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施路径研究
2021-09-26刘爽陈梦露王亮
刘爽 陈梦露 王亮
摘 要: 本文以我国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为研究对象,阐述陶瓷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探讨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传承的价值,以陶瓷文化为范本研究在高校校园文化空间中的实施路径,旨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陶瓷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校园文化;传承;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延续、繁衍生息的命脉。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陶瓷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本文以陶瓷文化为研究对象,阐述陶瓷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探讨在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以陶瓷文化为范本研究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施路径。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陶瓷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传承与发扬。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民族的发展,产生、形成和传承下来的比较稳定的民族文化,包含了一个民族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形成和传承下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特征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由邵汉明主编的《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一书(2003年)中指出,文化是对象化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实现的自我证明。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必须通过创造文化来实现。[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通过勤劳的民族精神形成和传承下来的,并且还在不断创新和发扬。
(二)陶瓷文化概述及传承特点
历史上,中国陶瓷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影响世界。其中景德镇陶瓷最具影响力,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美誉风靡世界。景德镇也因此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货源地和起点之一。陶瓷文化在景德镇产生、发展且不断传承、创新。近年来,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前,景德鎮积极主动响应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动陶瓷文化“走出去”。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与新的生活方式不断冲击人们的现代生活。与时俱进,兼容并蓄,成为时代发展的特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受到各种新思想与新思潮的冲击和影响,高校大学生面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存在不同的声音和态度,主要表现在:
第一,高校大学生缺乏主动传承传统文化意识。“互联网+”的网络时代,大学生受到以创新、创造意识为主的知识冲击,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用在新事物、新产品的创新与发明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接触和关注得比较少,对于主动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淡漠,缺少主动传承与发扬的意识和动力。
第二,高等教育专业和课程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较少。高校专业和学科设置,主要围绕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他知识均归类于通识教育课程。这导致高校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没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去接触传统文化的课程和知识,这就造成认知不足,参与度不够。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以高校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环境为主要空间,围绕高校学生的情操、心智、学习环境等,肩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陶瓷文化作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项重要活动,走进高校校园,形成一门新兴的陶瓷传统文化课程,集技艺性、民族性、艺术性于一体,在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实施空间中有积极的作用。
(二)陶瓷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中的当代价值
文化传播价值。陶瓷文化的对外传播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加大陶瓷文化的对外传播可以为我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能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为我国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起到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科学研究价值。以陶瓷文化传承及陶瓷手工技艺传承为切入点,梳理陶瓷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文脉发展中的问题及具有建构意义的部分,研究陶瓷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当代价值,构建陶瓷文化当今时代发展与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把握陶瓷文化所代表的民族、民俗、民风文化的发展规律。并且为新时代背景下,陶瓷文化创造性发展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思路,有助于保护、传承、创新陶瓷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发展性保护价值。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国家一直以来的态度就是鼓励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创新性传承研究能够为各级文化部门提供保护与传承、发展与振兴陶瓷文化的建议,为陶瓷文化在新时代发挥更为积极的文化价值给予指导,以此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
四、新文科背景下陶瓷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中的实施路径
2020年11月教育部正式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宣言中指出要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面向未来,新文科建设的方向是:夯实人文灵魂,弘扬中国文化,耦合学科体系,重振文科教育,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在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工作的重要意义愈加凸显,对高校育人工作实效有着决定性影响。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工作有着多方面、多维度的意义与价值。[3]当前陶瓷文化走进高校,在高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上,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目标,探索陶瓷文化在校园文化空间中的传承发展路径,形成多元一体化的发展效应,弘扬陶瓷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开设陶瓷文化课程,传承陶瓷传统技艺
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高等教育肩负着对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技能的传承、创新与发扬的使命。通过将陶瓷传统工艺课程植入专业课程体系,并将技艺传承融合专业特色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积极开展项目化教学。通过推广陶瓷文化专业书籍的阅读,为高校学生提供理论化指导。例如2019年出版的《百工录·陶瓷》中国工艺美术记录丛书,主编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陶瓷大师联盟主席宁钢教授。这套丛书以“百工录”为主题,全面展现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技术,表达对工匠精神的致敬。[4]
(二)建立陶瓷文化导师库,优化传统文化育人路径
传统文化进校园,需要专业导师和专业从业人员的指导。高校专业教学和学科建设,也需要专业导师的支持。建立陶瓷文化导师库,将优秀的非遗传承人、工匠、陶瓷手工艺人等纳入进来,共同指导高校陶瓷文化课程。优化传统文化育人路径,配备陶瓷文化相关课程的专任教师,组建专业导师团队对于学生学习专业技艺、学生比赛、学生创业等方面予以指导。此外,还可与高校其他学科开展广泛的联系与结合,比如传播学、材料學、考古学、语言学等。
(三)打造陶瓷文化传统工艺实践平台,创新高校实践教学模式
依托学校专业工作室,融合专业核心技能训练课程、校企合作项目、社会实践项目等为一体,充分利用学校、社会有效资源开展基于传统手工艺传承创新的实践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艺水平,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塑造学生的专业自信,传播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学校在技艺传承与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作用。[5]
(四)注重对外交流,多元性与开放性并举
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在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的课程建设上,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共课程、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紧密结合,多开展以对外交流为目的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对外交流,多元性与开放性并存的目的。
(五)加强与社会机构合作,加强传统文化普及
传统文化的发展,重点在于加强传统文化的普及与推广。陶瓷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的推广,需要高校与美术馆、博物馆、陶瓷馆、艺术馆等社会机构大力合作,共同加强传统文化的普及。宁钢教授在访谈中谈到过:“大学的美术馆、博物馆植根于大学文化的深厚土壤,是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和符号象征,在整个大学教育体系及其承担的社会使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举办陶瓷专业教师展览、师生陶瓷艺术作品展等一系列展示,加强传统文化的普及。
五、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高校应当建立起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理念与体系,加快探索创新的步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意人才。[6]要坚定文化自信,通过陶瓷文化载体,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通过探索陶瓷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推动陶瓷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理论体系相结合,建立大学生对陶瓷文化的认识与认同,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
[2]龙宝新.中国新文科的时代内涵与建设路向[J].南京社会科学,2021(1):135-143.
[3]陈泽帆.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工作的路径探索决策探索(中),2021(3):81.
[4]王洪伟.在历史田野里建构中国陶瓷科学体系——兼论宁钢学术团队“百工录”丛书的方法论意义[J].陶瓷学报,2019(1):127-130.
[5]周孟熙,王瑞.高校创新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路径研究[J].戏剧之家,2021(12):192-194.
[6]郭春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的思考[J].艺术教育,2020(1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