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挑战性学习”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室内专题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21-09-26黄静
黄静
摘 要: “挑战式学习”是一种以引导学生们主动学习为目的,以提升学生们的综合分析、理解判断和创造性思维技能相结合的能力为目标,改变传统仅采用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将“知识”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增加教学内容难度、广度和深度,采取有趣的设计形式,提出一些能吸引学生主动挑战自己的问题去完成学习课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具有个性化的教学,真正实现更有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本文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目前本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基于挑战式教学模式的室内专题设计课程教学中可实施的教学方式及应用策略。望通过实践应用取得卓有成效的教学效果,从而增强我校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竞争力。
关 键 词: 挑战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学习
一、 研究背景
目前各个高校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模式上大力推行混合教学模式,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教育技术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增强,但却仍存在“水课”,很多课程只是将面授内容录成视频,然后在线发布,缺乏互动性及学习难度,将教育技术形式化,没有重视对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改革,对学习空间的体验探索方面也不足。
经调研发现,我校学生普遍学习成效不足,学得轻松,但忘得也快。究其原因,导致学生们学习成效差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大多数课程基本采用标准化的程序式教学,课程内容缺乏挑战性,教学形式单一。这一调研让我们更加意识到教学方式及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清华大学率先提出“挑战性学习”的理念,全面提升大学课程的挑战度,课程中通过让学生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个方面接受相应挑战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自我认同的信心和能力[1]。其实国内很多学校都开展了相关的教学研究工作,比如复旦大学提出将基于问题意识的创新力培养引入到教学内容中,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力,都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反思我校作为应用型示范大学该如何将挑战式学习理念融入我们的课程教学改革中,不断完善现代学习内容并寻找最佳的教学方式和最佳学习效应点,对促进我校未来学科课程建设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室内专题设计课程是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核心专业课,并结合毕业设计及企业实践进行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在整个专业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衔接作用,其专业地位不可忽视。因此,合理提升学习挑战度、增加課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具有很强的迫切性及意义。
二、基于“挑战性学习”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设计应用
(一)教学目标设计
本课程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主旨,将“挑战性学习”理念融入课程中,首先对学生能力做出充分的观察和判断,合理地设置课程内容及尺度,让学生既能完成但又需要跳一跳才能达到,让学生通过挑战学习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和自信心,提升他们内在的学习驱动力[2]。结合专业及社会发展需求特点,主要从课程目标、教学知识体系、教学方法、评价体系、课程资源形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相关改革,完善现有的教学和学习资源,创新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学习模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提升理论知识及实践应用能力,推动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该专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资源
1.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
在目前有限的课程资源基础上,创建和完善线上线下课程学习资源,包括课程设计方案、教学PPT、教学案例、视频、习题、前沿文献以及拓展学习资料等,形成线上和线下结合互补的立体化课程资源库。
2.课程资源的应用与完善
在基于挑战式理念的混合教学实施过程中,合理安排线上和线下课程资源,遇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进而不断完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内容紧跟环境设计市场变化,并不断更新和完善。课程资源不仅是教师原创,还包含学生自建和网络资源共享,通过这些途径不断更新和完善课程资源内容。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程的主体和核心,改革后采取模块化教学,并将课题分成多个小主题串联成一个整体主线课题,并采用挑战式模式进行内容设计,但又不拘泥于教学模块,使各个模块的知识点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互相之间渗透融合,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有模块在教学安排上都是根据各自特点进行调整,每一部分都配有相应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方案,拓展学生思维和动手能力。同时,改变课程之间孤立的教学模式,去除课程间重合部分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广度、深度和难度,提出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并通过线上资源的建设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丰富课程内容,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效果。
(四)教学形式
教育未来学家戴维·索恩伯格(David Thornburg)在《赛博空间的营火》一书中描述了三种主要学习空间:营火、水源和洞穴[3]。本文依据这三种学习空间形式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室内专题设计课程进行教学形式的设计,总结了四种可实施应用的学习空间形式,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1.一对多学习模式
一对多的模式,通常是指一个人同时对很多人说话,也是学校采用最广泛的学习空间形式。在以往的教学中就是老师站在讲台上劲头十足地以填鸭式的方式传授知识,学生们在讲台下面走神、睡觉,无法吸引学生对课程感兴趣,学习效果欠佳。一对多的模式如果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信息包装,提出挑战性的兴趣主题进行引导和分享,学生们像篝火聚会一样围成一圈进行聆听和相互讨论,并结合创新技术及设备来强化体验感,这样学生们之间的交流会更流畅,更加关注彼此,从而提升大家的学习兴趣。
2.多对多学习模式
多对多学习模式是指人们聚在一起,以对等的方式彼此分享协作的空间。集体讲授与小组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可以在正式(如教室)和非正式(如公园)的场合进行,鼓励学生们协作和分享,强调团队协作精神,就像大家进行多人游戏一样自己自由组建团队,去解决课题。例如:课程中会布置很多小课题需要让学生们以自由组合团队的形式去完成,老师先明确方向和要求,然后要求学生们在过程中分享自己在当前课题中的独立发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和发现,互相反馈意见并梳理消化。而老师也要以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参与进来,引导和把控课题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这种模式不仅可以丰富课程的设计形式,同时能让学生们更放松,激发学生们彼此协作,避免“学生各做各的”的心态存在。
3.一对一学习模式
一对一学习模式是指学习者有机会花时间独处学习、研究、思考,并反思他们从其他地方所获得的信息,更强调独立反思,能够沉下心来,认清自己内心的想法。这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培养的,很少被纳入教学空间的设计中。这种学习模式可以结合物理空间(舒适的独处环境)和数字空间(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支持数字平台使用的设备)两种形式有效进行创造和学习。但真正有效的方式是一对多、多对多、一对一三种模式结合共存。例如:以一对多的方式来教授课程相关主题知识,让学生们开始了解并产生兴趣,然后采用多对多的模式,自由组合小组成员,根据主题内容在正式和非正式的地方与同学们进行调研、讨论及问题的扩展,那么,在独处空间中再花时间独自积极思考的概率就会大大提升。
4.在实践中学习模式
这种学习空间主要强调将学习融入实践中去。因为想要完成课题,不仅需要研究、讨论和反思,还要在实践中学习,这样才能完全将所学知识理解透彻,并能得到即时、持续的反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准确衡量学习效果。该课程可以通过我校校企合作的方式将项目引入课堂,学生参与实际项目,采用真题真做的方式,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全面提升学生们对项目把控及设计能力,让“做中学”的学习方式成为课程的主旋律。
以上四种学习空间形式都可以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运用,尽量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和趣味化。同时,结合网络资料及学校课程资源,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体讲授与小组学习相结合、主动创新学习的方式,线上通过白云在线、微课教学、QQ或微信群等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线下通过引导、演讲、辩论、答疑、角色扮演等方式,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
三、结语
我校也在不断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大力支持和引导专业教师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但如何利用对学习的研究成果和当前的技术手段,去创造个性化学习体验,以更好地满足当今学生的需求是重塑课程教育及改革的最大挑战。笔者认为仅靠使用技术是無法真正改变教育的。技术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之间应该有一种共生的关系。因此,基于“挑战性学习”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及发展需求。
基金项目:2020年校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编号为BYJY202019。
参考文献:
[1]孙宏斌,冯婉玲,马.挑战性学习课程的提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6,35(7): 26-31.
[2]彭道林.教学目标与教学管理[J].现代大学教育,2013,29(2) : 91-94.
[3](美)约翰·库奇,(美)贾森·汤,栗浩洋.学习的升级[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