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背景下碉楼建筑艺术融合高校美育探究
2021-09-26张哲
张哲
摘 要: 将开平碉楼艺术形式融入高等院校美育教学实践的创新发展对策,引导学生充分挖掘“非遗”文化艺术元素,继承和弘扬“非遗”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解决知识实用型、市場化方面的难题,并延展将其融入现代装饰艺术产品设计中,对于推动高校教育改革,进行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大的教育方面的效益。
关 键 词: 非遗;美育;碉楼;融合
一、“非遗”背景下开平碉楼装饰艺术融入高校美育课程中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的丰富美育资源。开平碉楼建筑是中华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把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与西方建筑装饰相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外来文化在岭南乡村扎根的展示。将开平碉楼建筑装饰艺术融入高校美育课堂教学实践,同国家提倡的高校“应用型”改革方向是一致的,既能让日渐消失的民间技艺重新焕发活力,又可以实现“非遗”向下一代的普及和传承。同时,也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培养自身技能从而拓宽就业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解决知识实用型、市场化方面的难题。开平碉楼装饰艺术融入高校美育教学实践,为现代设计创作的文化意识提供参考依据,对延续历史文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根植文化强国
根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将“文化强国”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尤其是强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召开美育研讨会议,制定美育实施方案,从此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将传统艺术形态融合于美育课程体系中,以此来提高完善美育功能,推进高校素质教育进程。开平碉楼建筑是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建筑价值和美学价值等,[1]研究开平碉楼艺术形式中的思想精髓可以对当前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美育课程产生一定的积极性影响。
(二)“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
当今互联网时代,国际化交流促使地域文化的融合与借鉴进一步加快。在国际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文化的差异性不断缩小,变化周期变短。地域文化差异性逐渐缩小,“文化趋同”成为不可避免。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应重视、强化、提高、推广本土文化。在信息多元化发展,多媒体手段应用广泛,外来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多方面渗透的大环境下,高等教育有责任传承与推动“非遗”文化。
(三)“非遗”文化与美育的融合应用
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学研究,这同国家提倡的高校“应用型”改革方向是一致的,既能让日渐消失的民间技艺重新焕发活力,又可以实现“非遗”向下一代的普及和传承。同时,也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培养自身技能从而拓宽就业渠道。
(四)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在传播推广“非遗”文化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体验、想象和直觉能力,提升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个性。将开平碉楼艺术形式融入高校美育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美育教学的思想认识、情感心灵等方面的培养提升,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五)提升民族自信心及民族文化内涵
以开平碉楼建筑艺术形式为核心内容,以时间为主线,归纳分析其在演变过程中的特征,利用创新思维、新兴的传播方式和技术手段传承碉楼“非遗”文化艺术,让广大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精髓。发挥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提升民族自信心及民族文化内涵的影响力。
二、“非遗”碉楼艺术形式融入高校美育课程的传承与创新
对优秀历史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新理念,拓展思路,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守正创新。开平碉楼建筑装饰艺术将传统和创新融合,研究碉楼艺术形态中图案、样式、工艺元素融用于美育教学实践的创新发展对策,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开平碉楼艺术元素,继承和弘扬开平碉楼建筑装饰艺术资源,并延展将其融入现代装饰艺术设计产品中。
(一)课程设置创新
当前对于开平碉楼艺术形式的传承并没有进入到教学研究的深层,相关美术课程都是较为“平面”和“停滞”的。如何将开平碉楼艺术形式进行传承,并同市场、同企业接轨,在实现“知识”与“经济”的有效结合方面严重缺乏经验。在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和传承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设计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文化新视野,培养学生将区域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让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创新设计中,不仅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提供独特视角,也为美术类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提供一条可行路径。
(二)师资力量完善
教师是教育之本,新时代的高校美育工作呼唤新时代的教师队伍。面对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的渗入和新兴媒体文化的兴起,不仅让学生在审美观念上呈现出个性化、功利化、低俗化的审美标准,更是对美育教师队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2]因此,要建立补充机制,通过客座、校外指导、共建合作等形式,在提升高校美育教师教学水平和技能的同时,也强化“非遗”艺人的系统文化教育,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技能的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
(三)教学方式创新
传统、单一的说教形式显然不符合新时代美育教学的特点,也已难以实现教育目的和符合被教育者的口味。要顺应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开发校园美育App等载体,加强对碉楼建筑艺术形式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宣传,提升理论研究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值价值,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线上开发VR展览及在线DIY设计产品模式,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提升文化遗产的社会效应和文化价值,结合大数据运营模式,改变学生对“非遗”碉楼建筑艺术产品陈旧的看法。增强大众对“非遗”碉楼建筑艺术文化及相关产品的兴趣和关注度,从而扩大“非遗”碉楼建筑艺术传播范围,加强其影响力。[3]
(四)产教融合的实践与革新
由政府扶持牵头开展技术培训;本地企业提供原材料場地;学校配合提供相应的工作室与学员,开展第二课堂。本次项目可结合“非遗”碉楼建筑艺术创意产业的推动,为学生打造创业基础。
三、“非遗”碉楼艺术形式融入高校美育课程推广的具体对策
1.将开平碉楼建筑装饰文化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性高等院校而非艺术院校中开设非遗美育课程公开课也是具有必要性和必需性的。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设美育实践基地,创建“非遗”民间美术等实践工作室。运用现代学徒制来搭建大学生美育实践运用平台,通过营造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校园氛围,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增强美育的基本素质。
2.开展“碉楼建筑装饰文化”为主题的竞赛、作品展示。搭建创新创业大赛平台,建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机制,在竞赛项目中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增强和提高。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充分运用在校大学生喜爱的媒介,全方位地展示碉楼建筑装饰及文化中古典和现代的魅力。
3.定期为学生举办“非遗”艺术等专题讲座,邀请各地区的“非遗”碉楼建筑艺术的传承人和民间工艺大师的优秀代表到高校展开文化交流活动,开设“非遗”文化讲坛。[4]加强艺术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成功创业经验本土的人才。同时加强中青年教师创业教育以及“非遗”文化美育课程培训,掌握“非遗”文化美育教学知识,展开艺术与技术方面的科研创新研究。
4.引进相关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打造“学院组织、企业参与、教师指导、学生实践”一体化的沟通交流平台模式,大力推广“非遗”文化美育教学,并与企业共同建立美育实践基地,让学生进入共建的基地实践,对“非遗”碉楼建筑装饰艺术进行设计、改良,推动“非遗”文化的良性发展。
四、结语
从“非遗”碉楼建筑艺术融入高校美育入手,将传统和创新融合,研究“非遗”碉楼建筑艺术形式,融合高等院校美育教学实践的创新发展对策。[5]引导学生充分挖掘“非遗”文化艺术元素,继承和弘扬“非遗”文化资源。实现美育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融合,通过创新性的理念、方法和健全的保障机制,将非遗文化的美育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以非遗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与创新。
课题项目:本文系非遗文化与高校美育深度融合对策探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K01,项目来源为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1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重点课题)。
参考文献:
[1]肖牡丹.区域非遗活态传承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文学教育(下),2018(12): 98-99.
[2]何帅.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6):138-139.
[3]武旭峰.开平碉楼建筑与村落[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7.
[4]钱毅.近代乡土建筑——开平碉楼[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
[5]张国维.开平碉楼的设计[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