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探讨
2021-09-26张永伟
张永伟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化社会进程的加快,新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和标准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为社会贡献力量的人才,因此教育事业也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加快素质教育的落实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目标是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新课标中对于初中语文也有着明确的口语交际要求,要求能够让学生自信、负责的表达观点,做到清晰连贯、不偏离话题;同时能够使说话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深入貫彻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及时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的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本文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表达能力培养策略
语文作为母语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学习,表达能力作为现代社会中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是人与人之间实现有效沟通和合作的基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同时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飞速发展的时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在这个阶段不断完善和成型,初中语文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不再以传统的语文知识教学为主,而是以语文为桥梁,通过对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来实现表达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写作内容也包含着语言的表达,通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能实现高效率的教与学。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受到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影响得到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包含着一直存在的问题以及新理念和新模式融合时所带来的问题。由于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教师仍然无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窠臼,教学中仍然是以成绩作为价值导向,教学内容是以大量的语文知识以及应试技巧为主,这使得教学的方法主要以灌输式为主,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的意义认识程度不够,觉得一切以成绩为主,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也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有效被激发,缺乏表达能力培养的环境和基础,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课堂处于“一言堂”的状态,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缺乏表达的机会和积极性。同时在教师融合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的过程中,对于新课标缺乏完善的认识,使得师生难以实现教学地位和思维的转变,固定死板的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率和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提高[1]。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意义
在我国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于高质量的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表达能力作为与人沟通和交流的工具成为当今社会愈发重要的公民素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自身的发展,通过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交流,有效的融入集体和社会,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并取得成功[2]。
语文作为所有学科的基础,贯彻于整个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的内容与语言表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对学生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能够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实现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通过在学生身心高速发展时期塑造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
新课改下中“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已经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实践证实和认可,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也逐渐成为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学生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对于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让学生实现更好的交流和探讨,通过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想法来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学习。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1.教学理念的转变,提高师资队伍素养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及时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模式下灌输式的理论知识教学,充分发挥新课改中的生本理念,在教学中贯彻落实学生教学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传统模式中由于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和知识的权威,使得师生关系处在不平等的地位,学生往往不敢或者不愿意表达自身的思想。因此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基础,只有学生愿意并且乐于进行沟通和交流,其表达能力的培养才能得以展开。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发言,在提问时鼓励学生自主举手发言,对愿意主动回答的学生肯定其积极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回答内容要善于发现闪光点,同时充分扩大闪光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对于错误的部分要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能够明白自身的出错点,以此让学生信服并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要鼓励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以此加强师生的交流。
2.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
初中学生处在受兴趣为导向的学习模式中,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表达自主性是关键性的问题,教师要对于初中生有充分的认知和了解,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受到环境和氛围的影响较大,同时有着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等特点,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成长规律以及喜好来展开教学,充分发挥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当前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其真正的想法和思想,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同时要结合教材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来提高学生的表达兴趣,激发学生的表达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参与程度,让学生主动的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表达中不断将自身的思考进行整合和归纳,将内心的思想进行清晰准确的表达。
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对于学生表达能力培养的需求,因此教师需要秉承着立德育人的观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开展因材施教。情境创设教学是通过创设出与学生实际相对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具有强烈的带入感,提高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的优势和特点,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多样化的感官刺激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降低学生的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难难度,同时通过问题导向型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和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探讨,通过学生轮流的发表自身的观点,将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解析并整合成完整的观点,打破学生思维模式的定性和表达方式的单一性。教师在学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引导和观察,初中生由于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以及文化基础储存不够丰富,在沟通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跑题、分心的现象,或是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把控,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和沟通,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直接告诉问题的答案。以此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3]。
在初中阶段的学生以及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打造翻转课堂在课堂中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让学生在课前根据教师的问题开展预习,教师的问题要进行难度的分层,让学生解决生字生词以及其他基础问题,同时对于疑難的问题可以借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传播的高效化,让教师能够在课前了解学生预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同时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课堂教学,在课堂学习中主要以学生自身遇到的问题为主,学生的自主性自然得到有效的提高,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达以及组织能力,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提高语文课堂的质量[4]。
3.开展表达能力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表达水平
表达作为日常生活中频繁应用到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各个场合下的表达能力也需要特定语言环境的存在,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创建不同的环境满足对学生不同场合表达的训练。这类实践活动的设计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展开,同时要结合教材中内容,通过学生喜好的形式进行表现。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文章人物的对话来进行情景剧模拟,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参演,教师需要对情景剧、舞台剧、戏剧等基本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旁白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具有情感的表达语言,通过利用学生在课后时间的彩排,加强对于文章中人物情感、思想的理解,在用语言表达时能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或者教师可以举办演讲活动,让学生根据适当的话题展开有准备的主题演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发表意见和看法,以此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说服力。同时可以利用辩论比赛来提高学生的“急智”,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根据辩题展开讨论和交流,让学生通过对抗性的语言交流让学生的表达能够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说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通过多样化的语言表达活动,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基础上,实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设计这类活动时要充分提取学生的意见,结合学生和教学内容展开相应的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充分调动其热情和积极性[5]。
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需要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提高培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宗申,刘水萍.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6):139.
[2]韩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探讨[J].新作文:教研,2018(3):11.
[3]吴娟.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途径[J].新一代:理论版,2019(16):155.
[4]周凤.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东西南北:教育,2020(10):319.
[5]王绪智.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策略[J].课外语文,2018(4):24.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平襄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