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巴山脉绿色智慧城乡体系发展策略

2021-09-26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8期
关键词:山脉流域城乡

郭 乾

(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55)

1 秦巴山脉区域环境特征

秦巴山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文化深厚,是我国自然地理重要的南北分界线,生态屏障、水源涵养地及生物与自然资源储备区。同时,秦巴山脉地跨陕西、湖北、重庆等五省一市,周边分布有关中、成渝、长江中游等多个城镇群和人口密集区,是我国中西部发展的关键地区和“一带一路”的衔接平台。其内部腹地分布有6 000余万人,秦巴山脉区域因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与历史人为因素的影响,区域发展差异较大,产业支撑能力薄弱。其基础设施落后,交通制约突出;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科技支撑匮乏;生态压力巨大,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

2 秦巴山脉区域城乡空间建设问题

2.1 人地关系分异矛盾突出

秦巴山区自然资源环境区域差异较大,随地形变化的特征较明显,地形呈西北高东南低之势,空间越临近地形复杂的山区腹地,水资源越丰富,生态越重要,而土地资源越贫乏,地质灾害发生率越高;空间上越靠近外围平原或盆地地区,地形越平缓,水资源和生态资源越贫乏,地质灾害越少,土地资源则相对丰富。山地自然地理特征造成秦巴山脉区域人地关系冲突。分析秦巴山脉区域人地系统耦合协调度,在2000—2010年间持续下降,在2010—2020年间开始稳步回升,说明前十年尽管全域经济社会指标普涨、生态环境恶化虽被有效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但人地系统的协调发展状态并不理想,反而出现退化,直到2010年左右全面贯彻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生态保护策略得到进一步实施后,秦巴山区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程度开始回升,人地关系开始向好发展。

2.2 山水特质不明统筹不足

秦巴山脉地区的生态属性决定其在保护与发展中有别于东部平原城市的特殊性——“山水特质”。一方面,依据秦巴山地核心区地貌分类结果,87.9%为“山地”类型;另一方面,作为长江与黄河中段上游的水源地,作为一江清水供京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秦巴山脉地区“水”的战略地位极高。当前,因行政单元对流域的切割导致的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3个方面的困境与问题:①宏观层面缺少统筹,不利于区域城乡结构的优化;②中观层面亟待开展流域绿色单元协同与管控;③微观层面乡村聚落空间亟待优化和深入引导

2.3 基础设施落后,智能化较低

秦巴山脉区域城市建设中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基础设施方面,秦巴山脉地区整体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水平仍落后于国内一、二线城市,无线网络覆盖的广度与深度远远不足,家庭网络也需进一步提高。智慧产业与“互联网+”融合不足。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在产业发展中缺少深入应用,电子商务等推广不足,区域信息产业整体水平偏弱,软件服务能力无法有效支撑区域信息化建设需求。智慧治理方面有待统筹和优化,政务信息归集与发布的渠道过于分散,缺乏统筹规划,需构建网站群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政务信息发布体系。对外需结合“互联网+智慧城市”战略,将政务服务向移动应用拓展,创新政务服务模式。

3 绿色智慧城乡发展目标

以智慧、绿色为指导,协调秦巴山区关系,科学合理地引导秦巴山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同发展,深入协调区域内生态保护,提出行之有效的流域生态管控措施,引导城乡空间建设;以城乡人口、产业、经济发展为基础,优化区域内人地关系,划分战略发展分区,合理引导人口迁移;以提升区域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为导向,构建智能设施建设体系,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操性、适用性及可持续性。

4 绿色智慧城乡发展策略

4.1 空间区划管控策略

以生态本底保护为根本,围绕生态和谐、绿色建设、人地和谐的要求,从秦巴山脉区域人地关系的空间特征着手,在研究人地关系演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供需关系的基础上,重构城乡空间布局,分区域进行管控治理,从引导山区人口疏解、梳理城乡居民点分布方面,提出空间资源供需平衡的整治思路。根据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DS)指数的分类划定,结合各区县发展战略地位和区位特征,将研究区内分为4大战略分区。

1)发展严控区 发展严控区主要包括土地利用不足的大部分区县,这些地方生态价值大、生态敏感性高,适于城市开发建设用地较少,交通基础设施较差,而且人口分布较为分散,适宜建设发展用地很难集约高效利用。采取维持目前建设现状,严控生态红线,逐步将人口向发展提升区和发展优化区迁移的发展策略。

2)发展提升区 发展提升区主要包括土地利用不足的区县和个别土地利用均衡区和较过度开发区,相比发展严控区,其生态敏感性和生态价值稍低,同时交通区位条件地域环境较好。该部分功能分区的区县,其发展策略为: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可适当增加二产和三产的比重,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提升和完善交通设施。

3)发展优化区 发展优化区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均衡区和较过度开发区,位于此类功能区划的区县通常经济发展条件较好、交通设施较为完善,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较低,生态承载力大于发展严控区和提升区。其区县的发展策略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塑,增加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降低工业生产和居住生活的污染物排放量,注重产业转型,逐步将支柱产业从二产调整为三产,避免城市建设用地的过度扩展,集约高效使用已开发建设的土地。

4)发展疏解区 发展疏解区以土地过度开发利用的区县为主,该部分区县属于城市核心区影响范围内,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建设水平超过地方生态承载水平,部分区县生态环境受到地方发展的影响。对于其区域的发展策略为:适当疏解人口,降低城市建设开发量,发展绿色产业,降低环境污染水平,修复生态环境,提升环境承载水平。

4.2 城乡空间流域统筹策略

1)宏观层面基于流域协同的城乡结构优化 宏观层面,以生态安全格局保护为基础,强化城乡人居空间与地貌水文特征的分布关系,基于流域协同优化城乡结构,合理引导人口流动和产业集聚,积极促进环秦巴山脉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一芯四核、一环两脉多点”的城乡一体空间结构(见图1)。

图1 秦巴山脉区域基于流域协同的城乡结构优化

2)中观层面类型导向的绿色城乡模式深化与管控 通过从流域整体视角入手对子流域单元进行协同和管控,有助于将宏观战略逐级传导和落地:在一级流域层次,如汉江流域尺度,结合流域上中下游的协同特点,开展以流域为单元的三区划定。基于宏观流域尺度开展生态网络规划。在二级流域层级,如汉江支流丹江流域,结合内部各小流域单元,开展以“五线一单”为重点的生态管控研究。在三级流域层级,如丹江流域的老灌河小流域,以“三控一落地”为重点,开展生态空间管控、生态质量动态监控、河流断面水质监控、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等,强化上层保护的切实落地。

3)微观层面绿色发展导向下乡村聚落流域化集聚优化 基于小流域内聚落的发展集聚分析和关键问题的剖析,提出以空间合理集聚为目标、生境全域管控为导向,以“重点发展优化型”“特色提升培育型”“生态还原疏导型”小流域为单元,以“消解型”“优化型”核点集聚单元为主体的点轴双控策略。

4.3 绿色智能设施支撑策略

1)秦巴山区生态大数据体系建设 在秦巴山脉区域实施包括秦巴生态保护大数据、秦巴自然灾害预警与处置大数据、秦巴基础信息大数据,为秦巴山脉区域绿色智慧城乡体系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规范信息运营平台,建立智能化管理系统。

2)秦巴山脉区域智慧城市体系建设 秦巴山脉地区智慧城市体系建设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按照秦巴山脉地区绿色智慧城乡体系发展的定位,在实现秦巴信息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完成包括网络基础设施、传感基础设施、计算基础设施在内的信息化发展基础—智能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构建低成本、分布式、高可靠、复合型信息互联互通网络体系,形成秦巴山脉地区绿色智慧城乡体系发展的基础保障。

3)智慧城乡联动发展建设 依据秦巴山脉城乡规划,依托秦巴智能基础设施战略,构建覆盖村镇、旅游景区、周边交通、公共场所的秦巴智慧村镇智能信息化网络体系。结合秦巴大数据实施,以秦巴居民生产、生活需求为核心,采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村镇管理水平,构建村镇管理、应急响应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信息技术在秦巴村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应用,在教育、医疗、政府服务、公共安全、智能交通、公共设施六大领域,加快服务方式的转变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提高秦巴山脉区域全社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5 结语

秦巴山脉具有十分显著的区位、生态及文化价值。通过梳理秦巴山脉区域发展的现实问题,研究提出三大发展策略,推进秦巴山脉区域绿色发展目标的实现,促进秦巴山脉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及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推动秦巴山脉区域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山脉流域城乡
尚代肯山脉高点风景
它,就在那里
压油沟小流域
沙颍河流域管理
城乡涌动创业潮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人,山脉和海洋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