工将领,他就是袁国平。

袁国平原名袁裕,字醉涵,曾用笔名“最寒”。他于1906年5月26日出生,宝庆(今邵阳市)东路范家山镇(今属邵东市)人。1925年10月,袁国平考入黄埔军校四期,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长征结束后,袁国平历任西北红军大学政委、抗日红军大学第二分校政委等职,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干部。七七事变后,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袁国平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

袁国平从小聪明好学。因家境贫寒,他刚读完小学就辍学在家,帮助哥哥弹棉花以维持生计。1922年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湖南一师”)在宝庆招收4名公费生,袁国平前往报考,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他就读湖南一师后,在徐特立、田汉等教师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推举为湖南一师的学生代表,当选湖南省学联执行委员。袁国平从小酷爱文学,是湖南一师文学研究会的会员,得到国文教员田汉的赏识。田汉之后在上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袁国平1925年1月毕业后应田汉之邀去上海参加南国社的工作。南国社被反动政府查封后,袁国平决心投笔从戎。1925年10月,广州黄埔军校来上海招生,袁国平报考后被录取,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第三大队学习。在黄埔军校,他积极参加共产党组织的学生活动。这年年底,袁国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6年7月,袁国平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任国民革命军左翼宣传队第四队队长,随军北伐。在途经湖南澧县时,他连夜赶写话剧《万县血》,揭露当时英帝国主义在四川万县屠杀中国人民的血腥罪行,用以激励军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1930年,他撰写两篇题为《怎样巩固湖南的苏维埃政权》和《扩大红军》的社论,分别刊登在7月30日和8月4日的《红军日报》上。他在红军总政治部出版的《红星报》上发表过许多关于战时政治工作的通讯、报道和论文,如《太阳嶂战斗》《在浴血的广昌战斗中》《高虎脑战斗的政治工作》《现时战斗中的政治工作》等。

诗言志,歌咏言。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无论处于什么环境,袁国平都诗兴盎然。他把革命家的豪情壮志,把战斗者的勇往直前,都写进自己的诗词。他还将诗词与政工工作有机结合,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诗词作品中展现出来的坚定信仰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是对革命文化内涵的诠释。作为革命家,袁国平是诗人革命家;作为诗人,袁国平是革命家诗人。

1938 年袁国平在皖南云岭(从左至右:陈毅、项英、袁国平、李一氓、朱克靖、粟裕、叶挺)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流传甚广,史诗般地再现了万里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胜利后,袁国平写了一首长征诗,用以和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袁国平的长征诗是这样写的:“万里长征有何难?中原百战也等闲。驰骋潇湘翻浊浪,纵横云贵等弹丸。金沙大渡征云暖,草地雪山杀气寒。最喜腊子口外月,夜辞茫荒笑开颜。”袁国平的这首诗意境雄浑,作为和诗,它和毛泽东的原作一样,描绘了长征途中的许多宏大场面,鲜明地表现了红军的崇高和伟大。

袁国平作为革命家诗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用诗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1937年秋,驻甘肃的国民党军队派出一个高级军官参观团前来陇东,其中有袁国平的黄埔老同学。袁国平当时担任中共陇东特委书记兼八路军驻陇办事处主任,他想正好可以利用这次机会向老同学宣传中共中央关于联合国民党共同抗日的政策。袁国平出面接待黄埔同学,赋诗两首以赠。诗如下:“三年同学十年仇,百战纠缠一战休。差幸干戈化玉帛,愿从风雨济同舟。”“逐鹿中原为国是,十年征战听人评。相逢休话阋墙事,莫使神州任陆沉。”

袁国平是出色的政治工作者。新四军成立之初,毛泽东就亲自点他的将让他当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还称赞他“政治开展,经验亦多”。1938年4月,袁国平正式就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由于经常要即席讲话,袁国平练就了出口成章的本领。他的好口才与政治工作相得益彰,在新四军中有口皆碑。在军直和第三支队排以上干部抗战誓师动员大会上,袁国平即席讲话,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场的老战士李岩60多年后回忆说:“各种发言、报告,听了好多,但是从来没有听到像袁主任这样的演说,口才这么好,声音这么洪亮,很有煽动性,听起来特别受鼓舞。”袁国平文采飞扬、才思敏捷,他编写的《新四军政治工作十讲》等,被定为指战员的必修政治课本,印发全军。此外,他还编辑出版了《苏联红军政治工作选辑》一书。

顶着“诗人”头衔的袁国平,逐渐被大家所熟知所认同。他不仅自己搞好了创作,还成为部队文艺战线上的“指导员”。新四军政委项英委托他主持并参与了新四军军歌的创作,作曲家何士德后来回忆说:“在军歌谱曲的过程中,对我有启发的主要是袁国平主任。”威武雄壮、大气磅礴的《新四军军歌》就这样诞生了。在袁国平的指导下,新四军的文艺战士创作出了一批反映并为现实斗争服务的作品,先后创作和演出《繁昌之战》《魔窟》《中华儿女》等剧以及《新四军之歌》《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之歌》等歌曲。为了做好新四军宣传教育工作,袁国平还倡导创办了有200多人参加的战地服务团,下设抗敌剧社、宣传队、创作队和民运队等。他们除了在军队和人民群众中演出外,还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到敌后抗日游击队作战地慰问演出。袁国平还先后两次召开文艺创作和演出座谈会,发表了《抗战中的艺术观》的讲话,较好地解决了部队文艺创作中的认识和实践问题。

袁国平作为诗人革命家,其诗自然有史诗性质。在诗学方面,他不仅擅长传统的旧体诗词,也善于写新体诗歌。1940年年底的一天,新四军军部撤离皖南云岭前夕,袁国平给作曲家任光送来了一首诗《别了,皖南》,请任光谱曲。袁国平对任光说:“新四军是1937年成立的,在皖南已整整3年了,同志们对皖南都很有感情,新四军即将北渡长江,得给同志们打打气,以振作精神,到江北敌后开辟新的根据地。”听了这番话,任光很受感动,接过作品便全力投入创作。几天后,《别了,皖南》终于完成。“前进号响,大家准备好,子弹上膛,刺刀出鞘。目标,扬子江头,淮河新道。哪个来拦路,哪个被打倒。冲过重重叠叠的封锁,冲击日本的穴巢。我们一定胜利,我们一定到达目标。”这首荡气回肠的《别了,皖南》是袁国平的代表性作品,歌颂了新四军的斗志,犹如冲锋号,给人以极大的鼓舞。然而,皖南事变的发生,使《别了,皖南》成了一首悲壮的战歌。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袁国平在突围中身中4弹,重伤难行。战士们看到血泊中的袁国平,纷纷前来解救。此时,枪弹无情,眼见一个个战士倒下,袁国平痛在心底。为不连累战友,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向自己射出最后一颗子弹,自杀殉国。他用生命践诺了“如果我们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的誓言。“从戎黄埔军校,首义南昌,发展红军丰功在。纵横湘鄂赣边,抗敌江南,坚持革命壮志存。”这是袁国平壮烈牺牲后,王首道为他作的挽联。这位多才多艺的儒将烈士,这位出色的诗人政工将领,就以《别了,皖南》当自己的生命绝唱,也成为祭奠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将士的壮歌。

猜你喜欢

革命家皖南新四军
张 勤
袁国平:以为民情怀打造“铁的新四军”
新四军华中抗战
新四军统战纪念馆隆重开馆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皖南印象》
《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出版
华裔女性传奇:美国革命家陈玉平
向党旗宣誓
黄山石潭现唯美壮观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