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开放课程《吴文化》中文化与美学精神融合培育研究
2021-09-26金银
金银
摘 要: 文章基于w校以吴文化作为桥梁,将美育纳入吴文化研究框架,把吴文化核心价值与美育关系结合起来,符合我国高度重视在传统文化中寻求美育价值的传统。探析吴文化中美育价值及审美路径,把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美育精神结合研究。在领略吴文化之美中坚持立德树人是我校美育课程改革策略。文章分别从美育课程背景、美育目标确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多个方面将文化与美学精神融合进行实践探索。
关 键 词: 吴文化;江南文脉;SPOC模式;美育价值
一、美育课程建设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展示出来,其中,中华美育精神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就值得深入研究。
教育部发文《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核心。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将美育纳入吴文化研究框架,把吴文化核心价值与美育关系结合起来,符合我国高度重视在传统文化中寻求美育价值的传统。探析吴文化中美育价值及审美路径,在领略吴文化之美中筑牢文化自信是我校美育课程改革策略。
美育的价值目标为理想人格的养成,即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格。终极目标体现在具体活动中,具体化为阶段性的教育目标,也就是在美育和理想人格之间寻找一座桥梁,我校通过吴文化这个桥梁,寻找吴文化与审美教育的内在关联,获得审美价值,探寻审美路径,实现美育目标。我校以“梳理吴文化知识,创新美育课程,培育理想人格”为主要思路,具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灵魂和主线,深入挖掘吴文化蕴含的审美教育资源,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并取得一定成效。
二、总体思路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分支—吴文化中的审美价值出发,基于吴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美学基础,把吴文化按照美学形式进行梳理,之后通过对吴文化中具有审美价值元素按照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分类展开分析并筛选,确定培育以人格培养为旨归的美育内容,进而将课程内容主要锁定在吴文化中美育价值上,最后从校内与校外实践两方面进行,探求传承途径与未来发展方向,实现美育终极价值目标——理想人格。
(一)科学定位美育目标
紧紧依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美育课程体系,明确课程美育目标。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丰富审美体验,开阔人文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强化艺术实践,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增强文化创新意识。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1]。《吴文化十讲》作为文化素质课程,在美育方面应体现的是润物无声式教育,为此设定课程美育目标为:
1.人生价值目标:课程将紧紧依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文育人,引导学生感受儒雅精致的吴文化特色,理解吴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和气质,树立文化自信。
2.公民意识目标:通过精雅吴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促使学生养成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懂得如何做人、做事,如何成为21世纪优秀公民。
3.职业精神目标:有助于学生思考吴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为将来更好地融入吴地社会奠定基础,使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中适应社会发展。
(二)设置完善课程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美育课程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
我校的《吴文化十讲》课程宗旨是运用现代语言技术介绍吴文化,富润学生精神,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课程所选内容及形式满足学生的文化普及审美需求。确定了课程主旋律为精雅课程内容、发现“诗和远方”,“精”即精选课程内容;“雅”即将美学与文化内容相结合,以美的方式展示给学生;通过精雅吴文化学会在当下的生活中发现心中的“诗和远方”。
《吴文化十讲》美育课程设置是以在线开放课程形式呈现。在线开放课程《吴文化十讲》通过中国大学MOOC平台和学银在线平台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推广,已开设13期。2019年立项为省级在线开放课程。通过在线开放课程面向社会推广,得到了全国校内外学生广泛接受和好评,也得到了其他同行院校的认可和称赞。课程配套公众号、网站同步运营。
(三) 加强教材体系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立足吴文化、在结合教授实践、课题研究成果、学生评价、相关院校反馈的建议之后,进行在线开放课程新形态立体化教材《吴文化读本》校本教材的编写,立项为省级重点教材项目。教材体现了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格调高雅,凸显中华美育精神,充分体现思想性、民族性、创新性、实践性,围绕课程目标,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2]。教材每个单元中均中单独列出课程美育目标,充分体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四)拓展校内外实践教学
无锡人杰地灵,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这些文化精神正可以审美教育中最好的社会美方面实践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和运用吴文化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社会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根据《吴文化十讲》课程内容安排,校内实践主要有成蹊园非遗工作坊中学生跟着非遗惠山泥人传承人喻湘莲大师,体验惠山泥人具有的艺术美;天风汉韵社的学生根据传统节日,展示传统文化;在成蹊茶园学生“新火试新茶,成蹊好年华”是学生为新茶设计的广告文案充满了文化感,尽享茶艺之美。校外实践则设置四条实践教学线索,分别为家风家训、文化名人故居、锡商文化、运河文化。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任务式及参观体验式。组织学生按照四条线索实地考察,完成任务,达到美育目的。
三、应用价值与反思
通过四条线索的实践从美育角度对吴文化进行深入地探寻,尤其是对吴文化中社会美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探讨其深层次的审美价值;以“吴文化”为关键词,继承和发展了吴文化核心价值传统,把吴文化的智慧以社会美的形式呈现世人,拓展与丰富目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的美育价值研究。从审美维度对吴文化进行推广,将更明晰新时代如何通过建构具有实效性的中国当代美育使人冲破“人的危机”,解放人的精神生命,建构理想人格,实现人的自由“诗意地栖居”。对解决当代青年学生的生存状况、乃至未来的人性完整,追求人的审美生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几年的美育课程实践,获得一些成效,同时也在实践中进行总结与反思。除课堂教学外的基本载体,校内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一般载体外,还需要通过认识和实践更多地探寻吴文化中美育课程多元化载体,如作为教师在课程言传身教的特殊载体;与其他学科交叉美学渗透等元素复合式载体;力求避开美育中常见误区,片面化的艺术教育,课程从属于德育等[3]。这些都是在未来美育课程中需要重点思考、探寻与实践的内容。
总之,吴文化精雅而广博,在新时代大范围推广吴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对吴文化全面梳理,凝练吴文化精神,萃取美学精神,实现吴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体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特色,使美育教育元素融入文化育人中,就像鹽溶于水,无形无色却又无处不在,润物无声。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知行合一,美美与共。
基金项目: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2020年度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课题《吴文化的美育价值研究》(2020YB10);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江南文脉传承与发展实证研究—以《吴文化》在线课程建设推广为例》(2019SJA2293);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基于江南文脉传承的美育课程改革研究》(KJXJ20403);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湄澜区域国家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实践研究》(KJZX20522)。
参考文献:
[1]蒋曦.新常态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育研究[J],长沙: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4):55-57.
[2]曾庆伟,张君第.基于三教改革的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研究[J].长沙: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1):38-41.
[3]王懿颖.美育:为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传承和创造服务[J].北京:中国民族教育2018(11).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