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浪漫传承
2021-09-26张毛毛
张毛毛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回忆的河流,确实漂浮着很多故事的绿叶。
一直以来,我并不太抵触加班,也十分乐意回复学生在微信上的留言。有时学生急着问,不管是夜里10点,还是早上6点,只要我看到了,都会尽心尽力回复。昨天还有一个学生问:“阿多尼斯说,‘万物都会走向死亡,只有人除外,是死亡向他走来’,是什么意思?”我说:“人是自知自觉的,可以看清生命历程,可以清晰感知死亡。这样写很恐怖,死亡可动。”学生收到回复很开心。
也许,你会觉得我认真负责。其实,一路求学工作以来,身边的三位恩师都是如此,恐怕这里有一份教育的浪漫传承。我有三位恩师:一位是喜欢跳芭蕾的古代文学教授何依工先生;一位是写文章总能引起轩然大波的程世和先生 (我知道,导师不是激烈的人,只是有时敢说话);最后一位是吴丰强先生,教授级的语文老师,不慕名利,最喜欢和学生厮混在一起……
我是新疆人,小时候推开窗户就能看见清透的天空映衬着皑皑的雪山,深秋时节,天上经常有苍鹰。儿时还会和少数民族同学一起过“古尔邦节”。那时,我就一心想着去西安读书,接受中原文化的浸润。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报了陕西师范大学。陕师大文学院有很多著名的教授,霍松林、魏耕源等,都是老先生了。那时,教我们唐宋文学史的是何依工老师,50岁左右,还比较年轻。何老师儒雅渊博,诗词典故、学术经典信手拈来,他还喜欢借助西方文论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读了很多新批评的理论著作,还有福柯、德里达、克罗齐、荣格的书。至于叶维廉、叶嘉莹、宇文所安,因为老师上课会提到,我们也会找来看。何老师的英文很好,他还会摘引哥伦比亚大学的论文,把重要的东西翻译出来让我们学习,从不嘲笑我们学术英语不好。他的声音像播音员,浑厚干净,听何老师上课,简直是种享受。何老师经常阅读西方文论,他自己也尝试借助结构主义的“矩阵图”,解读白居易的《长恨歌》,非常惊艳。有段时间,何老师在研读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在他的影响下,詹姆逊的文学理论专著《马克思主义与形式》 (1971)、《语言的牢笼》 (1972)、《政治无意识》 (1981),当时我都认真啃完了。
何老师这样的教学方法,招来了一些学生的质疑,他们认为这不是传统的做学问的方式。何老师又向文学院副院长申请做教学改革,即小组学习,每次上课都是小组带着不同的选题面对面地和他讨论。我记得我们当时研究的是柳永,何老师会提前印发厚厚的资料,给一些研究方向,我们在宿舍经常讨论到深夜,因为太难了。不但要读柳永的所有诗词,还要读何老师发的西方文论,然后要用新的“武器”研究古代文学的问题。但是,我认为那段时间的学习时光非常美好、快乐,并且收获很大。至今想来,我自己愿意突破常规,愿意变革,愿意接受新思想、新理念,大概都是源自何老师吧。
何老师的影响不仅仅在教学变革方面,还有生活气和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我们当年交作业都用的是邮箱。我发给何老师的作业,他每次都会及时回复,认真点评。我能看到有夜里11点的回复,有早上6点的回复。有一次我打开作业,满满的红批,整整2000字的批语和指导建议,震惊了。你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位古板严肃的老师,其实不然。何老师喜欢跳芭蕾,为了保持身材,早上从来不吃碳水。唐宋文学经常是第一节课,我经常看到他在喝咖啡,满教室都是咖啡的香气,咖啡的气息和时尚的项链、紧身风衣、冬日里一周一件不重样的羽绒服交织在一起,再加上他对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等诗词名家的精彩点评,让我时常分不清这个充满魅力的老师所处的时代。何老师提问的时候,总是很客气:“请您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好的,谢谢您!”当年我读大二,何老师是第一位朝我用“您”的人。在他身上,我学会了尊重。
时光飞逝,很快到了工作和考研的抉择期,我还是选择了考研,觉得在西安读书挺好的。西安有终南山上的云气、曲江池边的依依垂柳、千年古寺里的樱花……我不想去其他的城市。本科毕业的时候,论文是程世和老师指导的。记得当时,我的观点和程老师不合,他是老派的研究方式,而我深受何老师的影响,我们就有了很多方法论上的冲突。他当时是文学院主管本科教学的副院长,工作很忙,办公室找他签字办事的人很多。现在想来,即便在那种情况下,他仍然十分耐心地给我讲论文的选题、研究策略等。程老师循循善诱,告诉我“主义”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枷锁,要学会变通。最长的一次,程老师给我答疑了一个小时,一层层帮我剥离问题。后来我的本科论文《再论陶渊明的田园诗》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我觉得这个老师很好,对学生有慈悲心,也想在研究学问方面得到不同的指导,就报了程老师的研究生。很顺利,考研成绩理想,我拿到陕西师范大学公费研究生的资格。后来,我们一起吃饭的时候,才知道当年是程老师力挺何老师做教学改革的,是他特批的。
程老师与何老师不同,爱吃肉但很瘦,不修边幅,有时头发凌乱,胡茬参差不齐。但二人相同的地方是务实正气。他说:“人生在世不能只是面对一个现实世界,还应该面对一个超越现实的世界。就我而言,我的专业是古代文学。这就确保了我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古代世界。在现实世界中,我的自由度是很有限的。我不能不与我不愿意交往的人交往,我不能不干我不愿意干的事。但是转身进入古代世界,我则有穿越时空的自由。我想去见孔子就去见孔子,想去见太史公就去见太史公。他们可都是古之贤大夫,英雄豪杰……简而言之,我们暂时告别眼前这个世界,是为了更好地返回到这个世界,先 ‘缺席’再 ‘出席’。”程老师的这段话我一直记到现在,既有对现实的超越,也有对现实的回归。你可能会认为,程老师更像一位“夫子”,然而在我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当我问他:“老师,我去东莞松山湖工作怎么样呢?”导师侧着身子,陷入回忆说:“松山湖,我去过,傍晚的时候有一片夕阳,很有陶渊明诗里的味道……去吧,5年你们就有车有房了!你看,你的生活轨迹一直是向外走的,新疆、西安、东莞!”后来,我在东莞松山湖工作,每每遇到困难,程老师的话就会飘出来,鼓励了我很多年。在程老师身上,我学会了既要教学生读书,也要教学生积极入世。
再后来,我顺利进入了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遇到了吴丰强老师。他是九江人,离陶渊明隐居的地方不远。也许,一切都是冥冥之中安排好的。关于吴老师,我一直觉得他是教授,他和我的研究生导师程老师、本科老师何老师一样,喜欢研究问题,不喜欢虚浮的头衔,不追逐名利,真正地关爱学生,热爱教育。我写过吴老师很多次,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老师。今年吴老师入选东莞市最美教师的评选,因为要拍摄视频资料,面对镜头,他低着头说“怪不好意思的”。后来,因为我帮助他做1分钟的自我简介,吴老师多次对我表示感谢。1分钟而已,多少次比赛课,吴老师帮我做文本解读、课程设计,帮我磨课,根据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上课的思路或提问的方式,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无私帮助,无法用时间来衡量。很多年前的比赛课,晚上10点,吴老师还在帮我梳理上课思路。那个时候刚工作,根本不知道课堂是什么。吴老师估计急了,就说:“毛毛,你相信咱们这样上吗?”工作10年后,我可以体会吴老师那时的感受了,这个年轻人不理解“课”是什么,“课”起承转合是什么。我一下子想起程老师给我辅导毕业论文的时候,也是这样着急又耐心。后来,我对自己的学生,特别是有些倔强的、爱钻牛角尖的学生,都会很有耐心,总会一点点引导,不厌其烦。
上周,我准备东莞市品质课堂的决赛课,把小说文本发给了吴老师。等我再拿回来,吴老师用笔名“夏木子”写了密密麻麻的旁批,一点点注释得很清楚。因为正好放暑假,吴老师每隔一两天就发语音给我,提醒我注意什么。昨天,我问吴老师要他给学生整理的学习资料,吴老师全部给我了,一股脑儿。这些东西,是他每周一点点整理、打印出来的。我拿在手中,觉得珍贵无比。吴老师严谨,却不过分严肃;相反,他很浪漫。他会喝了酒躺在天台上看月亮。
回忆过往,甚觉幸运。在求学和工作中遇到的三位恩师,对我的帮助很大。他们给予了我最温暖的受教育的经历,我也会把这份温暖传递给学生。有人说:“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三位老师都是读书人,都给予我最清洁明亮的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