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生国家认同状况对消费倾向的影响

2021-09-26王静赜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1年9期
关键词:国家认同中小学生消费品

王静赜

摘 要 中小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国家认同状况会对消费决策与消费倾向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塑造未来的社会生活模式。为此,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随机选取中小学生711人,初步探讨了中小学生国家认同的基本状况对消费倾向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具有积极正面的国家认同。其中,小学生和初中生国家认同程度显著高于高中生。中小学生对于手机、运动鞋、瓶装水的消费更倾向于国内品牌,而对于电脑的消费却更倾向于国外品牌。国家认同对中小学生国货消费倾向具有稳定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 国家认同;消费倾向;中小学生;消费品

分类号 B849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1.09.003

1 问题提出

认同是指体认与模仿他人或团体之态度行为,使其成为个体人格一个部分的心理历程,它体现的是人作为群居动物寻求归属感、亲近感、身份感与爱而在心理和行为上作出一致的反应(李若衡,  陈洁,  2013)。伴随着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研究的深化,认同构念实现了从族群认同或社会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升华(王沛,  胡发稳,  2011)。国家认同是个体主观认可的、自己属于某个国家的感受(Huddy,  & Khatib,  2007),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属于哪个国家的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属国家的政治结构、精神价值等的主观认知以及由此形成的忧患意识和国家自豪感等主观感受(王玉龙,陈阿翩,陈慧玲,2021)。

国家认同的建构不是一种既定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一建构过程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从何时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国家身份、如何建构这种国家身份以及建构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是研究者一直关注的问题(于海涛,  张雁军,  乔亲才,  2014)。消费行为作为人们日常重要的行为之一,毫无疑问在国家认同的塑造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Spicer & Bailey,  2007)。大量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与全球消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使得消费者们对待国产品牌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进而影响着与之相关的国家认同的发展。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一个在西方发达国家业已存在的消费社会正在中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城市逐渐形成,  深刻影响着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消费社会这一新的生活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其所传递和营造的时尚、新潮和个性,  更是得到了他们普遍的认同与追捧,  构成了他们认识自我、寻求意义的现实道路(班建武,李凡卓,2007)。与此同时,消费者的国家认同会正向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意愿(Wang ,  Li & Barnes,  2012)。国家认同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冲抵世界消费主义对于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消费趋向的影响(Zeugnerroth,  Zabkar & Diamantopoulos,  2015)。在选购商品时,民族中心主义倾向高的消费者会偏爱和更多地购买本国品牌,认为购买国外产品会威胁民族企业,损害本民族或本国家的利益(Kent & John,  2001)。

中小学生正处在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国家认同对其自身健康成长的潜在影响巨大。一方面,国家认同的发展可能对于中小学生在未来决定其生活方式乃至价值具象的消费行为倾向有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世界消费主义对中小学生国家认同也会产生潜在的相反方向的磨蚀作用。因此,如何能够在国家认同与消费行为倾向之间建构积极和谐的心理链接,将是全社会需要高度关注和积极引导的重要课题。为此,本研究采用自编国家认同问卷和消费倾向问卷,旨在通过初步探讨中小学生国家认同和消费倾向的现状,以及国家认同对消费行为倾向的影响,彰显国家认同对中小学生健康消费行为方式养成的潜在意义,为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参考。

2 方法

2.1 被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从上海市8区12所中小学中抽取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共发放问卷712份,回收有效问卷711份。研究对象中,男生共342人,女生共369人。从年级分布看,小学三年级80人(男39人,女41人);小学四年级77人(男37人,女40人);小学五年级79人(男35人,女44人);小学六年级74人(男36人,女38人);初中一年级99人(男52人,女47人);初中二年级98人(男48人,女50人);初中三年级82人(男38人,女44人);高中一年级45人(男20人,女25人);高中二年级共40人(男19人,女21人);高中三年级37人(男18人,女19人)。

2.2 研究工具

2.2.1 国家认同问卷

根据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并参考己有文献及相关测评工具(管健,  荣杨,2021;王玉龙,陈阿翩,陈慧玲,2021),综合起来共编写出初测问卷的12条题项。采用Excel随机函数将12个题项随机排列。问卷的评定标尺为Likert自评式7点量表法,完全同意记7分、比较同意记6分、有点同意记5分、不確定记4分、有点不同意记3分、不太同意记2分、完全不同意记1分。此问卷中得分越高表明对国家的认同越积极。在此基础上选取100名中小学生进行小样本施测。

2.2.2 消费倾向问卷

为了选择合适的消费品,在正式调查之前,研究者进行了小样本前期调查,让一组中小学生谈谈他们对于一些常用消费品的看法。这些消费品覆盖4个产品种类:手机、运动鞋、瓶装水和电脑。之所以选择这些产品,是因为它们是中小学生购买和消费的主要对象(林江, 蒋楠, 2017)。在本调查进行之时,这些消费品的每个类别中都有许多本土和境外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参与竞争。

每种消费品的品牌均通过以下步骤挑选出来(Steenkamp,  Batra & Alden,  2003):第一步,走访百货超市或商场,记录每种被选消费品品牌的名称;第二步,把写有每种消费品品牌名称的清单交给卖场经理,请其协助挑选出其中知名度最高或相對较高的。共选择32个品牌,每一类消费品中都有8个品牌(国内、国外各4个)。其中,手机品牌有苹果、华为、三星、索尼等;运动鞋品牌有耐克、阿迪达斯、李宁、361等;瓶装水品牌有依云、康师傅、农夫山泉、怡宝等;电脑品牌有苹果、惠普、宏基、联想等。请被调查者针对上述4类32个品牌中的每一个品牌,采用Likert 7点评分法进行评估,请被试按照消费倾向程度由“1=非常低”到“7=非常高”打分。

2.3 程序

正式施测时间大约15分钟,集体施测,问卷当场收回。全部数据采用SPSS 21.0和AMOS18.0统计软件进行录入、处理与分析。

3 结果

3.1 中小学生国家认同问卷质量分析

3.1.1 项目分析与信度

首先采用各条目的临界比率(CR)测定条目的区分度,总分前27%为高分组,后27%为低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区分高分组与低分组在每个条目均数差异的显著性,发现所有条目t检验结果均显著(p<0.001),表明各项目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故不删除题项。接着通过各条目与总分的积差相关系数确定条目的区分度,要求条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0.4,表示条目与量表的同质性高(吴明隆,2010)。结果发现各题项均与总分之间呈显著相关,所有条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均>0.65,则所有条目进入效度检测)。在此基础上计算中小学生国家认同问卷各项目与问卷总分的相关,即题总相关。各项目的题总相关系数均大于0.04,且均显著相关(r=0.63~0.90,p<0.01),故保留所有题目。

该问卷的Cronbachs α信度系数为0.94,问卷的分半信度为0.93,表明信度较高。

3.1.2 问卷结构分析

将有效数据随机分为两半,样本一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初步构建中小学生国家认同的结构模型;样本二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对中小学生国家认同的结构模型进行验证,进而确定正式问卷结构。

(1)探索性因素分析。运用SPSS 21.0对样本一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χ2值为4498.29,达到了显著水平(p<0.001),取样适当性KMO值为0.96,说明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通过正交旋转,求出最终的因素负荷矩阵,因素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国家认同为单一维度构成,12个项目的特征值为8.3,可解释总体方差的71.5%。

(2)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AMOS 18.0对样本二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拟合指标为χ2=235.12,df=103,χ2/df=2.28,GFI=0.93,AGFI=0.90,IFI=0.95,TLI=0.94,CFI=

0.92,RMSEA=0.05。可见,正式问卷的主要拟合指数符合心理测量的要求,表明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正式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3.2 中小学生生国家认同现状分析

国家认同问卷共计12个题项,每道题最高7分,最低1分。因此最高分为84分,最低分为12分,中点为48分。为了解中小学生国家认同的偏向,我们将平均数与得分的中点48进行相关样本t检验。中小学生国家认同得分均值为74.03,显著高于48分(t=57.31,df=710,p<0.001),说明中小学生对国家认同呈积极状态。

对不同自然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在国家认同的差异进行了比较。不同自然学段学生的国家认同差异显著[F(2,708)=8.14,p<0.001,  η2p=0.09]。经过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小学生与初中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小学生与高中生的国家认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I-J=5.30, p<0.01),初中生与高中生的国家认同总分上也存在显著差异(I-J=5.35,p<0.01)。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和初中生国家认同的程度都显著高于高中生。

3.3 中小学生商品消费倾向分析

计算每类消费品各品牌的平均得分,并在每类消费品中按照平均得分由高到低排序(见表3)。其中,对手机的消费偏好前三名排序依次为:华为、苹果、OPPO;对运动鞋的消费偏好前三名排序依次为:耐克、阿迪达斯、李宁;对瓶装水的消费偏好前三名排序依次为:农夫山泉、昆仑山、屈臣氏。对电脑的消费偏好前三名排序依次为:苹果、联想、惠普。

对每类产品中的国内品牌与国外品牌分类后进行t检验。结果发现,四类国内品牌与国外品牌的偏好均呈显著差异(见表4)。其中,中小学生对于手机、运动鞋、瓶装水的消费更倾向于国内品牌(t=9.09,p<0.001;t=10.80,p<0.001;t=41.49,p<0.001),而对于电脑的消费却更倾向于国外品牌(t=-4.53,p<0.001)。

3.4 中小学生国家认同对消费倾向的影响

将国家认同与每类产品中的国内品牌消费倾向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国家认同与手机国货(r=0.33,p<0.01)、 运动鞋国货(r=0.31,p<0.01)、瓶装水国货(r=0.32,p<0.01)、电脑国货(r=0.31,p<0.01)及国货消费倾向总分(r=0.37,p<0.01)均呈显著性正相关。

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小学生国家认同与各类国货消费倾向之间的关系,分别以手机国货消费倾向总分、运动鞋国货消费倾向总分、瓶装水国货消费倾向总分、电脑国货消费倾向总分及四类品牌国货消费倾向总分作为因变量,以国家认同为预测变量,分别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同时,选择性别和年级作为控制变量,过去的研究证实它们对消费倾向存在影响(Mark,  Nicolas,  & Michel,  2011)。

以国货消费倾向总分作为因变量、以国家认同作为自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Y=28.87+0.67X,说明调查对象的国家认同程度越高,消费时选择国货的几率就越大。这表明,国家认同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中小学生在消费时的选择。具体地,以国货手机消费倾向总分作为因变量、以国家认同作为自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Y=6.68+0.14X,说明调查对象的国家认同程度越高,消费时选择国货手机的几率就越大。这表明,国家认同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调查对象在消费时会选择国货手机。以国货运动鞋消费倾向总分作为因变量、以国家认同作为自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Y=6.54+0.19X,说明中小学生的国家认同程度越高,消费时选择国货运动鞋的几率就越大。这表明,国家认同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中小学生在消费时会选择国货运动鞋。以国货瓶装水消费倾向总分作为因变量、以国家认同作为自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Y=9.49+0.18X,说明中小学生的国家认同程度越高,消费时选择国货瓶装水的几率就越大。这表明,国家认同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中小学生在消费时会选择国货瓶装水。以国货电脑消费倾向总分作为因变量、以国家认同作为自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Y=6.15+0.15X,说明中小学生的国家认同程度越高,消费时选择国货电脑的几率就越大。这表明,国家认同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中小学生在消费时会选择国货电脑。总之,国家认同显著正向预测中小学生的国货消费倾向,中小学生国家认同程度越高,消费时选择国内品牌的几率越大。

4 讨论

伴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推进,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日益频繁,国家边界模糊化,这使得代表民族国家合法性及其构建的国家认同面临着巨大挑战( 秦秋霞,  于海涛,  乔亲才,  2015; 王卓君,  何华玲,  2013)。未成年阶段形成的基本价值观奠定了人一生的价值取向(罗纳德·英格尔哈特,  2013)。多元文化情境下,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易受到多元文化认同的影响,并且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其国民身份认同强度略有下降,国家认同感也有所下降(曾水兵,  班建武,  张志华,  2013)。也就是说,中小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并不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在学段上出现初中生的国家认同感略高于高中生的状况,本研究亦发现了同样的趋势。究其原因,这种变化可能与高中生生活阅历逐渐丰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有着密切关系;也可能与繁重的学业压力和短视功利的升学教育机制有关。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接受的更多是知识教育,较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对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判断往往停留在书本知识和感性层面(张齐学,  2015)。因此,在多元文化启动的多元认同过程中,推进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核心的主流文化认同教育显得更为迫切(曾水兵,  2016)。

国家认同作为维系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其形成并非是一个自发的自我觉醒过程(苏守波,  李涛,  2015)。这一过程需要教育,尤其是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大力推进。如美国在K-12教育阶段设置了社会研究课程,将美国精神与多元文化相融合,帮助学生形成美国价值理念,认同并热爱美国(曹兰胜,  2014)。俄罗斯则注重在语言、历史等课程中融入国家认同教育,其在2016年启用的新版历史教科书中,明确了国家意志与权威,肯定了国家历史文化成就,以促进学生的国家认同(李琳,  2016)。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需要通过设计一套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如社会主义宪法认同教育、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历史认同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来培植中小学生共同的国民身份认同感(马文琴,  2017; 李春玲,  刘森林,  2018)。通过国家认同教育,引导中小学生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自觉克服文化多样性对政治认同的离心力,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确立对国家的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归属感。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消费主义已然使得消费成为“自我认同”的外在标志,同时自我认同又成为消费的内部依据(韩震,  2005),其所导致的后果往往是人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以自我认同来弱化或者代替民族、国家等诸如此类的社会和集体认同(王成兵,  2004)。为此,本研究通过考察中小學生国家认同对于其消费倾向的潜在影响,试图揭示中小学生国家认同的稳定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较为廉价的瓶装水,还是价格高昂的手机,中小学生都有选择购买国内品牌产品的倾向,并且国家认同与国内品牌产品购买倾向呈显著正相关。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中小学生国家认同能够有效地预测国货消费倾向行为的发生。国家认同是某种特定文化所包含的使其与其它文化相区别的意义集合(Keillor,  Hult,  Erffmeyer & Babakus,  1996),而一国的产品和品牌本身亦是本国文化传播的载体,消费者通过购买和使用本国产品和品牌所蕴含的意义,可以带给本国消费者国民身份的认同感。特别是当这些产品和品牌畅销于全国范围,而并非只在某地出售时,对这些同样产品的购买和使用,就可以让消费者得到把他们联结在一国文化内的感受。

但是以电脑为例,本研究发现中小学生还是具有优先选择国外品牌产品的倾向。仔细分析后不难看出,学生们之所以选择西方品牌,在于这些品牌拥有明确的全球品牌地位,是世界知名品牌。这些西方品牌不但拥有更高的质量,在技术上优于国内品牌,而且它们已经较长时间进入了中国市场,甚至在广告投入和市场份额等方面都比相关的国货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这种消费倾向反映着中小学生对于西方品牌的非政治化性质暨功能性性质的认同与支持,而非对于西方品牌的政治功能的认同。当然,毋庸置疑的是,作为消费群体,中小学生的选择并不总是理性的,产品质量和知名度对其消费倾向起着重要影响(Konecnik,  William,  & Gartner,  2007)。为此,需要我们通过舆论、教育等措施强调国际品牌的功能性而非文化认同(Wang,  & Wang,  2007)。同时更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科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进而通过对国产优质品牌的认同与消费选择促进青少年的国家认同。

消费行为作为人们日常重要的行为之一,毫无疑问在国家认同的塑造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消费者对国家的认同意味着将会消费与其国家认同相关的产品(Biernieks & Eglīte,  2014),国内品牌往往得益于消费者对于国家的高度认同(zsomer,  2012)。长期以来,中国企业着眼于为消费者提供性价比良好的产品,但在品牌资产建设方面较为薄弱。全球化时代,企业生产商应该有意识地创造并且生产能够与本民族认同感联系在一起的品牌产品,在营销组合策略中嵌入或强调国家或民族文化概念,以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偏好和选择。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对于本国品牌偏好会受到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如消费者个性(人口特性、价值观个性)和品牌特性等,而国家认同可能只是消费者众多价值观个性之一。当部分产品的其他因素(如手机的品牌知名度因素)作用更加强势时,受到多重因素影响的消费者国货品牌偏好发生变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5 结论

中小学生的国家认同总体上呈现积极发展的状态,小学生和初中生略高于高中生。中小学生对于手机、运动鞋、瓶装水的消费更倾向于国内品牌,对于电脑的消费却更倾向于国外品牌。中小学生国家认同程度越高,消费时选择国内品牌的几率越大。要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国家认同教育,积极引导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班建武, 李凡卓(2007). 消费社会中青少年认同危机及出路. 思想理论教育,(1), 12-17.

管健,荣扬(2021). 我国公众国家认同及认同动机建构.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58(1), 135-144.

曹兰胜(2014). 美国“社会研究”课程对我国民族地区国家认同教育的启示. 民族教育研究, (5), 110-116.

曾水兵, 班建武, 张志华(2013). 中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 上海教育科研, (8), 33-36.

曾水兵(2016). 越是全球化越应加强国家认同教育. 中国德育,(5), 27-31.

韩震(2005). 全球化、现代消费和人的认同. 江海学刊, (5), 44-49.

李春玲, 刘森林(2018). 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代际特征差异——基于2013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 中国社会科学, (4), 132-151.

李琳(2016). 重塑“苏联记忆”唤醒国家认同——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带来的启示. 中国民族教育, (10), 78-80.

李若衡, 陈洁(2013). 消费主义视阈下“90后”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政治认同. 当代青年研究, (2), 41-46.

林江,蒋楠(2017). 中美青年消费状况的比较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3), 110-118.

罗纳德·英格尔哈特(2013). 现代化与后现代化:43个国家的文化、经济与政治变迁.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

马文琴(2017). 全球化时代加强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思考. 中国德育, (1), 40-43.

秦秋霞, 于海涛, 乔亲才(2015). 全球化时代跨界民族国家认同的心理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23(5), 745-754.

苏守波, 李涛(2015). 国家认同与当代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 中国青年研究, 2015, (8), 103-107.

王成兵(2004). 略论消费文化语境中的认同危机问题. 学术论坛, (2), 17-21.

王沛, 胡发稳(2011). 民族文化认同:内涵与结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 40(1), 101-107.

王玉龙, 陈阿翩, 陈慧玲(2021). 青少年国家认同与自尊的交叉滞后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9(1), 148-151.

王卓君, 何华玲 (2013).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危机与重构. 中国社會科学, (9), 16-27.

吴明隆(2010). 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于海涛, 张雁军, 乔亲才(2014).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认同内容及其对群际行为的影响. 心理科学进展, 22(5), 857-865.

张齐学(2015). 全球化时代青年学生之国家认同.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 145-150.

Biernieks, A., & Eglīte, A. (2014). The consumers choice of branded products conformity to national identity: case of baltic states. Research for Rural Development, 2(1), 215-222.

Huddy, L., & Khatib, N. (2007). American patriotism, national identity, and political involve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51(1), 63-77.

Keillor, B. D., & Hult, G. T. M. (1999). A five-country study of national identity: 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16(1), 65-82.

Keillor, B. D., Hult, G. T. M., Erffmeyer, R. C., & Babakus, E. (1996). NATID: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national identity measure for use 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4(2), 57-73.

Kent, L. G., & John J. P. (2001). Motivational influences on “buy domestic” iurchasing: marketing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from a study of two nat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9(2), 73-96.

Lilli, W., & Diehl, M. (1999). Measuring national identity. Working Papers, Nr. 10, Mannheimer Zentrum für Europ?ische Sozialforschung.

Mark, C., Nicolas. P., & Michel, L. (2011). Identity, demographics, and consumer behaviors: International market segmentation acrossproduct categories.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28(3), 244-266.

zsomer, A. (2012). The interplay between global and local brands: a closer look at perceived brand globalness and local iconnes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20(2), 72-95.

Spicer, A., & Bailey, W. J. (2007). When does national identity matter?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thic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0(6), 1462-1480.

Steenkamp, J-B. E. M., Batra, R., & Alden, D. L. (2003). How perceived brand globalness creates brand valu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34(1), 53-65.

Wang, C. L., Li, D., & Barnes, B. R. (2012). Country image, product image and consumer purchase intention: evidence from an emerging econom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1(6), 1041-1051.

Wang, J., & Wang, Z. Y. (2007). The political symbolism of business: exploring consumer nationalism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orporate reputation management in China.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11 (2), 134–149.

Zeugnerroth, K. P., Zabkar, V., & Diamantopoulos, A. (2015). Consumer ethnocentrism, national identity, and consumer cosmopolitanism as drivers of consumer behavior: a social identity theor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23(2), 25-54.

The State of National Identity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Influence on Consumption Tendency

WANG Jingze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ety,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299)

Abstract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re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selfidentity formation, and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status can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consumption decisions and consumption tendencies, and even shape their future life patterns. 711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usi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initially explore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on the consumption tendenc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udents have positive national identity. Among them,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ve significantly higher national identity than high school students. Students prefer domestic brands in the consumption of cell phones, sports shoes, and bottled water, while for the consumption of computers, they prefer foreign brands. National identity has a stably predictive effect on students tendency to consume domestic products.

Key words:  national identity; consumption preferences;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onsumer goods

猜你喜欢

国家认同中小学生消费品
快速行动并治愈一切:医疗保健是如何演变成消费品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发改委拟完善一次性消费品限用制度
PAHs将成消费品出口新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