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稻种香飘万里
2021-09-26
图/东方IC
在人类解决饥饿问题的艰难历程中,创始于湖南、被称为“东方魔稻”的杂交水稻是一朵奇葩,它是近百年来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一大奇迹。
20世纪60年代,湖南偏僻地区的农校青年教师袁隆平,提出了“水稻也有杂种优势”的大胆设想。这一挑战权威的自由探索,得到了原国家科委和湖南省委的高度重视,直接推动了一场改变历史的大协作大攻关,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
如今,距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发现那株天然杂交水稻已经60年, 杂交水稻早已在中国大地扎根,并且走出国门,播种在越来越广阔的田野上。经过几代科技人接力,新兴的杂交水稻学科也已长成“参天大树”。
杂交水稻发源地湖南,正凭借“东方魔稻”聚集的人才、企业、科研院所优势,厚积薄发,向着种业强省迈进。
攻克杂交水稻难关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是湖南水稻种业绕不开的巨擘。
时间回到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袁隆平立誓要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在农学实验中,袁隆平发现水稻中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实验田里发现一株形态特优水稻,在稻田里鹤立鸡群。这株水稻一穗达到230粒。通过第二年的试种,袁隆平发现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它证明水稻存在杂种优势,为袁隆平日后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带来启发。
1964年,袁隆平在国内首次提出通过培育三系(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利用水稻杂种优势增加粮食产量的设想,并着手进行研究。1966年2月28日,《科学通报》发表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国家科委十分重视,致函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要求他们支持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
在国家科委和湖南省科委的大力支持下,由袁隆平主持的杂交水稻科研小组正式开展工作。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水稻雄性不孕性选育计划”研究遇到瓶颈,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华国锋鼓励袁隆平继续研究下去,并提出农业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农民和土地,要将研究拿到群众中去搞。
为加快研究进程,袁隆平带领学生李必湖、尹华奇组成三人科研小组,每年秋冬利用南方温光资源,到云南、海南等地进行水稻材料繁殖。
在海南岛,李必湖在当地农场技术员带领下,找到一片野生稻,并找到了3株雄性不育株。李必湖回忆,他将这一情况报告给袁隆平时,袁隆平高兴地连声说“高级高级”。因其是野生稻花粉败育,取名为“野败”。
为了支持杂交水稻的研究,1971年,湖南省把袁隆平领导的杂交水稻科研组调入省农科院。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破除了长期以来国内外流传的水稻这种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极大地丰富了遗传育种理论和实践。此时,华国锋已调入国务院工作,主持工作的省委第二书记张平化提出,以“最大的干劲、最快的速度”把杂交水稻生产搞上去。
到1976年,三系杂交稻在全国推广228万亩(1亩≈666.7平方米),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1981年,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
实现两系到超级稻的飞跃
湖南省长沙市城东马坡岭的一条小路旁,有一个不寻常的院子。院子不大,从办公楼走到实验室,再走到杂交水稻展览馆,也就几分钟路程。1984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下称“研究中心”)在此成立。这是国内外第一家杂交水稻的专业科研机构,也是全世界杂交水稻研究者向往的圣地。
在这里,袁隆平带领科研团队,实现了从两系到超级杂交稻的重大技术创新,创造了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一大奇迹,这确保了我国杂交水稻技术研究的世界领先地位,引领了全球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方向。
“三系法”虽然大幅度增产,但也存在配组不自由、种质资源利用率低,培育超高产优质杂交组合技术难度大、周期长、产量徘徊不前等问题。于是,研究中心决心开展新的攻关,提出了育种方法从三系到两系再向一系迈进的战略设想。
袁隆平攻克杂交水稻难题(图/新华社)
1987年,“两系法”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领导全国16个单位开展协作攻关。通过艰苦而漫长的实验,“两系法”最终迎刃而解。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法”增长5%~10%。
当全国农业界还在为“两系法”兴奋不已之时,研究中心又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研究超级杂交稻,这是水稻育种的“第三次革命”。
在此背景下,原农业部于1996年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此后,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
中国的超级稻育种于2004年攻克了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800公斤大关,2014年攻克了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1000公斤大关。
在2018年1月8日举行的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创新团队)。这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首次获奖的创新团队。同年9月,袁隆平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超优千号)”,实现了百亩片平均亩产1152.3公斤,刷新了水稻大面积种植产量的世界纪录。
湖南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水稻种业科技工作者,让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持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2020年11月3日,湖南宣布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
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图/新华社)
“杂交水稻是来自湖南的珍贵礼物”
2017年8月,马达加斯加农牧渔业部植保司司长萨乎里一行专程来到湖南长沙,为袁隆平带来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面值2万阿里亚里的新版马达加斯加币,上面印着一束杂交水稻。
萨乎里介绍,水稻是马达加斯加人民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中国的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马达加斯加人民已经基本摆脱了饥饿。“为了感谢您,我们特地选择水稻作新版货币图案。”
这个位于非洲大陆以东、八成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的岛国,气候适宜水稻生长,但水稻产量一直不高,近200万人面临饥荒威胁,每年需要进口大米40万吨。
在2006年的中非合作论坛上,我国承诺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湖南省农科院援建的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是其中之一。
十几年过去,杂交水稻在当地已累计推广种植4万公顷,平均单产从原来的每公顷3吨左右,提升到现在的每公顷7.5吨。这个以稻田、稻穗入国徽的国家,靠杂交水稻,即将终结进口大米的历史。
中国在成功让全球1/5的人口吃得饱吃得好的同时,还为全世界提供了解决粮食短缺的中国技术。自1973年至2020年,湖南农业部门先后承建了我国各类援助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44个国家的39个农业项目。到2016年底,已有100多个国家的4000多名研究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和官员到研究中心接受了杂交水稻技术培训。
越南的湄公河畔、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尼日利亚的丘陵河谷地带……杂交水稻已经推广种植和引进试种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引进的中国杂交水稻就较当地原有高产常规水稻良种产量高出165.4%~180.3%,美国人惊呼其为“东方魔稻”。
非洲的尼日利亚,中国种子使当地水稻产量提高近3倍。在大米几乎完全靠进口的利比里亚,吃大米原本只能是打牙祭,中国培训班开班后,当地人说自己可以天天打牙祭了。
2016年底,已有100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接受技术培训(图/《湖南日报》)
特别是在《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预测新冠肺炎疫情将使全球粮食体系的脆弱性凸显的情况下,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显得尤为珍贵。袁隆平曾说:“全世界有1.5亿公顷的稻田,如果其中有一半,有7500万公顷稻田种上杂交稻,按每公顷增产2吨算,就可以增产1.5亿吨粮食,可以多养活4亿到5亿人口。”
2018年,率代表团来湖南商谈水稻项目合作事宜的柬埔寨农林渔业部部长荣萨孔说:“杂交水稻是来自湖南的珍贵礼物。”
湖南打造种业创新高地
湖广熟,天下足。数据显示,2020年,湖南粮食总产量为3015万吨,年产杂交稻种8000万公斤,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更令人欣喜的人,杂交水稻相关研究还给两系油菜、高粱、小麦等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这为湖南种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三五”以来,湖南累计支持种业科技创新资金近20亿元。目前,湖南在种业领域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国家育种中心或改良分中心,多项育种技术品种在国内外居于领先地位。
立足种业资源,湖南加速培育种业产业,商业化育种规模及水平国内第一。全省拥有AAA级种子企业24家,占全国总数的做1/5,每年向省外供种4000余万公斤,是全国杂交水稻种子产销第一大省。隆平高科名列中国种业首位、跻身世界种业八强。
正是有着这样强大的种业人才、科研院所、企业科研等资源优势,湖南才更有底气向着种业创新高地的目标加速奔跑。
2020年,湖南省提出打造“三个高地”,即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现代化种业是“三个高地”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年4月,华智生物开发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生物产业大数据中心”项目,经审核入选2020年湖南省大数据和区块链产业发展重点项目。该项目正在构建以生物全产业链为应用场景的联盟链——华智生物链。利用该平台,华智生物能为客户量身打造不同物种、不同环节的区块链应用场景,如为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开发利用提供支撑等。
同年5月18日,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在长沙挂牌成立,该中心首期任务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和优势物种领域攻关,拟启动水稻等8个专业研究中心建设,二期拟启动其他物种领域关键技术等研究。力争在5年内创制出100个以上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材料、新品种等,实现种业产值超过500亿元。
同年6月10日,隆平智慧农业创新中心挂牌启动,致力于全方位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的优势,依托智慧农业展示中心、加速孵化中心和技术应用示范平台,助力园区打造“全国首家智慧农业创新中心”。
随着这些公共平台的建设,湖南正向种业强省奋力迈进!(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