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传统村落中宗族血缘型民居建筑特色与村落景观导向耦合模式研究

2021-09-26卫鹏胡勇文

中华手工 2021年5期
关键词:血缘宗族村落

卫鹏 胡勇文

摘 要: 构筑人际关系交流的机构最早始于村落聚集,研究鄂东南地区宗族血缘型村落建筑的分布特色与成因,并以此来探索村落景观的新模式、新方法。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关系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最稳定也是最具有向心力的群聚关系,受此方式影响下,形成了以血缘宗亲为主体的一系列独特的建筑布局与特色造型。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寻在不改变建筑特色的前提下通过景观改造达到新旧传承完美衔接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关 键 词: 血缘型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耦合模式

一、湖北宗族血缘村落建筑产生

“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高族,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通过宗族血缘来进行维系人际关系的模式在中国世代沿袭,具有极强的族人稳定性与向心性。

湖北传统村落中最主要的一个特征是“一村同姓”,同一个姓氏的族人长期甚至世世代代定居在此,经过长时间的劳作交融,形成了牢固的以宗族血脉为纽带的宗族血缘式群落。家族祠堂一般是当地村落最重要的建筑,不仅仅象征着家族的繁荣昌盛,更能团结宗族、追本溯源。

村落重要的祈福祭祀以及表演都是通过宗族祠堂举行。祭祀,自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就是最重要、最庄肃的仪式,是祈求上天给予风调雨顺的寄托,也是沟通逝去家先的哀思。宗族血缘制度最核心的是家长制,家庭的家长是父母,所谓“父母命,不可违”。宗族的家长是族长,族长是宗族的最高权力体现,但族长的权力行使是受到制约的,只有通过宗祠才能行使族长权力。最初的小户村落中心建筑基本都是由宗祠开始,以宗祠为中心向四周进行扩散,分布到其他公共建筑 [1]。

二、乡村景观与村落建筑耦合模式探究

在中国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因为当今区域及各地现代化程度的区别从而出现了不同地域之间村落变化多姿多彩。在现代化程度不断加快的今天,乡村因为城市化的原因导致诸多方面受到了冲击。其中包括了对乡村景观以及村落建筑产生的影响。不少的外出务工人员导致了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流失,同时城市化的冲击让不少有特色的古建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感的,没有特点的建筑样式。

对于建设美丽乡村,其重点在于完好继承保留中国优秀传统的同时,还要融合现代村落模式,来创造传统且不失美好生活,将二者相统一的耦合模式。

(一)政策层面的体现

自改革开放延续至今,湖北省当地农村人口经济收入不断上升,不少外出务工和在外打拼的村民挣钱后因为种种原因进行老屋的翻新和重建,越靠中心的房屋建筑越老旧,少人居住。靠近村口,周边公路两侧矗立着很多现代化的建筑,当今人口剧增、经济化水平不断增长,乡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呈现出一种由聚集转为向外转移的“人口迁移”的现象。

针对这些现象,在当今“乡村振兴”的步伐下,国家将经济建设的主要精力投放到农村建设中,由政府单位牵头,对多个地区的村落进行试点活化改造。改造的要点在于村落活化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保存鄂东南地区传统村落的文化脉络。

现今湖北传统古村落面对最大的挑战之一便是“空心化”严重的问题,政府的资金投入只能在暂时在物质上将问题得以暂缓,并不能彻底解决“空心化”问题的根源。很多古村落的改造过于注重改善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往往忘记了村落聚集源于千百年来扎根于中华儿女心中的宗族观念。在改造的过程中,不断被“一刀切”代替原有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风味,使得改造后的村落“千篇一律”、家家雷同。

村落的改造应符合当下时代的变化,既要提升物质生活,也要保证精神生活的丰富,保证村村都有自己的特色,各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印记,同时让宗族血缘村落的居民能够加深对家先文化,宗族文化的认同感。湖北传统村落中宗族血缘型古建筑、古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不单只是限于它的材质解构及皮囊,同时也是对宗族文化、血缘文化的认同与继承[2]。

(二)经济层面的支撑

随着当下倡导的振兴乡村进程不断地发展,现代旅游业也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军乡村市场,打造了不少现代农村旅游热点的成功案例。同时乡村旅游也不再仅仅是开发农家乐产业等体验模式,而是开始致力于去挖掘乡村文化、乡村建筑特征、乡村景观风貌等更深层次的财富。

由于不少湖北古村落村民对村落本身的文化认同感不强,不少村民自建住宅的行为无疑是对当地建筑风貌产生了难以挽回的损失。根源的解决办法是要让村民能够产生对村庄文化的认同感,同时让居民能从中了解到村落的历史价值还能多元呈现旅游价值。具体的做法包括尽可能保留传统建筑的风貌,以及在后续景观设计当中围绕这些特点进行放大,保持景观与建筑的一致性和趣味性。

乡村旅游的出现是因为乡村景观在现下是一个有前景的可用资源。具有经济价值,能够吸引资本的注入。这一方面是现代城市化对乡村以一种更为紧密的形式侵入,同时另一方面也为乡村景观和村落建筑提供了现实基础,讨论两者之间的契合程度则需要进行更多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创造性实践。

(三)明确文化层面的核心地位

村落文化是作为维系村落最重要的纽带,对湖北传统村落中宗族血缘型村落而言更显重要,很多古村落的改造过于注重改善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往往忘记了村落聚集源于千百年来扎根于中华儿女心中的宗族观念。在改造的过程中,不断被“一刀切”代替原有中国古建筑的獨特风味,使得改造后的村落“千篇一律”,容易产生家家雷同的现象,失去了传统民居古建的特色。

村落的改造应符合当下时代的变化,既要提升物质生活,也要保证精神生活的丰富,保证村村都有自己的特色,各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印记,同时让宗族血缘村落的居民能够加深对家先文化,宗族文化的认同感。最后再深入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村落文化,并吸引资金的注入,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才能在根本上留住村子当中的年轻人。湖北传统村落中宗族血缘型古建筑、古文化的传承保留不仅仅只是对建筑的外皮和材质构造的保留,同时也是对宗族文化、血缘文化的认同与继承[3]。

三、乡村景观与村落建筑高耦合度案例探究

九十年代起,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其中关于宗族血缘型村落的研究也进入了新的阶段,接连地出现了许多大篇幅的巨著,徐杨杰先生在《中国家族制度史》中就给人们细致说明了古往今来家族制度的兴衰。

“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的乡村改造案例很好地将带有现代审美的景观形态与原有村落建筑特点进行了合理的结合,面对同样由人员流失导致的严重空心化问题,通过将基本个体进行排列规划得到复杂多元的古村落聚集分布,并形成了规划合理的院落组团模式,相较于古代的行列式组合结构而言更加节约土地的使用面积,建筑院落的个人私密性、丰富性上都有了大大提升。东梓关回迁农居的建筑改造保有了徽派建筑青砖白面马頭墙的建筑特点,再结合大面积的全景玻璃来提升采光通透性,改善了以往建筑内部光照不足,空间闭塞的问题。

位于安徽石台的徽派古建筑“奇峰村史馆”改造,是将原有废弃的生产大队公共用房进行修复和改造,而不是抢占居民用房或者大兴土木地扩建。因为队屋的外墙面有着深深的历史印记,设计师为了保存下这些印记,在改造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将其避让开来。

改造后的村屋,呈现出来的感觉,是乍一看不见任何改造痕迹,无论是建筑自身或是建筑周遭的环境设施,都相互融合在古村落中,其中建筑体本身以及内部空间方面的功能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两个成功改造的村落案例,对研究湖北传统村落中宗族血缘型民居建筑特色与村落景观导向耦合模式的研究提供了现实可行性的方向引领,耦合程度高的模式一定是建立于自身情况上,对现有建筑及环境的改良,保留建筑的特点并能够切合地将村落景观进行改造[4]。

四、结语

宗族,在中国传统意义上而言,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并融合宋以来新的宗族组成模式,通过选立宗族族长等手段进行的宗族血缘型村落的新整合。湖北宗族血缘型民居建筑改造要在保留其原有的建筑特点前提下,融入宗族血缘观念到村落改造的方方面面,并在民居建筑与村落景观中体现出来。在改造的过程中要符合建筑改造的合理性,不盲目地为了建而建,合理地利用闲置资源,以可循环价值为导向,统筹所能利用的合理资源,探索出与景观村落高耦合度的血缘型湖北民居村落。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鄂东南宗族血缘型村落宗法文化演变与聚居艺术形态研究”的资助;项目编号为 20YJA760084,此文为该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兴艳.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与传统村落保护及利用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24):13-14.

[2]晏雪晴.张谷英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3]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大学,2011.

[4]晏雪晴,廖秋林,王薇薇,等.张谷英村聚落景观公共空间类型及组成要素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0):289-297.

猜你喜欢

血缘宗族村落
爱与血缘的较量
牛犊错牵难以要回 血缘鉴定确定归属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一个汉族宗族的认同符号——重庆永川松溉罗氏宗族个案研究
从宗族建筑楹联看吉安地区宗族观念
超出血缘亲情的大爱
小人质的幸福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