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缅怀永远的“铁军”
2021-09-27田雄胡剑芳万青柏
本社记者 田雄 胡剑芳 万青柏
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的咸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以铜鼓为代表的商周青铜文化,有以赤壁之战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有以向阳湖文化名人村为代表的名人文化……咸宁还是闻名全国的桂花之乡、温泉之城,享有“香城泉都”美誉。
同时,在中共党史、抗战史上,咸宁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是北伐战争的转折点,革命战争时期叶挺独立团在这里杀出一条血路,直捣武汉,这就是著名的汀泗桥、贺胜桥战役,参战部队被称之为“铁军”。
实际上,自1925年咸宁成立第一个党支部——通山县镇南中学党支部开始,咸宁就成为武装斗争的红色沃土: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鄂南秋收暴动的中心,是湘鄂赣苏区的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在这里打响了鄂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第一枪;解放战争时期,这里的党组织坚持地下活动,为迎接解放大军南下作出了巨大贡献。
>>陈列于北伐汀泗桥战役纪念馆中的“铁军”纪念碑 田雄摄
在咸宁革命历史上,一个个伟岸的身躯同样可歌可泣:罗荣桓的革命生涯起步于咸宁;湘鄂赣省委书记陈寿昌牺牲于咸宁;慷慨赴死、曾任鄂南特委书记的何功伟也是咸宁的子弟;共和国第一任监察部部长钱瑛出生、成长于咸宁……据统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咸宁有十余万人英勇捐躯,还有彭德怀、李先念、黄克诚、王首道、王震、张体学等革命先辈,都曾在咸宁留下战斗的足迹。
“铁军”在汀泗桥战役中铸就
“汀泗桥三面临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不久前,记者在位于咸宁市咸安区汀泗桥镇的北伐汀泗桥战役纪念馆参观时,陪同讲解的该镇政府工作人员这样向记者介绍。
彼时,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分三路从广州誓师北伐。北伐军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直系军阀吴佩孚节节败退,其在湖南吃了败仗,溃退至粤汉铁路线上的一个小镇——咸宁的“南大门”汀泗桥及咸宁县城、贺胜桥一带,企图利用有利地形,调重兵与国民革命军决一死战。
据介绍,在担负主攻咸宁任务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中,共产党员占有较大比例,而下属的叶挺独立团(新四军的前身,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新四军领导人,杰出的军事家)更是第一支由共产党直接领导,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组成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建有党支部,团直属队和营、连均建有党小组,这在当时的军事组织中绝无仅有。彼时,已经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叶挺曾对部下说:“我们是人民的武装,又是北伐的先锋。我们不但代表广东革命军,而且代表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8月25日,叶挺独立团作为先遣队进占蒲圻(今咸宁赤壁市)中伙铺车站,切断了驻湘吴军沿粤汉铁路北撤之路。吴佩孚急忙纠集2.6 万余顽敌重点驻守汀泗桥。此时正逢秋汛,汀泗桥三面环水,东南靠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8月27日凌晨2 时,叶挺独立团以当地农协会员为向导,从吴军背后发起攻击,吴军全线开始动摇。吴军腹背受击,沿铁路向咸宁方向溃退。叶挺独立团乘胜追击,攻占了咸宁县城(今咸宁市中心城区)。8月28日上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全部抵达咸宁(今咸安),后继续向吴佩孚亲自督战的贺胜桥展开进攻,吴军最终溃退,吴佩孚乘专列仓皇逃往武昌。汀泗桥、贺胜桥战役大捷,叶挺独立团因此获得“铁军”称号,叶挺被称之为“北伐名将”。
为了纪念这一重大战役及在战役中牺牲的烈士,1929年,国民革命政府在当年的战场遗址修建了烈士墓、纪念碑和纪念亭等,以示纪念。
史料记载,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之后,北伐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上,为了占领武昌,于同年9月至10月与守城的反动军阀展开了一场为期41 天的围城苦战,攻城主力第4 军先遣队叶挺独立团血染武昌城。“光荣北伐,武昌城下,我们是铁的新四军……”一首《新四军军歌》唱出了“铁军”的血性和英雄气概。
据上述汀泗桥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全国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对汀泗桥战役遗址进行了修缮,并派专人看护,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于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陵园门前,还竖起了高高的一块碑,上面刻着叶剑英题写的“北伐先锋”四个大字。“为纪念北伐战争65 周年、70 周年和75 周年,咸宁市邮政局于1991年、1996年、2001年分别刻制纪念邮戳各一枚,发行纪念封一张,邮戳和纪念封分别以汀泗桥和纪念碑为主图案,以纪念、宣传汀泗桥战役和遗址。”他说。
>>今年春节后,大批游客来北伐汀泗桥战役纪念馆进行党史学习教育。 咸安区委宣传部供图
记者从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纪念馆还了解到,此纪念馆在2006年兴建,2009年5月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记者看到,该纪念馆是一幢典型的明清风格建筑,面积1560 平方米,整个纪念馆分上中下三层,井井有条。纪念馆展厅图文并茂,分为“北伐风云”“汀泗鏖战”“名将风范”“业绩永存”四部分。其中,在“汀泗鏖战”部分,记者看到大量历史图片、革命文物和文字资料,再现了当年双方交战争夺主阵地塔垴山时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的激烈场面。
回顾叶挺率领的这支“铁军”曲折而光辉的历史,记者深切感受到,正是由于其植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中,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与群众建立起鱼水之情,才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与此同时,“铁军”面对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仍抱着战则必胜的信念不畏牺牲,迎难而上,表现出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气概,被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军人所继承。同时,这是“铁军”留给咸宁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留给当代军人和政法人的宝贵财富。
咸安:峥嵘岁月英雄辈出
“在咸宁,特别是在我们咸安区的不同历史阶段,都出现过重要的党史人物,发生过重大的党史事件。除了汀泗桥战役发生在咸安外,还有许多咸安籍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为咸安、咸宁乃至全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咸宁市咸安区档案馆副馆长钱虹在“咸安红色记忆”展览大厅向记者介绍说。
咸安区即为过去的咸宁县,是现在咸宁市的主城区。在展览大厅,在钱虹的介绍下,记者从一张张珍贵的图片上,仿佛看到了百年咸安的峥嵘岁月。这些史料,再现了咸宁籍共产党人带领当地人民群众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
“在‘五四’运动影响下,咸安一批批先进青年先后走出咸宁,去武汉等地求学。他们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学习马列主义,成为咸宁革命的先行者和党组织的创建人,钱亦石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当时咸宁县的第一位共产党员。”钱虹介绍说。
>>建于1247年南宋淳佑年间的汀泗古廊桥 咸安区委宣传部供图
记者了解到,1889年出生于书香家庭的钱亦石,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理论家、国际问题专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曾就读于武昌高等师范(武汉大学前身)博物科,后到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任教;1924年4月,经董必武、陈潭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北伐国民革命军攻占武汉后,他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共产党党团书记,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三常委之一,兼宣传部长、省党务干部学校校长。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钱亦石被国民党反动派列入通缉名单,被迫东渡日本,后与董必武同赴苏联学习。1930年12月,钱亦石回国后留居上海,从事翻译工作,同时还在上海法政大学和暨南大学任教,讲解中国历史和现实问题,被称为“红色教授”。1934年开始,他先后主编或参与编辑《世界知识》《新中华》《中华公论》《辞海》《中国的一日》等杂志或书籍。这期间,钱亦石还和周扬、阳翰笙、夏衍等领导了上海文化界党的秘密组织工作,与邹韬奋等人组织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他还是进步青年钱瑛、何功伟、冼星海、杨应彬等人的导师。
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后,周恩来亲自点名由钱亦石任第十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少将队长。战地服务队由学识渊博的教育家、理论家、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过考验的青年作家、诗人、戏剧家等组成。1937年9月下旬,钱亦石率队奔赴前线,出入枪林弹雨,支援抗战。他因操劳过度,致染疟疾,但仍战斗不息,后转伤寒,始入战地医院就医。浦东陷落后,钱亦石乔装脱围,转入上海仁济医院治疗,不幸于1938年1月29日在沪逝世,享年49 岁。
像钱亦石一样出自咸安,为咸宁党史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还有聂洪钧。1925年7月10月,聂洪钧经彭湃、罗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3月省农协遭军阀破坏,他被捕入狱,后经董必武、钱亦石营救获释。1926年7月被派往咸宁,以省农协驻鄂南特派员身份进行革命活动、策应北伐;后组建成立中共咸宁特别支部,建立农民自卫队2000 余人,有力地支援与配合了北伐军攻打汀泗桥、贺胜桥的战役。
大革命失败后,聂洪钧任中共鄂南区委书记,1927年4月组织成立了鄂南农民革命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鄂南秋收暴动前夕,他被派往苏联学习。聂洪钧回国后,被中共中央派往鄂北地区从事根据地的恢复重建工作,后又被派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等地担任要职。抗战时期,聂洪钧多是从事统战工作,担任过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统战部部长,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和军事部书记、统战部部长等职;1945年7月任湘鄂赣边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解放战争时期,聂洪钧历任中共长江区委书记、中原军区鄂东军分区政委。1946年8月任东北局财经办事处处长兼东北粮食总局局长,为恢复和发展东北根据地的经济、保障东北部队的粮食供给作出了贡献。解放后,1949年5月,聂洪钧相继担任过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省委常委,中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兼粮食局局长,国务院粮食部副部长等职,1966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61 岁。
在咸宁众多革命先辈中,还有一位女中豪杰钱瑛。钱瑛是钱亦石的侄女。在钱亦石等人的影响下,钱瑛于1927年5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重大革命斗争。1931年,钱瑛被派往湖北洪湖苏区工作。不久,她加入根据地领导班子,任湖北潜江县委书记,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反渔霸、抗洪水”,建立游击队,保卫革命胜利果实。著名歌剧《洪湖赤卫队》,再现了当年钱瑛领导下的游击队在洪湖地区保家卫国的历史场景。
后来,钱瑛和其他共产党人在湖北红安的七里坪举办党训班,培养我党的优秀干部。1940年后,她调中共中央南方局,任驻川东特委代表、西南工委书记,后又相继任中共中央重庆局、上海局、南京局组织部部长,协助周恩来、董必武领导整个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地下工作。武汉解放后,时年46 岁的钱瑛被任命为华中局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干部南下后,华中局改为中南局,钱瑛任中南局常委、组织部部长,并兼任中南妇委书记、妇联主任、纪委副书记、军政委员、人事部部长等要职。1953年年初,钱瑛奉调到中央工作。先后担任中共中央纪检副书记兼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监察委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部长、党组书记,内务部部长、党组书记,并兼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直到“文革”开始。1973年7月26日深夜,遭受迫害的钱瑛含冤去世,终年70 岁。1978年3月23日,党中央为钱瑛彻底平反昭雪。她的骨灰移至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盒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安放骨灰仪式由邓颖超同志主持,廖承志讲话。“钱瑛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是我党一位有威望的女干部。”这是党和人民对钱瑛一生的评价。
>>中共咸宁县特别支部旧址 咸安区委宣传部供图
“除了钱亦石、聂洪钧、钱瑛等咸安籍革命先辈外,还有打响咸宁武装抗日第一枪的鄂西特委书记何功伟、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生死考验的红军第一代航空学员吴茂林、鄂南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兼中共咸宁县委书记的钱远镜、带领游击队屡获战功的咸宁县委委员兼军事部部长钱定松等,都是我们咸安人民的英雄。”钱虹这样向记者介绍。
通山: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诞生地
在咸宁寻找红色印记,通山县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地方。因为这里是全国十三大老苏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彭德怀、何长工等十几位革命元老在这里浴血奋战;咸宁第一个党支部在通山县镇南中学成立;中共组建的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诞生在通山……
通山县史志研究中心公开史料记载,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在湖南领导了“平江起义”,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简称红五军)。7月底,红五军撤离平江县城,转战于湖南的平江、浏阳和江西的万载、修水、铜鼓,湖北的通山、通城一带,进行游击战争。各地农村纷纷发动群众打土豪劣绅分田地,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权,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也由此创立。
同年9月上旬,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主力从江西进入通山县境内的鄂南道教胜地——九宫山休整。鄂南秋收暴动时,中共通山县委曾动员人民积粮至此,领导农军与“清剿”的敌人战斗月余,为通山人民革命历史写下光辉的一页。
彭德怀来到九宫山的消息很快传遍山上山下几十个村庄,当地的党组织把当地地下党员、农会会员与农民自卫队员造好名册,由村里的老人引路,青壮年挑着物资,翻山越岭来慰问红军,向红军反映九宫山一带的革命斗争情况,要求部队派人去恢复党组织,恢复农会,重建自卫武装,领导群众革命。彭德怀、滕代远接受当地群众要求,在九宫山召开党委会议,决定部队在九宫山休整期间,组织几支战斗小分队帮助地方工作。
在红军帮助下,九宫山一带建立了九宫山党小组和九宫山赤色自卫队。彭德怀根据群众反映的情况,派兵消灭横石民团,民团团长吴东成仓皇逃往县城,九宫山人民群众扬眉吐气。当地群众向红军检举揭发倚仗土豪劣绅权势欺压山中百姓、暗藏食粮抗拒红军进山的九宫道观住持谈明礼和霸占山林剥削农民的山霸成鸿彬的罪行。同年9月14日,彭德怀、姚喆等人召开会议,建立了九宫山苏维埃政府,这是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会上,选举程庆希为苏维埃政府主席,李金锤、程功泗、程怡坤、朱桂娣等人为执行委员,分别负责土地、财务、赤卫、妇女方面的工作。会上,姚喆、程怡坤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拘捕了反革命分子九宫道观住持谈明礼交给人民惩处。李金锤代表苏维埃政府土地委员会,宣布没收土豪劣绅成鸿彬等人的全部山林,并分片划段归各村公有;组成财务管理委员会接管竹林寨纸厂,公布改善纸工的生活待遇的条例。这些措施,得到群众的拥护。
记者了解到,九宫山苏维埃政府是土地革命时期,党在湘鄂赣边区较早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是红军在通山九宫山播下的革命火种。
1928年9月17日,彭德怀、滕代远召集平江、浏阳、修水、铜鼓、咸宁等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正式恢复中共湘鄂赣边特委(滕代远任书记),把通山列入湘鄂赣边革命区域的范围。
随着通山苏区的建立和扩大,引起了敌人极大的恐慌,遭到敌人多次的反革命军事“围剿”。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在红军的大力支持下,通山苏区的全体党员、人民群众与地方武装,和敌人开展英勇顽强的斗争,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保卫了苏维埃政权,为苏区建设全面展开创造了条件。
如今,通山作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各项建设事业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