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雨课堂”的医学免疫学形成性评价效果分析①
2021-09-26赵云娟王敬云张峰波王红英甫拉提热西提周晓涛迪丽娜尔波拉提丁剑冰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乌鲁木齐830011
赵云娟 王 松 王敬云 张峰波 王红英 徐 茜 徐 琦 甫拉提·热西提 周晓涛 迪丽娜尔·波拉提 丁剑冰 (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乌鲁木齐830011)
医学免疫学属于医学基础中的重要课程,但学生普遍反映免疫学知识点较难学习和理解[1]。长久以来,该课程的评价方式以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主,即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2]。这种评价方式导致学生平时不复习,考前“临时抱佛脚”,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师生均只注重免疫学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因此,需要在教学中采用新的评价方式。
形成性评价主要强调过程的评价,教师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调整教学侧重点,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3]。学生在学习过程看到自身的进步,树立自信并激发学习积极性。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雨课堂”智慧教学把学生片刻不离手的智能手机作为桥梁融入课堂。教师可以及时统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数据在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中发挥作用。因此,本教研室于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实施“雨课堂”智慧教学,将它的数据分析功能用于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将本校2015 级至2017 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包括临床医学八年制(“5+3”一体化)班]作为研究对象,共1 613 人。其中实施“雨课堂”前1 047 人,“雨课堂”后 566 人。此外,本校 2015-2017年本科一批次(包括临床医学和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录取分数线分别为:普通类471、469 和470分,单列类(民考汉学生)455、453 和458 分,说明本次纳入的不同学年研究对象在入学时的成绩背景一致。
1.2 方法
1.2.1 分析并比较期末总评成绩 包括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和及格率。2016-2017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总评成绩由阶段性测验(1 次)、实验课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70%)构成;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总评成绩(实施形成性评价)由课前10 min 汇报、阶段性测验(1 次)、实验课成绩、“整体观免疫学思维导图”和期末考试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70%)构成;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总评成绩由“雨课堂”形成性评价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
1.2.2 “雨课堂”形成性评价实施方案 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经过学校、学院、教研室反复审议和修订,最终确定了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基于“雨课堂”的医学免疫学课程形成性评价实施方案,本方案主要针对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具体成绩分配见表1,实施方案如下:①课前学习资料推送(5%):教师课前通过“雨课堂”给学生发布教学PPT、免疫学学习方法、与教学有关的案例和教学资料等,让学生提前预习,标记不理解的课件,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每次课前10 min,学生们根据教师课前发布的学习资料以及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每组4~6名学生,完成翻转教学,教师和同学根据汇报的内容和现场表现进行评分,评分后教师向学生们公开每组学生的评分结果。②课中随堂检测(2%):上课过程中,教师可随时通过“雨课堂”发布测试题,学生提交试题后,即可知晓学生的答题情况。③课后作业发布(3%):教师在课后采用“雨课堂”布置作业,学生需完成教学课件的学习以及课后练习题。教师每周统计学生课后学习情况,并向学生公布。④阶段性测验(10%):在免疫分子和免疫应答授课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了2次阶段性测验。内容涵盖了免疫学主要章节。测试题采用“雨课堂”形式发布,均为客观题,负责教师在考前5 min 将考题发布至相关班级群,在限定时间对各临床医学专业班级同时进行测试。测验成绩在所有班级完成测试后自动公布。⑤“整体观免疫学思维导图”制作(10%):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整体观免疫学思维导图”的制作,根据内容是否准确、详实地概况免疫学完整知识以及作品的美观和创意进行综合评分。⑥实验课成绩(10%):教师根据学生在实验课考勤、上课表现及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分。⑦终结性评价(60%):学期结束时以试卷答题的形式评价学生免疫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表1 “雨课堂”形成性评价成绩分配Tab. 1 Distribution of "Rain Classroom" formative eval⁃uation scores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作图软件为GraphPad Prism 6.0。采用方差分析对多个学期间的学生期末总评成绩进行比较分析,采用两样本t检验对实施“雨课堂”前后的成绩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学生及格率进行比较,成绩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双侧)。
2 结果
2.1 2016-2019 学年第二学期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期末总评成绩分布 30%以上的学生考试成绩分布在80~90 分数段,2016-2017 学年第二学期中,0~60 分数段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60~70 分数段,而在0~60 分数段中,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的学生人数比例明显低于其他2个学期,见图1。
图1 2016-2019 学年第二学期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期末总评成绩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final evaluation scores of clinical medicine students in second semesters of academic year 2016-2019
2.2 2016-2019 学年第二学期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期末总评成绩比较 2016-2019 学年第二学期的期末总评成绩最低分和平均分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显示,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的最低分为(46.60±11.974),为各学期中最高;2016-2017 学年和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的平均分(81.46±3.141 和 79.46±2.525)均显著高于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76.62±2.166),见表2。
表2 2016-2019学年第二学期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期末总评成绩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final evaluation scores of clinical medicine students among second semesters of academic year 2016-2019()
表2 2016-2019学年第二学期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期末总评成绩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final evaluation scores of clinical medicine students among second semesters of academic year 2016-2019()
Groups Second semester of academic year 2016-2017 Second semester of academic year 2017-2018 Second semester of academic year 2018-2019 F P Highest score 95.56±0.726 96.88±1.356 96.20±2.150 1.508 0.242 Lowest score 35.44±13.078 23.00±7.270 46.60±11.974 9.819 0.001 Average score 81.46±3.141 76.62±2.166 79.46±2.525 7.091 0.004
2.3 2016-2019 学年第二学期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期末总评成绩及格率比较 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期学生及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的及格率最高,为93.1%,其次为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88.6%),见表3。
表3 2016-2019学年第二学期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期末总评成绩及格率比较[例(%)]Tab.3 Comparison of passing rate of final evaluation scores of clinical medicine students among second semesters of aca⁃demic year 2016-2019[n(%)]
2.4 实施“雨课堂”前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期末总评成绩比较 通过分析发现,实施“雨课堂”前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期末总评成绩最低分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雨课堂”后学生的最低分(46.60±11.974)显著高于实施前(29.59±12.232),见表4。
表4 实施“雨课堂”前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期末总评成绩比较()Tab.4 Comparison of final evaluation scores of clinical medicine students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of"Rain Class⁃room"()
表4 实施“雨课堂”前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期末总评成绩比较()Tab.4 Comparison of final evaluation scores of clinical medicine students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of"Rain Class⁃room"()
Groups Highest score Lowest score Average score Before implementation of"Rain Classroom"(n=1 047)96.18±1.237 29.59±12.232 79.18±3.634 After implementation of"Rain Classroom"(n=566)96.20±2.150 46.60±11.974 79.46±2.525 t P-0.036-3.516-0.215 0.971 0.002 0.832
2.5 实施“雨课堂”前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期末总评成绩及格率比较 分析结果显示:实施“雨课堂”后学生的及格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分别为93.1%和88.0%,见表5。
表5 实施“雨课堂”前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期末总评成绩及格率比较[例(%)]Tab.5 Comparison of passing rate of final evaluation scores of clinical medicine students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of"Rain Classroom"[n(%)]
2.6 “雨课堂”成绩和期末总评成绩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雨课堂”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Pearson 相关分析,如图2所示,“雨课堂”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
图2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雨课堂”和期末考试成绩相关性分析Fig.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formative evaluation of"Rain Classroom" and final examination scores in second semester of academic year 2018-2019
3 讨论
免疫学课程涉及分子层面,对师生来说是“难教难学”的学科之一[4]。因此,课程教学方式的更新对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5]。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决克服唯分数等的顽瘴痼疾,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等”。2016-2017 学年第二学期考查学生学习效果以终结性评价为主,通过成绩分析发现,0~60 分数段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60~70分数段,最低分、平均分和及格率在3 个学期中虽不是最低(见表2 和表3),但学生主要依靠期末时的突击复习,不能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对免疫学知识无法形成长期记忆,最终造成学生“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6]。鉴于此,教师们需不断综合考虑课程设计和评价方法。
教研室自2017-2018 学年开始实施形成性评价,通过分析发现,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的最低分、平均分和及格率均显著低于其他2 个学期(见表2 和表3),评价方式为终结性评价占期末总评成绩的70%,形成性评价占30%。虽然学生学习效果使用了形成性评价,但占比较低,前期研究结果显示,形成性评价的实施内容中,课前10 min、实验课和制作“整体观免疫学思维导图”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8],而通过对所有专业学生的成绩比较显示,2017-2018 学年的及格率较2016-2017 学年有所提高[9]。
2016-2017 学年第二学期和2017-2018 学年,教研室通过阶段性测验、课前10 min 汇报等方式检测和反馈学生平时的学习效果,但与2018-2019 学年开始实施的“雨课堂”形成性评价方案相比,内容较片面且不完善。此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未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及时获取免疫学教学的反馈信息,不能及时反思和调整教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实施“雨课堂”形成性评价,通过学生期末总评成绩比较显示,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学生最低分和及格率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学期,平均分显著高于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见表2 和表3),学生最低分和及格率均显著高于实施“雨课堂”前的学期(见表4和表5),本研究与高杰等[10]研究结果一致。为了进一步分析基于“雨课堂”的形成性评价效果,本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学生“雨课堂”形成性评价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间显著正相关(见图2),提示“雨课堂”形成性评价对提高学生期末总评成绩具有促进作用。
“雨课堂”大数据的特点能形成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能够更有效、便利地开展形成性评价[11-13]。例如,在开展“雨课堂”形成性评价的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讲授“免疫球蛋白”章节时,课前教师通过“雨课堂”发布学习资料[包括教学课件和课外拓展学习资源(发现抗体结构和多样性的研究者获得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的故事)]和重点难点内容,便于学生提前了解授课内容,并向教师反馈不懂的知识点,教师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授课,通过课堂测试题及课后练习题(分别占期末总评成绩的2%和3%)的答题情况,教师及时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抗体的生物学活性”知识点理解不透彻,在辅导答疑时针对正确率<70%的难题进行重点讲解,以口头提醒或布置作业等形式关注成绩<60 分的学生,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和纠正自身的学习情况。教师于课后不断反思总结,在后续的教学过程加强了“抗体的生物学活性”的备课。课外拓展学习资源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激发学习免疫学知识的兴趣,第三小组学生根据学习资源在下次课前进行课前10 min汇报。
此外,2016-2017、2017-2018 和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授课教师均为副教授和教授职称[其中临床医学八年制(“5+3”一体化)班均固定为2 名教授职称教师授课],授课教材均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曹雪涛教授主编的《医学免疫学》,且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教研室进行集体备课统一教学内容,3 个学期的授课章节均一致,包括绪论、免疫器官和组织、抗原、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超敏反应和免疫学防治等章节;上述3 个学期的期末试卷考试均采取抽考形式,试卷难度一致,而研究对象在入学时的成绩背景也同样存在一致性。因此,通过比较发现,将“雨课堂”用于免疫学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中,能够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课堂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大多数学生认为能够改变自身应付期末考试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监督自己,更易理解和掌握免疫学知识[14-16]。“雨课堂”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理念也得到提升。“雨课堂”可以使教师实时在线管理学生的学习数据,及时关注到不同层次学生(录取分数线分别为普通类、单列类和双语类)的特点和学习情况,能更好地准备教学资料、完善课堂设计并及时调整授课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地教学服务。这为今后开展其他专业和留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打下良好基础。
基于“雨课堂”的医学免疫学形成性评价虽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教研室初次在免疫室教学工作中实施“雨课堂”的形成性评价,并且仅应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今后需进一步应用于其他各专业,完善这种评价方式;此外,部分学生认为增加了平时学习负担,疲于应付考试,但通过整体成绩分析,结合“雨课堂”的形成性评价总体达到了督促学生复习的目的,及时理解消化所学知识,改变了终结性评价带来的偶然性,减少学生既往期末时应付考试甚至死记硬背的现象,重视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有助于完成综合性评价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基于“雨课堂”医学免疫学的形成性评价更科学、严谨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