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建·地质云·科普”:实物地质资料档案的“红色变现”

2021-09-26庞瑞东

山东档案 2021年4期
关键词:实物科普资料

文·庞瑞东

实物地质资料既包括岩矿心、岩屑、标本、样品、光薄片等实物,也包括与之相配套的关联资料[1],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信息资源。推动地质资料信息开放共享,加快中国地质资料大数据体系建设,提升地质资料社会服务能力,既是自然资源部提出的加强地质服务、地质科普的顶层设计,又是将山东省蕴藏丰厚的实物地质资料与场景应用相结合,打造党性教育基地,开辟红色教育阵地,创造地学科普内容矩阵的突破性尝试。

一、红色资源:实物地质资料档案的丰厚积淀

山东省自然资源资料档案馆,是山东省馆藏地质资料最齐全的专业性资料档案馆,承担全省自然资源资料档案的接收、征集和保管工作,为政府矿产资源管理提供决策和管理支持,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负责全省实物地质资料采集、筛选、接收、保管等工作;承担全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登记、统计,数据库建设、管理和维护等工作。山东省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是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负责全省实物地质资料的统一管理。

目前保存在山东省自然资源资料档案馆的地质资料,形成时间最早的是1907年。实物地质资料总量共计岩(矿)芯已超30000米,可谓是汇聚了海量地质信息数据,并且信息数字化率达到100%,在全国处于第一序列。

我省现有四个实物地质资料分库,共收集莱州纱岭矿区、三山岛北部海域矿区特大型金矿、大汶口盆地岩盐石膏矿、归来庄金矿、黄河北煤田煤层气勘查等36个项目,岩心总长度4万余米,标本873块,岩屑1165袋,副样25万余件,光薄片988片。(见下表)

库房具体建设情况

这些海量的实物地质资料,凝结着中国共产党艰苦创业的光荣历程,延续着地质红色文化,是山东省地质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体现,是“红色基因”的实物化表达,在红色基因谱系上书写下光辉篇章,注定了永不变色的红色气质。

二、红色动能:实物地质资料档案管理成果显著

中国地质调查局创设国家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地质云”,通过实现地质大数据共享,增强地质信息化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地质调查水平和决策支持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信息支撑[2],为“党建·地质云·科普”的实现注入红色动能。2018年10月“地质云·山东”上线运行,开设了资料查询、地勘项目管理等科普服务的在线共享。山东省依据实际创新探索出了“省财政支持、地市局主建、地勘单位参与、科普旅游融合”的分库管理“山东模式”,实物地质资料档案采取“分库管理、特色发展、统一指导、强化服务”[3]。

(一)地质资料汇交监管能力不断增强

按照部里统一要求,结合疫情防控,山东省自然资源档案馆于2020年正式启用地质资料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将2012年以来5100余份地质资料汇交凭证,通过电子转换上传到地质资料信息管理服务系统。通过摸底排查、清理汇交、总结检查,全省地质资料汇交率显著提升,由84.35%上升到94%。

(二)“地质云·山东”信息开放共享

“地质云·山东”2.0建设,采用“线上+线下”协同模式,开发了山东地质资料馆借阅服务系统,利用网络技术,解决资料涉密和借阅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地质云”各节点间的协同服务。线上协同主要为地质资料/产品的查询、浏览、下载、订单服务;线下协同主要为结合涉密证书管理系统,实现地质资料/产品的加工、邮寄、用户资料/产品利用权限的审核。

“地质云·山东”实现了地质资料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及服务系统集成。通过原始数据、实物资料、成果地质资料的整合统一,内部管理与社会利用的无缝对接,不断挖掘地质资料的潜在价值,为地质资料等红色文化资源和场景应用提供了数字化准备[4]。

(三)地质资料智能库房建设不断健全

鲁南中心库实物地质资料馆建设之初,就把馆藏功能、自然资源调查、地学科研、地学科普、文创旅游、教学研习等功能融为一体,打造“鲁南地学产业园”。产业园布局为“一库、两站、三馆、四中心”,建设完成后,将成为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的集信息化服务体系、数字跨界应用、地质资料现代化管理服务体系于一体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平台,不仅可充分展示地质科学综合利用成就和研发水准,满足社会各界对实物地质资料的深化需求,更将成为国内一流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窗口和地球科学教育基地,为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发挥积极作用。作为开创党建、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发展新局面的生动实践和典型经验做法,2021年初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办公室公布了2020年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第一批优选项目名单,鲁南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库项目成功入选。

三、红色变现:“党建·地质云·科普”服务体系

2019年自然资源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指导意见》,对实现地质资料信息开放共享、加快国家地质资料大数据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地质资料服务能力提出更高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思想伟力,结合党建做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打造“全力支撑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提供精心服务,[4]是实物地质资料档案“红色变现”的理论前提。

(一)“党建·地质云·科普”服务总体架构

“党建·地质云·科普”的红色变现,其定义是重构实物地质资料的文化场景。在微观层面,以党建为引领,将不同时间维度的实物地质资料整合重塑,结合沉浸体验、情景交互、历史还原和多环节嵌套配合的互动形式,为受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更为精彩的创意服务;在宏观层面,重构红色文化传承的传受关系,让沉浸式、交互式、全景式的体验,渗透在红色文化传播中以实现最大化价值。

(二)“党建·地质云·科普”内容矩阵推动资源变现

在党建引领上,要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提高党员思想觉悟、改进实际工作相结合,探索搭建一支科普创意策划的工作团队,推动科研与科普的结合、活动与创作的结合,不断提升实物资料中心结合主题策划活动的能力和水平[5]。

在服务内容上,要稳步推进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丰富采集方式和手段,推进信息化服务利用工作,打造线上科普平台场景;结合馆藏体系建设,以有价值的实物地质资料丰富实际场景应用;通过多方式开展科普宣传,依托山东省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潍坊库、坊子炭矿博物馆等,讲好山东省“山水林田湖草故事”;在规范各分库管理的基础上创新管理机制。

在研发内容上,一方面坚守传统宣发主阵地,利用省自然资源厅官网、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等平台进行线上科普,设立“云游地博”“宝玉石鉴赏”等专题性科普栏目,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另一方面,向适合二次元传播、互联网平台浏览的“高频”场景转变,打造科普短视频、微动画、H5刷屏短文、长图文章等互动式内容矩阵[6];研发打造适合于大型展览、互动性参与感突出的虚拟现实(VR)产品和模型模具,激发全景式沉浸“新体验”;不断触电新的科普文创产品,打造“地质科普盲盒”等高热“新玩法”[7]。

(三)“党建·地质云·科普”服务体系未来走向

一是持续发力,不断将红色原力“变现”成澎湃动力。要构建地质资料数据信息化服务体系,通过建设互联网智慧云平台、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平台等,建立岩心信息化、实物标本信息化、光薄片信息化等信息化系统,逐步实现各岩心库的信息化、智能化,使我省岩心库在信息化时代处于领先地位;要立足实际、守正创新,在国内率先建设智能岩心库承载地质大数据,突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发挥大数据优势,建立全省统一的智能岩心库标准体系。

二是凝心聚力,强化部门联动,形成宣传合力。地学科普需要跨界协作,整合各行业部门的实物地质资料资源,促进资源要素由“散”为“聚”,着力破解沟通“壁垒”[8],敢于冲破思维定势,敢于打破路径依赖,敢于突破既定格局。

三是激发活力,不断挖掘融媒体平台潜力。面对当前科普线上活动互动性、体验感、服务性、移动性、场景化不足等问题,必须利用全省实物地质资料摸底调查成果,将分散存放在各地勘单位和矿权人手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重要性和科研价值的实物地质资料协调收入到省级库集中保管,围绕科技成果研发科普精品,开展成果知识立体式传播,扩大地学科普的社会影响[9]。必须立足“内容为王”,在年轻人喜欢的动漫、抖音、B站等融媒体平台跨界出圈,冲破“次元壁”,创作爆款热搜,实现刷频热传,通过社交驱动形成“线上线下”共振,不断深化社会对重大成果的认知,提升实物地质资料公众服务水平。

全省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山东模式”向中心库模式升级,信息化水准、创新形式得到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高度认可。以建党百年和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持续强化党建业务融合发展,继续致力于以党建引领,结合地质云系统,借助“场景五力”(移动设备、大数据、传感器、社交媒体、定位系统),以地学产业园为载体,将历史场景、实体资源深度融合,不断将实物地质资料进行科普、转化,拓宽地质科学体验的时空维度,不仅能实现“党建·地质云·科普”实物地质资料的场景变现,也将使我们体验到更加丰富震撼的地学科普与红色文化的“宽度”与“厚度”。

猜你喜欢

实物科普资料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科普达人养成记
关于场与实物关系的一种探索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班主任进行实物分析的实践路径
资料哪去了/等