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力提升社会流动性 激发奋斗动力

2021-09-26李清彬姜雪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住房儿童

李清彬 姜雪

近期,网络上一些消极思潮蔓延,不少人特别是本应积极向上的青年群体,选择放弃努力、得过且过。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社会流动性下降是其中重要一条。不少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代际收入流动水平先波动上升后波动下降;《全球社会流动性报告2020》也显示,我国社会流动性指数61.5分,在82个经济体中排第45位,总体偏低。事实上,近年来舆论反映“寒门再难出贵子”越发少见。当大众感觉到“努力”的回报却越来越低、阶层跃迁越来越难时,努力奋斗的动力也就趋弱。应高度重视这些消极思潮的深远影响,除积极宣传引导外,更应抓住问题本质,围绕个体成长关键环节发力,持续提升社会流动性,激发奋斗动力。

一、全面推行儿童早期发展计划

当前,部分不发达地区仍然存在婴幼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不佳、基本的教育医疗条件较差等突出问题,在大脑发育、认知能力开发等方面明显落后,是拉低社会流动性的起点因素。一些政策实验研究表明,通过儿童早期发展的支持,贫困儿童成年后的收入显著增加了25%。建议尽快全面推行儿童早期发展计划,为初始人力资本积累提供较好而相对均等的公共条件,削弱由各自家庭条件差异带来的影响。可优先在欠发达地区开展,逐步向发达地区拓展,鼓励发达地区以国家标准为参照自行同步推进。

一是促进出生健康。加强孕前和孕产期营养健康培训,制定孕产期妇女营养素补充标准,开展孕期保健服务。加强高危孕妇的识别与管理、早产儿的预防与干预。加大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全面推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缺陷疾病筛查和诊断。加大对欠发达区域孕产妇住院分娩的保障力度,实现100%住院分娩。全面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聚焦先天性结构畸形和遗传代谢病救助项目,开展筛查、诊断、质量和贫困救助全程服务试点。

二是健全儿童营养、健康体系。进一步做实0—6岁儿童健康管理,以农村、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为重点实施婴幼儿营养改善计划,逐步提高和优化儿童营养标准。全面推行儿童健康检查、疫苗接种计划,加强新生儿健康和儿童疾病预防服务。优化儿童医疗资源布局,推动优质儿童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儿童营养性疾病预防指导和治疗能力。建立儿童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制度,基于评估结果实施有针对性营养干预。建立健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普及儿童心理健康知识,重点加强对留守儿童和孤儿、残疾儿童、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辅导。有序推进家庭和社区环境改善,为婴幼儿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强化儿童学前教育。探索将学前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明确国家兜底责任。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早期保教知识,依托幼儿园和社区,为3岁以下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指导服务。多种形式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完善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标准,逐步提高质量。建立城乡幼儿园对口帮扶机制,实施中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学前教育。完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二、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均等化行动

义务教育阶段是形成人力资本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差距对后续各方面发展影响深远。应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均等化行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根治学区狂热怪相。

一是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研究推进统一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生均经费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取消重点、示范等学校和班级名头,通过统一标准配备硬件、优质资源拓展、优秀校长和教师轮岗等多种方式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在区域间、城乡间均衡配置。如,探索实施一位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低于3年、不得超过5年的政策。在推进策略上,以中央推动全国城乡区域间、省级政府推动地级市间标准化配置为重点,同步推进市域内、县区内的标准化配置,推动各地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的时间表、路线图,最终实现城乡间、区域间义务教育水平大体均等。

二是要让校内教育回归本位。强化义务教育阶段校内教育的主体定位,调整优化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配置,减弱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带来的教育差距。如,及时总结各地正在探索的“三点半后课后教育”的经验,尽快全面推行课后托管服务,促进放学时间与下班时间衔接,为学生提供以公益性为主的多层次、多样化课后教育选择。

三是加快采用前沿技术推进学习教育方式变革创新。顺应和预判前沿技术手段对学习教育方式的深刻影响趋势,制定前瞻性规划,推进技术设施和优质学习教育资源建设。精心打造全国统一的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主导推动制作优质教育资源内容,实现全国一体共享。大力支持教育公司和科技公司发展,为教育体系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从现实来看,投入重点要放在信息化水平薄弱的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越是不发达区域越要优先采用前沿技术,尽早共享优质资源。

三、切实保障就业机会公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机会公平是保障劳动要素获得合理分配收益的重要方面,也是加快社会流动性的关键。应不断增强重点群体就业能力,畅通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机制,依法消除各种形式的就业歧视。

一是着力消除就业垄断和歧视。要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依法纠正身份、性别、户籍、学历等就业歧视现象,取消与岗位要求无关的报考限制,保障城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利。打破“圈子文化”“熟人文化”,加强对“萝卜招聘”等现象的监管,保障稀缺的中高端就业资源能够公平公正分配。进一步畅通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进入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渠道,破除级别对等的选任标准限制,大胆探索适岗人才“量才论级”和“来去自由”。优化国有企事业单位面向社会选人用人机制,在国有企业全面推行分级分类的公开招聘,积极施行職业经理人制度。

二是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强化公共就业信息平台功能,减轻由信息不对称和就业渠道缺失带来的就业供需失配。强化技能培训,特别要适应当前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增强培训的精准性、前瞻性和灵活性,探索建立劳动者终身培训机制,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升就业质量。完善减免税费、加大培训力度、发放技术技能提升补贴等政策,促进提升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能力。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制度体系,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猜你喜欢

住房儿童
因为喜欢儿童 所以儿童喜欢
大湾区地产新定位
住房保障实践探索
留守儿童
让人无法理解的儿童
六一儿童
论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现状及解决办法
辽宁公租廉租房并轨运行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