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音乐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调整

2021-09-26闫骥爽

中华手工 2021年5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戏曲儿童

闫骥爽

摘 要: 我国留守儿童高达6 102.55万,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但由于他们无法享受到无可替代的父母亲情,极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面对留守儿童精神空虚、情感寂寞、音乐教育匮乏的现状,利用他们所熟悉的地方音乐本作为切人点,让这些留守儿童从小就接触民族音乐之精华——戏曲音乐,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弘扬传统文化,在愉悦中使其心理问题得到调整。

关 键 词: 留守儿童;影视戏曲;心理健康;戏曲欣赏

一 、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农村音乐教育状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留守儿童6 102多万人,约占全国儿童人口的21.8%左右。[1]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但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也给社会带来一些隐患,留守儿童由于长年得不到无可替代的父母亲情,大都性格不健全,其監护人大都文化水平低。

健全的个性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而留守儿童处在如此家庭环境中,其监护人要么是溺爱,要什么给什么,要么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要么是管但方法粗暴,多种原因使留守儿童性格出现种种扭曲:偏激、自私、心理逆反、习惯不良、学习成绩不好等问题,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18.5%的留守儿童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愿意闷在心里;受到挫折时,有5%表示感觉生活没有意思,甚至还有0.2%觉得社会不公平,他们大多学习成绩差,对学习不感兴趣,有的甚至有心理问题,看不到希望有自杀的念头,还有的因寂寞空虚进而发生抑郁症状,也有的因无聊寻求刺激与欢乐而迷恋上网络,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高达60%左右[2],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已是刻不容缓。

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实施了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但笔者在对广东省部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调查中发现,80%的农村中小学里,这一纲领并没有得到积极地贯彻与实施,在农村音乐被视作可有可无的“副科”“小三门”之一,随意被主课占去,课表上的音乐课只是摆设,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音乐课都是由其他教师代替,学生的音乐素养几乎为零,这直接导致了农村学生思想空虚,学习生活枯燥无味,厌学等问题。但在调查中笔者还发现这些中小学都按照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音乐教学器材配备目录》标准,配备了多媒体,基本都有一台电脑、2台电视,1台DVD,除此之外农村中小学还拥有丰富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在广东农村的乡村胡同里到处可听到音响上播放的粤剧唱段,随处可看到年老者手拿一个收音机放到耳边,边听唱段边跟着哼哼的陶醉情景,随便找一人都能哼上两句,因此农村中小学可利用这一有利条件,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删除音乐教材中不适合农村学生认识水平的教学内容,根据儿童爱看电视的特点,利用他们仅有的教学设备电脑、电视欣赏些他们所熟悉的影视本土戏曲,让这些留守儿童从小就接触民族音乐之精华,在时下流行文化泛滥、农村留守儿童精神空虚、情感寂寞、音乐教育匮乏的关头,让留守儿童欣赏他们所熟悉的地方音乐的民歌和本土戏曲,在增长他们的文化底蕴、提高他们整体素质的同时,也会使他们感到语言更加流畅,情感更加亲切,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在兴趣中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分析力、责任感等,并在地方音乐欣赏中获得满足感。

二、在地方音乐的欣赏中改善儿童的心理健康

我国古代就有乐教的传统,把音乐作为感染情绪、陶冶情操的手段之一,春秋时孔子就把音乐作为“六艺”之一进行传授,“1907年清政府《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指出:习歌谣可使幼儿之耳目喉舌运用舒畅,以助其发育,且使心情和悦,为德性涵养之质”。[3]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智力的开发、健全人格的塑造、健康心理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作用。我国中小学北方大多数地区使用的都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的音乐教材,每一册后面都有“地方单元” 介绍与当地有关的戏曲和民间音乐内容,广东省虽版本不同但也都有地方音乐,如广东中小学教材中有“沙田民歌”,沙田民歌起源于东晋,传唱于中山、珠海、顺德、新会等地。[3]

传统的戏曲艺术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殿里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让留守儿童欣赏传统的戏曲名段和地方民歌,有利于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情,有利于丰富他们匮乏的精神世界,从而改善他们的心理问题,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如可利用多媒体欣赏些他们感兴趣的影视戏曲片段,可先欣赏本土戏曲,当欣赏水平达到一定水平后,再欣赏国粹京剧艺术,可以先从丑角表演入手,中国喜剧中的丑角大都扮相丑陋,鼻梁涂成了白色,有的嘴角、眼角也勾上棱角分明的白线,滑稽好笑,加上表演夸张,符合孩子们的审美心理。如由著名京剧唱段《徐九经升官记》,讲述了一个七品知县徐九经的当官心路历程,他经过在升官和被罢官激烈的心理斗争后,不畏强权,伸张正义,与权高势大的侯爷斗智斗勇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它的唱腔设计、造型表演都体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精湛的技艺,让学生从徐九经的幽默、风趣和机智的表演中了解独具典型性格的清官形象,从而得到勇敢正义的教育,培养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譬如《秋江》里的老艄公也是丑角,他的装扮是“螃蟹脸”,幽默风趣的老人,蟹壳画在鼻子上,蟹脚伸到额上,脸上也画上了一道道白线表示皱纹,笑的时候皱纹堆到一起更是可爱,艄翁这一个诙谐可喜的老人形象也深得学生的喜爱,这出江上行船的戏更妙趣横生,舞台上空荡荡,无船无江,所有一切只凭年轻的尼姑和年迈的老艄翁。一丑一旦用虚拟动作的表现手法,把所处秋江的风险和小船随波逐流的情景表现得酣畅淋漓。一支木桨和两个演员随波高低、身段如风吹柳摆的摇曳来表现江上轻舟的场景,舞台上没水,但艄翁利用一篙却使江上风波极其鲜明,小船劈浪急进,跌宕起伏,使观众真的犹如随他们坐上了颠簸之船,通过这种“虚实相生、妙在无处”的美,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比如久演不衰的武戏《三岔口》和《挡马》,《三岔口》全剧主要是表现“摸黑”中的武打[4]。

农村留守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能否把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工作做好意义重大,利用多媒体教室欣赏他们所熟悉的纯朴动人、具有生活气息的地方音乐和本土戏曲,容易使学生联想到倍感亲切的周围事物,提高学生的兴趣,使音乐教学生动活泼,在欣赏中感到愉悦和美感,并为孩子们创造一种艺术、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里,让他们感到影视戏曲艺术既具通俗性又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提升审美品位,在美的创造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端正价值观及正确的人生观。让这些留守儿童在轻松幽默、别具风采但立意深刻的剧情中,感受传统戏曲中蕴涵的浓厚民族性,真实地感受到音乐魅力,改善其郁闷心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同时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给沉闷的校园生活增加点快乐,达到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8):511-512.

[2]高国香.刍议音乐教育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J].读写算,2014(52):166.

[3]高卫丽.音乐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

[4]柯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中小学音乐的重要性[J].速读(下旬),2019(3).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戏曲儿童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